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谁都会变老 > 第八章 尽管意料之中仍然感到意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过灵石就是平川了。七天后母子三人到达了运城,路上的一应饮食全凭车夫照顾,小宜荷的烧也退了。穷人之间是很容易同命相怜的。富人对富人叫赏脸,富人对穷人叫施舍,只有穷人之间的帮助是发自一颗真诚的同情心。

    到了目的地车夫自去办事了。吴氏领着两个孩子在车站附近安顿下来。每天宜雨背着妹妹进城乞讨,吴氏则守在车站等着与丈夫会合。

    宜雨进了城才发现城里像他这样没有裤子穿的男孩儿多的是,男孩子嘛光屁股也无所谓,女孩子可就不行了,宜荷穿的是一条用沈双山的旧裤子改的粗布短裤。兄妹俩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他们去小饭馆讨客人吃剩的饭,在馒头店里讨一个馍吃,正如沈双山说的这里果然能吃到白面馍。那馒头店的掌柜是个热心肠的胖老头儿,每次见到这兄妹俩总要给他们一个(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运气)。得了食物兄妹俩便立刻回到车站的据点。

    有一天,兄妹俩回家时天色已晚,赶至城下时城门已赫然关张,他们出不了城,宜荷因为害怕小声地哭起来,他哥哥也想哭可是不敢,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保护妹妹,有了这义务他就是强者,强者是不能哭的。他的怀里还揣着给母亲讨的馍馍,没有办法他们只得坐在城门前等着,希望城门能尽早打开,可是一想到要在这城门下呆整整一个晚上他又忍不住害怕起来。

    夜越来越沉,最后像熟睡人的眼皮重重地合上了。怀里的馍开始烫手,现在已和体温一致了。天越黑越冷,越冷越黑,即使像他们这样小的年纪寒冷也令他们无法入睡。哥哥忽然想起那个卖羊割的地方垒的那个大炉子。白天那大火炉上坐着一口大锅,卖羊杂割的掌柜拿一柄大勺不时搅动,香味便随着袅袅的水汽飘散出来。刚刚过去的晚餐他们就是在那里解决的,兄妹俩并排站在大火炉前仰视着那口大锅整整一下午。他很喜欢掌柜的那套招牌动作,每次有客人只见他将长勺在锅里一搅,再沿锅浅浅三撇,如蜻蜓点水,碗里已是红白相间,各样少许,各样不缺,热气腾腾的碗里漂着红红的辣椒、白白的葱段、薄薄的羊血、肥肥的羊肠……吃一碗下去让人从头暖到脚。一下午兄妹俩不知咽了多少口水,站累了宜雨就坐在一个台阶上剥脚后跟上的黑痂,一剥一整块下来,露出里面白色的皮肉。自逃难以来他就没有再洗过脚,攒到一定厚度他就用这种方法把自己清理干净。直等得月上人稀,掌柜的也卖的差不多了终于舀了一碗羊杂割给他们。直到老年兄妹俩还一直记的那羊杂割的味道,那是他们吃过的最正宗的晋南羊杂割。兄妹俩你一口我一口吃着欢乐极了。妹妹说,哥哥,还有馍呢?哥哥说,馍留给妈妈吃。

    宜雨背起妹妹回到卖羊杂割的大火炉边时掌柜的已然收摊,然而此时这里却热闹非凡,原来英雄所见略同,那些蓬头垢面的流浪儿们一等掌柜的撤去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火炉围起来,吵吵嚷嚷地说着一天的见闻,过了很久都不肯安静下来。宜雨背着妹妹想加入他们,可是这些家伙好像根本不接受他,没有人肯为他腾块地方。他知道不远处馒头店那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火炉,可是等过去才知道那里也一样容不下他,他只得又回到羊杂割这边碰碰运气。他能感觉到背上的妹妹瑟瑟发抖,的确,他自己也冻坏了,夜里的寒气正在一点一点地加浓。正在无所适从,忽然人堆里一个孩子朝他们走过来。借着月光宜雨看到这男孩有一张白皙清秀的脸。他上身穿一件深色棉袄,下身是一条蓝裤子,虽然有点脏但在这群人里显得特别惹眼。不要说现在,即便是往后的二十年人们穿的也多是家纺的白粗布,穷人家里舍得买颜料的很少。

    你们是哪儿的?怎么以前没见过?那孩子向他们打招呼。

    我们是逃难过来的,前天才到。

    哦?逃难过来?老家是哪儿?

    平遥。

    平遥?我们是同乡啊!孩子听了兴奋起来,忙招呼他们跟着他。刚才就看到你们过来,我以为你们找人,正想过去又看见你们走了。是只有你们俩吗?

    不是,还有我妈,她在车站,我们一起来的,她留在那里等我爹和哥哥,他们过几天才能到。白天我和我妹妹进城要饭,谁知道要出去时城门已关了,我们出不去就到这里来了。你也是逃难来的吗?

    嗯?是的。孩子答道。黑夜里宜雨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但是他听到他的声音中出现了一个变调儿,虽然细微,但他还是觉察出来。

    他们已在火炉边争取到了一席之地,那火虽已经封了,但白天烧了一天此刻炉膛尚有余温。宜雨把妹妹放下来,让她坐在靠近火炉的地方,那里很暖和,兄妹俩很久都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暖了。

    你叫什么名字?孩子问宜雨。

    沈宜雨,你呢?

    我叫安怡民。

    你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地方去吗?

    听到宜雨问,少年低下头咬了咬嘴唇,似乎是由于心里难过,也似乎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来,我们躺下吧,明天一大早卖羊杂割的掌柜就会来,那时我们就得起来了,不然他会拿着勺子一个一个挨着敲脑袋。此时周围已经安静下来了,有的人已经发出了轻轻的鼾声。宜雨让妹妹在他们中间躺了下来。黑暗里他们枕着别人的腿,别人也枕着他们的腿,只有脑海里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

    第二天早上天还黑着,卖羊杂割的掌柜就推着一辆装满盆盆罐罐的车出来了。对于儿童的睡意来说这是很勉为其难的,然而大家还是在相互的推搡之下醒来了。这时城门也开了,宜雨兄妹向安怡民道了别往城门的方向走去。

    第二天下午他们又在街上碰面了。孩子是很容易熟识的,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亲密的伙伴。矜持是成年人的道具,孩子之间不需要矜持,一旦相知便倾箱倒箧,无所不谈。这天下午安怡民对宜雨讲起了自己的家事。

    三年前,我们也是全家逃难过来的,我爹我妈我姐还有我。谁知刚来不久我爹就被日本人抓去当了马夫,我妈带着我和姐姐边要饭边打探我爹的消息,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下落。两个多月后,一天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当初一同逃难来的老乡,他是和爹爹一同被抓走的,我妈见了他很激动,他却很紧张的样子,说他前天才从日本人那里逃出来。我妈急切地问他我爹的消息,他低下头不说话,我妈的心上立刻有了不祥之感。后来他带我们去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详细说了我爹的事:半个月前日本人押着我们去送一批货物,走到中条山,越往上走路越陡,下面都是悬崖峭壁,看一眼让人头晕目眩。到了山顶刚刚能容下一辆马车,有的地方车轮还得蹬空。那天晚上眼看着天也快黑了,我们又是赶了很长时间的路,人也累马也乏,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赶着车往前走,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的,车轮不停地打滑,我的心都提得疼了,不知道是怎么混过的那鬼门关,可是后面却传来了吓人的响动声,我心里一阵后怕,知道是有车马掉下去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天亮我才知道是贵日兄弟遭了难。那同乡讲完我妈就失魂落魄地带着我们出来了,后来她才想起要问我爹是掉在了哪一处。可那同乡在见过我们的第二天就带着家人离开了。

    宜雨看见安怡民的眼角渗出了一颗大大的泪,习惯了黑暗的眼睛能洞察纤毫,习惯了苦难的心也如此,它能感受到对方最痛的痛,他以为安怡民比他多条裤子穿,没想到他却比他多一个爹。两人沉默片刻,宜雨突然想起安怡民还有妈妈和姐姐,正待要问安怡民却自己开口了,像梦呓一般:

    我爹连尸骨都没有了。我妈后来就找了姓郑的。姓郑的是个木匠,家里开着一个木器店,死过一个老婆,没有子嗣。我妈说让我去上学,他就答应了。我妈给我们改了他的姓,这样我上了两年学。可是后来我妈渐渐吸上了料子,花销也大了,他就不再叫我去上学。真是奇怪我妈迷上了吸料子他也迷上了喝酒,其实他以前也喝,只是以前不打人,现在一喝完就打,操起手边的东西随便打骂我和我姐。可是不管怎么打我妈都不敢说一句,因为他会打得更厉害,而且不给她买料子的钱。他叫我跟着学木匠,那锯立起来比我还高,稍有差池他就拿锯砸我。那天晚上他又出去喝酒,家里难得地清静我找了一本以前读过的书凑着油灯看,看得正入迷没觉他从外面回来,谁想他进来劈头就打:你是个什么东西?杂种!你还以为你是个公子哥儿,白吃老子粮的杂种!你还看书?人活脸树活皮,不要脸还不如去死,去找你那个屈死鬼爹!他骂完把我手里的书夺过去撕个稀烂,我没有反抗,只恨恨地看着他,他见我瞪他扑过来又是一巴掌,我还是瞪着他。我妈赶紧跑过来拉着我叫我像以前那样给他认错。我妈总是叫我服软,她说姓郑的也不是全没好处,他还供你上了两年学,这几年咱们的吃穿用度也全是他供的。可我说我不能因为吃饱穿暖就姓了他的姓,我还是要姓安,这辈子只姓安,只姓我爹的安!我这样说时我妈就沉默了,我知道她也在心里内疚。孩子,不管怎么说这里也好歹是个家!离开这里咱们可去哪儿呢?有妈呢,你就委屈一点儿吧。我妈这么说时我就真的给姓郑的认错了。可是这一次我却说,妈,我不会再认错了,因为我没有错!姓郑的听了立时红了眼,叫我立刻滚蛋,并且不能带走家里的任何东西,包括我的那卷儿铺盖。我看着他的样子冷笑了一声就离开了。妈想追我,姓郑的在后面恐吓她,我听见妈在后面再三恳求,我头也不愿回一下。后来大约是我妈叫我姐来追我,偷偷塞给我一点钱和两件换洗的衣裳。我就这样出来了。

    安怡民将自己的一条裤子送给了宜雨,从此宜雨也成了“有裤一族”。他们大多时在城里活动,有时安怡民也和兄妹俩一同去城外。吴氏已经在车站守候了一个星期,每天她都要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驻足观望好多回,有时她也会往来时的方向走一段,但不敢走太远,走一会又折回来继续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搜寻,任何一张面孔都不错过。运城车站那时还只是一条孤伶伶的铁道,隐没在一片荒野中,简陋的站台上唯有列车到来的前后才热闹一阵,徘徊着各式各样的人。一趟列车驶来,站台上的人立即活跃起来,有人追着火车跑,“前面!前面!快点!快点!”后面有几个人不知为何也跟着瞎跑。列车一停从车门处大口大口地往外吐人,下面把持着车门急着上车的人又不肯让开,双方僵持几秒还是下面的人先让开。下车的人如释重负,上车的人也长舒一口气。等列车终于开走车站又一下子变得沉寂起来,仿佛它从来都没有喧闹过,就像潮水过后的海岸,不过在这空空荡荡的海岸上也会留下几个“贝壳”,那是一些无家可归的人。

    这天晚上安怡民也留下来与吴氏他们一起过夜。下午三个孩子进了一回山,他们为吴氏带回了一份特别的晚餐。安怡民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野果,虽然这个季节野果还比较单一。他们将果实小心地包在一方手帕里,野果的汁液仍将手帕浸染上了一点黄色。晚上很少有车会来,车站周围非常得安静。吴氏正在品尝这些不知名的也不甚好吃的野味,远处的大道上闪现出了三个人影,吴氏的手忽然抖索起来,宜雨早已冲了过去,那正是沈双山、宜戎和宜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尽管意料之中仍然使一家人无比欢畅。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