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尘.缘 > 第8章 何妨吟啸且徐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备战备荒为人民”、“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可为”、“无产阶级人民专政万岁”这些标语在农村处处可见,尤其是大寨事迹,震撼人心,学大寨,绝非仅仅是口号,那是一种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在全国推广学习是理所当然之事。

    水库动工大会上,“大寨精神”被引用了十八次,简而言之,在这莽莽群山间修建大型水库,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客观条件极差,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不畏艰险,圆满完成党和国家布置的任务,“大寨精神”便是引导精神,“大寨事迹”是成功先例,就一个字:干!大干特干,埋头苦干。

    “共产主义水库”设在婺源与乐平交界的山区间,山林气候变化大,空气湿润,雨水充沛,一到雨季,多有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在这区域蓄水灌溉发电无疑是件大好事,至于工程难度大,那根本不是问题,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最善创造奇迹!

    秀水大队在珍珠山垦殖场排在吴源、黄砂两个大队的后面,在虹冲大队之前。这种排名是指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而非创收值。说到创收价值,这四个大队自然是无法与董家山、历居、塘尾三个分场以及山溪林场相比,至于即将兴建的莲子滩茶场也是得到多方关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整个垦殖场首屈一指,前景可期。

    水库工程量大,仅凭当地的劳动力条件绝无法按时按量完成,秀水大队更是如此。大队村户居住分散,在垦殖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不足,军转队长陆大明却在上级领导面前拍着胸脯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寨精神,革命群众也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主动揽下了五条支渠的任务村民暗底里颇有微词,这黑脸队长在部队英勇立功,退伍回来把自己仍当作军人也就算了,还把部队那一套带了回来,五条支渠呀,拿什么去完成?可事后再看,陆队长这是“料敌机先”啊,当初的大包大揽完全是英明之举,或者是早有内部消息,关于他与场里某某领导有特殊关系这一说法似乎也得到了证实——任务分配过后不久,便接到上级通知,鉴于当地实际情况,决定从其它县征调劳动力参与水库建设,而秀水大队得到三十个名额,且有“专业人员”事实证明,这三十个外来人员绝对是生力军,对于任务的提前超量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珍珠山、历居山一带的地质虽说以黄土丘陵为主,但也夹杂着厚厚的岩石层。秀水大队的任务中有一条支渠便要经过大量岩石层,而爆破碎石这门技术活,除了陆队长稍懂,整个大队再无第二人,仅以大队的能力,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来自上饶的人员中大部分人都懂爆破,雪中送炭啊。自然,上饶攻艰小组负责的是难度最大的那条支渠,百分之七八十都需要爆破作业。非止如此,其它小组的爆破作业段也需要他们帮忙。能者多劳嘛。

    上饶小组三十人,全都来自于三都公社黄岭大队。“共产主义水库”的兴建在整个上饶地区都算得上是重要民生工程,就便是在省里也排了号,各级领导都有指示,像这种利国利民的大事一定要排除方方面面的困难,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开创新天地

    此次援建,三都公社黄岭大队的参与,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黄岭大队人口不多,居住却较为集中,几乎是村村相连,田地面积相较于其它大队,实在是少得可怜,原因便是处于丘陵地带,群山环抱之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油茶树经济价值极高,茶油香而不腻,颇有养生功效,且无需人力资源,着实是“摇钱树”。而黄岭大队在整个三都公社成为“香饽饽”,却非油茶树之功,是因为矿产资源——石灰石。大队所在地有两家国营单位:县水泥厂和县建材厂。而石灰石便是水泥和石灰的原料,黄岭大队的辖区恰好资源丰富。

    凌安河是黄岭大队骆家村人,村后面便是县建材厂,生产石灰、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另外还有个规模不小的煤矿,村子里有不少村民在建材厂做活,虽然大多是临时工,挣钱也比出工多。片石和石煤的开采离不开爆破,雷管、火药这些爆破用品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专人保管,专人使用,骆家村地处两个厂中间,接触爆破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此次奔赴婺源,之所以组织黄岭大队的村民,便是因为“爆破”二字,其它大队虽然眼红,却也说不出什么。

    婺源县隶属于上饶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茶叶驰名中外,算是较为有名的县区,却因为地处群山之中,交通极为不便,不仅没有铁路,公路也崎岖不平,多有绕山路段,县城建筑面积不大,繁荣程度也远低于上饶市。至于珍珠山垦殖场,距县城近百里,与乐平县一山之隔,出区林木茂密,矿产资源丰富,在婺源算是富足之地。这回兴建水库,对当地的农业、工业发展裨益多多,于民生大计的长足发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外来的和尚”,秀水村民大抵是持欢迎态度的,只要能念好经,倒不排斥他们来分食。山里人敦厚朴实,地域保护主义没那么强烈,很是热情好客,况这些上饶人擅长的爆破技术正是本地人的短板,是以倒是高看了几分,在吃住招待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人才嘛,放在哪都有用武之地。

    对于社员们这种“低人一等”的心态,陆大明恨铁不成钢哪,倒是没抵触排斥的念头,只是在部队那些年,处处要争第一,养成了好胜的习惯,不懂就学,不耻下问,技多不压身,只要肯学,哪有学不会的东西?不就是爆破么,顶多两个月,不,一个半月,一定要掌握其中诀窍。实践出真知,有些东西与文化程度高低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学习态度。不过,他最尊重有知识的人,在部队那会,政委就是个文化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却能让人听得明白,且舒服,让人打心眼里佩服。他陆大明山沟沟里长大,没进过一天学堂门,就是一文盲,去了部队进了打盲班,如饥似渴地识字学习,各方面都力争上游,后来上前线打仗,也总冲锋在前,二等功来自他的英勇,更来自于他腰间的贯穿伤若非文化程度太低,他其实是可以留在部队提干的,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革命战士,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五条支渠,五个攻艰小组,有点部队突击排的意思,正副组长的人选当然是有所考量的,就拿上饶小组来说,组长江爱华,副组长凌安河,算是其中学历最高的,读书人脑子活络,更能服众,让他们领头,没错。在他看来,江凌二人学历相同,脾性却大不一样——江爱华总把微笑挂在脸上,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为人处事很有一套,据说他父亲是当地公社书记,看来“家教”了得啊;凌安河,话不多,但很有见地,言语风趣,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身体瘦弱是硬伤,脑子却好使的很,闷声不响的将村子里的路铺上鹅卵石,倒算是做了件好事据说有二十五六岁了吧,居然还没成家,在乡下可是不多见。

    施工现场在山里,雨后山路泥泞,很是不好走,但这是开春后的第一天出工,大家伙情绪都很高潮,一路说笑着,天刚大亮便到了施工段。

    上饶小组的责任段沿着历居山脚到珍珠山这头,依着山势,不长,但难度极大,年前已组织人员砍了工程路段的树木荆棘,露出一片片光秃秃的岩石,饶是凌安河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见了,也觉得触目惊心。

    江爱华沿着山势走了一段,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问一直默不出声的凌安河:“小凌,这工程你有什么看法?”苦笑着说:“咱们这一组任务最重,来之前公社领导只有一个指示,工作不能落后于当地不容易啊,按部就班的话怕是很难如期完成,得想想办法。”

    “公社领导?不就是你爹么?”对于江爱华的家庭背景,凌安河再清楚不过,传闻公社江书记有意让他大儿子也就是江爱华去公社,这次来婺源,大概就是所谓的“渡金”了,不过这些与他凌安河无关,踏实做事吧:“前两天没事我来走了走,其实咱们这一段看似难度大,岩石层也多,但至少工程距离短,也没怎么绕,只要把岩石层处理好,就没太大难度了我的意思是,咱们不着急挖渠,先集中精力爆破,碎石放在一边,之后挖好渠可以用作铺垫层,这样可以省些工夫,最后沟渠浇水泥层也简单些。”

    江爱华边听边点头,笑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就这么干。”

    凌安河瞥了对方一眼,山风拂面,有点冷。

    故事情节很慢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