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月落昼锦堂 > 第九十二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仁宗皇帝这种怀旧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和他已步入中年、总是容易想起一些往事有关。

    宋仁宗也老了,这位北宋王朝最为仁心的天子,从乾兴元年十三岁登上皇帝宝座,到现在已经30年。人过中年、又体弱多病的宋仁宗,早已丧失了心中最后的一点朝气,加上帝国东宫皇嗣虚位已久,使这位大宋天子不能不感到千古帝王、悠悠万事的失落,以至于常常会在对如烟往事的回忆中度过一天的时光。

    岁月催人老。

    此刻,与人到中年的仁宗皇帝相比,已是人过中年、知并州的韩琦正受着肝病的折磨。韩琦知并州已经一年多了,也就是在这一年,韩琦长子韩忠彦在家乡相州成婚,妻子吕氏是已故老宰相吕夷简的孙女、龙图阁直学士、同知群牧使吕公弼的女儿。

    在众多史料中,没有关于韩、吕两家这门亲事是何时定下来的记载,但最大的可能,应当是吕公弼出任河北转运使期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韩琦任职的地方大都在河北一带,与吕公弼任职之地相去不远。而这门亲事,也验证了韩琦对吕家始终有着深厚感情的事实。无论怎样看,韩、吕两家这门亲事,都是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

    十六岁的儿媳吕氏初入韩家,就以其官宦世家女孩儿特有的端庄、贤淑、知书达理,蠃得了婆婆崔氏的喜爱。

    上天似乎要在韩琦身上印证人生总是悲、喜同在的真谛,就在韩琦长子忠彦成婚的大喜过后,韩琦紧接着又陷进了痛失爱侄韩直彦的大悲之中。

    韩琦的侄女婿从京城送来噩耗:为家事赴京的韩直彦因患疮疹,医者误用药,致使毒气内畜不得出,不幸亡故,时年25岁。

    直彦英年早逝,给韩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直彦是韩琦三兄韩琚的第三子,自幼聪悟好学,七岁时便能作文章,显示出比同龄孩子过早的成熟,韩琚对直彦的喜爱也异于诸子。本书前边曾提到过,韩琦对三兄韩琚是有着一种近似于父亲般感情的。

    直彦十一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直彦便一直由韩琦抚养。

    在韩琦眼里,直彦是一个能禀训自饬、谨修道业、为人和谨通明、颇周悉时事的人,无论内奉亲族还是外接宾友,都至中至和,是个可属大事的人。似乎是对直彦内心偏爱的使然,韩琦为直彦娶的妻子,是自己妻兄崔勉的女儿。

    直彦最初以父亲恩荫补太庙斋郎,庆历七年,韩琦又以南郊大礼恩例,迁直彦将作监簿,皇?三年又迁太常寺祝。

    但韩琦对子女靠长辈恩荫入仕,总是持不大赞成的态度,因此他曾谆谆告诫直彦:不可因生于富贵,习于锦绣,便从此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应当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靠自己真才实学搏取功名。直彦果然不负韩琦重望,皇?五年京试,一举进士及弟,授签署信阳军判官厅公事。由于前任期限未满,直彦便归家等待信阳职阙,却没想到已踏上锦绣前程的直彦天不假年……

    上苍,待三兄一门何其酷也?!

    直彦之死,再一次给韩琦心中留下巨大的伤痛:

    余把光耀韩家的希望寄托在了直彦身上,又痛心他客死他乡,痛上加痛,得了一场大病,几乎不治。呜呼!我对直彦的喜爱是出于偏心吗?不,是因为出生于世家的子弟,很多人没有经历过世事的艰难,生活骄佚享受,不知道先人走到今天这一步,曾经付出了多么大的辛勤,不去好好学习,只知肆意侈奢,造成家族不合,先人死后坟墓都没人管,幸而家里出了一个能当大任的贤子孙,则其尊亲心里当然会十分的喜爱。

    精神上痛失爱侄的打击,加上冬季寒冷的气候,使韩琦的病情日趋加重。而远离妻儿老小的孤独及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又使韩琦心灵上得不到任何慰籍,种种因素,韩琦身体每况愈下,在久治无效的情况下,韩琦不得不在至和元年冬天上书仁宗皇帝,希望朝廷能让宫中医术颇为不凡的御医齐士明来为自己诊病。

    做为一任地方大员,京城离并州又千里超超,韩琦不知道自己这个请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然而韩琦的担心是多余了,仁宗皇帝接到韩琦的奏折,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批准了韩琦的请求。然而朝廷医官院却不敢奉诏,医官院觉得,皇帝身体也不好,齐士明需要随时侍奉天子左右,实在不宜派遣。仁宗皇帝当即申斥:“韩琦,吾重臣也!”立命内侍和齐士明赴并州。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齐士明诊断的结果:韩琦这个病不易操劳,须要静养。

    然而并州地处边防重地,做为一州主官,事务繁杂,这对养病是极为不利的,惟一的办法就是能调任一处闲郡。

    对于任何一个病人来说,养病最适宜的地方,当然莫过于自己的家乡,能回家乡休养,有亲人日夜陪侍身旁,那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上,都将获得最大的愉悦。

    对家乡的向往及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促使韩琦连续两次向朝廷上表,请求仁宗皇帝能够推恩,批准自己改知相州:

    臣闻从事独贤,诗人所以兴叹,不能者止,臣子所以知难,今引疾以诉天,幸均劳而赐可,中谢!

    伏念臣天与忠义,任逢圣明,常行已存必至之心,谓当时无难了之事,期以一身任天下之责,九殒报君上之知,见义必为。所冀公家之可济,其愚莫及,不知世务之无涯,故兹一纪之余,更帅三陲之重,或过中而食未及口,或达旦而坐不得眠,惟忧才力之弗胜,上孤眷倚,不顾形神之过用,易及衰疲,以致思苦伤肝,气留在胁,此者幸遇尊号皇帝陛下临遣国医,诊知病体,虽万金药剂之美,稍复支离,而一道节制之繁,诚难总决。伏望皇帝陛下广天地至仁之造,念臣以过劳至惫,许上武康之节,退临河??之封,使臣释去重负,全养至和,庶二、三年之保摄,得神干之复完,则西北边之重难,惟圣意之所任。

    不能否认,宋仁宗对朴直忠正的韩琦的确恩宠有加的,仁宗皇帝不仅批准了韩琦调知相州,而且不许韩琦罢还节钺,就以武康军节度使知相州。

    宋仁宗至和二年二月,朝廷派来了接替韩琦的官员。

    或许这又是仁宗皇帝刻意安排,要么就是仁宗皇帝有意无意的某种暗示,接替韩琦知并州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当年的枢密副使、与韩琦志同道合的富弼。尤其让人深思的是:富弼来并州的身份,是宣徽南院使、判并州。

    宣徽院,本是唐王朝设置的机构,分南、北两院,是内廷官署,职责是总领内诸司和殿前三班诸务。宋王朝沿习唐制,但此时,这个官职已经演变成了优宠重臣的加官,宣徽使地位在枢密使之下,却在枢密副使之上,南、北二使通掌院事,但处理公务的时候只盖南院大印,南院的资望比北院更优。而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暗示着当年庆历新政大员政治命运即将发生某种变化。

    富弼的到来让韩琦深感喜悦。

    算起来,韩、富二人自庆历五年离开京城,至此已分别了整整十年。而这次交接,也是韩琦和富弼在外任上的第二次交接。第一次是庆历七年五月,韩琦从扬州调任京东西路安抚使,接替富弼知郓州,不过那次正赶上贝州戍卒叛乱,二人没来得及见面。

    知己好友相逢,说不尽十年岁月苍桑,道不尽十年离愁别绪,尽管这十年中,韩、富之间书信往还不断,但岁月流逝,今天两人的昔日容颜已大变,书信里的文字,又怎能和促膝会面相比?

    只可惜十年分别,再相见时,少了风骨凛然的范仲淹。

    相见时难别亦难。

    韩、富二人虽然友情难舍,但朝命在身,终须一别。

    然而,韩琦想不到的是,让他千难万难才得以离开并州的,不是和富弼的分别,而是深深爱戴着他的并州黎民百姓。

    为官之道,莫过爱民。几千年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哪个官员在任上给过百姓一滴水,那当地的老百姓就会涌泉相报。

    当并州的百姓得知韩琦就要离开并州,不再是他们父母官的消息后,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竟然把并州府衙围的水泄不通,韩琦的车辆好不容易才出了府衙;“并人环拥号泣者万计,尽日不得出廓门,至有毁桥断路、随数驿然后还者。”

    哪一位官员离去,能让百姓如此依恋,悲伤不舍?!

    哪一位官员离去,能让百姓忍心挖断道路,毁掉桥梁?!

    哪一位官员离去,能让百姓跟着走过几处驿站才依依而去?

    就为了那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和感激之心哪!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民心?民意?!

    为官者当以韩琦为楷模,好自为之!因为天可欺,民不可欺!

    或许是和富弼相会的喜悦;加上对并州百姓诚心挽留的感动,感情上经历了强烈的大起大落,离开并州的韩琦走到太原县西南十里悬瓮山下时,病情加重,不得不夜宿到附近的晋祠。

    晋祠,即西周时的唐叔虞祠。

    据《吕氏春秋重言》载:昔日周成王和唐叔虞玩笑,成王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当作玉圭送给了叔虞,说:余以此封汝。叔虞大喜,归告辅政的周公,周公于是为叔虞请封,说:天子要封叔虞吗?成王说:这只不过是我跟叔虞之间的游戏而已,周公却一本正经:臣闻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周成王无奈,于是封叔虞于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