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钢铁时代 > 第六百四十章 天才的想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解决,你们怎么解决?”威廉皇储正在考虑如何的拒绝,才能够让杨元钊大小注意的,却没有想到,杨元钊会这么的说,这在他看来,几乎是不可能解决的。

    “当然有办法了,威廉皇储不听我说说么?”

    威廉皇储和身后的技术人员面面相觑,都诧异无比的看着杨元钊,杨元钊扫了一下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了之后,开门见山的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西北可以跟德国签署一个协议,前往中国的3个船坞的人员,他们第一艘的造舰能力,可以提供给德国,以弥补对德国造成的损失,另外一方面的,中国也可以派出足够的人员,前往德国这边工作,虽然在造舰能力上面,中国还是一个新手,不存在什么可比性,但是在高级技工人员上面,西北却不缺,不是每一个造船的领域,都需要熟练的,熟悉船舶制造的工人,一些基本的行当,无错高级技工就可以接手,最少在稍稍适应之后,也可以接手了。

    这倒是一个新鲜的提议,出乎了威廉皇储的预料,也出乎了谈判人员的预料,几个造船的专业人士和工业的专业人员,通过询问,特别是询问西北拥有多少工人,在知道了西北拥有一个怎么庞大的工人队伍之后,脸色立刻的变了的。

    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产业工人,这个数字,就足以让德国侧目,目前德国,城市化也不过是十几个百分点。拥有城市人口不会超过1500万,这其中还要去掉大量公务人员。商人,贵族和城市小市民。真正的工人,不会占据半数,也就是说,这个落后的,曾经连火柴和螺丝钉都生产不出来的国家,才几年的时间,就冒出了这么多的产业工人。

    没有人会直接相信,可是真的仔细回忆一下,西北在过去的4年创造的奇迹万吨级的钢铁,强大的铁路生产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这些无不表明,西北拥有强悍的工业能力,现在,只是把一切摆在了面前。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接触,不能,也不可能在一次接触之中。就达成全部的意向,杨元钊提出了条件,威廉皇储听了了之后,基本上达成初步意向。德国方面确认杨元钊是真的有全套图纸,已经拿出来的不少了,而杨元钊也认可了德国方面的交易计划。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威廉皇储带着人回去了。杨元钊也平静的等待消息

    交换工人,用有能力的工人。代替原来熟悉工人,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人想到的办法,杨元钊提出的是一个德国高层从来都没有认识到的方法,这个方法的优劣先不去说,只是从实施的难度和解决性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个国家的力量,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力量和资源,对于德国来说,资源在逐步的累计,工业生产能力来说,也是如此,很难有再大的提升。总人口只有6700万左右的德国,人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了,农业,工业,军事,这三大块,0人吧,只要这些人合格,2个合格的,就可以给西北增加一名德国同类工人的援助,一直到3个船坞可以生产了为止。”

    威廉二世提出的,是一个完全无损于德国的方案,不管西北那边到底是有多少,他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两倍的人员,这不但不减少德国生产力,反而是某种程度的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造船厂,特别是造军舰的船坞,真正能够算的上是核心不可替代的工人,数量不算很多,只要这部分保持稳定,或者说留下了一部分骨干,完全可以抽调出去,那些人也不是都不合格的,只不过凭借着资历,没有那个空间和平台施展,现在给他们一个平台,借助着西北给德国锻炼人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威廉二世一锤定音,到此,一切算的上是尘埃落定了,杨元钊听到之后,兴奋无比,是两个换一个,这看起来是吃亏了,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在杨元钊看来,不但不是亏了,而且是赚大了。

    造船业,是中国最弱的地方,哪怕是有了江南造船厂的熟练工人,哪怕是用巨资拿下来的机器,可是民用船舶,已经是江南造船厂能够的极限了,或许借助一些老工人和工程师,能够设计出军舰,肯定是不靠谱,别说是战列舰了,就算是海祈号那样的普通4000吨级巡洋舰,都不可能制造的出来。

    军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是这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集大成者,英法美德,都是在漫长的时间之中,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生产能力,不依靠成熟国家的支持和指点,想要突破,真的是难上加难。

    江湖诀窍,一点就通,可是最难的就是这么一点,现在,有了德国的专家,熟练工人,还有船坞,基本上已经拥有了建造的一切条件了,等于说,只要中国工人跟着学,就可以学到一定的本事,在未来,获得相当的造船能力,甚至可以直接的建设战列舰,这都是一个机会,至于西北派到德国的工人,一定是吃亏么,按照他设立的要求,德国需要负担这些工人的工资,必须跟德国同工同酬,这算是创汇的一种,最关键的是,在德国的造船厂,亲自的实习,这一批的工人,只要有两三年的时间,成长起来,所起到的作用,绝对是巨大的。

    2倍怎么够呢,在杨元钊心中,三四倍,甚至更多才是,这样可以借助着德国的平台,为西北培养熟练工人,如果不是怕引起的德国反弹,他甚至想要,每隔三四个月,换一批过来。

    在威廉皇储告诉杨元钊的第二天,杨元钊代表着西北,正式的答复德国,这个意向他们同意了,会用最短的时间,调集工人过来,备忘录也会择日签署,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决议,就这么在135寸舰炮牵引之下,联络起了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未来会对战争起到深远的影响。(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章天才的想法: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