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踟蹰的我们 > 第十三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十三

    自从做豆腐的家伙烧了之后,爷爷好长时间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他也不唉声叹气,就是整日耷拉着脑袋嘟着嘴,他喝多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了我大伯家东墙角的那块空地,就开始着手建牛棚了。我的大伯忙着出差做猪饲料的生意,帮不了他的忙。我的二伯自己家的活都很少伸手,是闻名全庄的懒汉,不会给他帮忙。我的父亲不是在上班,就是在睡觉,更无心理会。爷爷就自己干。那段时间,我下午放学之后经常会去大伯家门口看爷爷盖牛棚,眼瞅着爷爷挖壕打地基,拿着瓦刀砌砖,没多长时间就把牛棚砌到了齐腰高。一天爷爷看到了我,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这养了这么多年了,一个也指望不上。”我说:“爷爷,我可以给你帮忙。”爷爷说:“你一边儿去吧,不给我捣乱就是好事了。”过了一会他又说道:“能动手的不伸头,不能动手的瞎参合。”我一听心里特别不高兴,就对他说了他的儿女们对他说过的话“你累死活该”。又过了几天爷爷的墙砌完要上顶了,他把自己打好的草帛和用作屋椽的木头堆在自己的小院里挡在屋门口,自己也不理会了,就去试验田找王秃子说闲话去了,时间巧了还能玩上几局麻将。

    爷爷有三个最好的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其中两个的大名,一个是前街的聂凤庚,一个是小学旁的张学勤,再一个不知道名的就叫王秃子。如果家里来客人在别的地方找不到我的爷爷,那在这三户人家指定能找到他。聂凤庚和张学勤有儿有女,也和我的爷爷一样在这家混三年,在那家混三年。王秃子也有儿有女,但是他们在北京开饭店,王秃子不愿意到北京,他和他的娘们儿波斯人便守在了试验田。试验田有八十亩地,在我父亲年代种杏树,在我小学毕业之前种的是苹果树,在我中学的时候种桑树,我高中没毕业就成了麦田。如今我站在那片土地上,看着平坦而开阔的田野,眼前闪现的画面纷乱复杂,梦幻流离,真假难辨,就像走进一间充满欢声笑语却什么也没有的房间。

    在我小时候试验田里种了上百亩的苹果树,周围种着用来防贼的的刺槐,每年的农历三月左右苹果树上都开满了雪白的小花,从我们家的后窗看去好像身着素净衣服的女人站成的巨大方阵,令人心驰神往,那时我总要在花落之前跑到苹果园里几次,在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的空气中奔跑,看成群结队的蜜蜂飞舞,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几场风雨过后,果树的花瓣渐次飘落,恰似晚春的飘雪,展现着落花之美,不多久这些果树便为新绿涂抹,那是它们长出了叶子,细看久了,才能看到那些眉宇清明悄然而生的小苹果,恰如一个个青绿色的小精灵紧抱枝头,清风徐来之时它们随着树枝颤动,弄得整棵果树整个果园都变得淘气可爱起来,果园的这些景象都属于我,而它的成熟之美却属于种植果园的人,苹果要红不红的时候,就有人像我的哥哥看西瓜一样去看守那片果园,而果园外面的刺槐也长的十分茂盛,想要偷偷的溜进去,是要下一番功夫并做好被刺伤的准备的,胆小的我总是呆在王秃子那没有围墙的院子里远远的看着并且被诱惑着。

    王秃子住在苹果园南边的小院子里,那里原是庄上育地瓜秧的暖房所在,王秃子入住后,便成了一个种着桃树梨树杏树苹果树葡萄树的院子,一些鸡呀鸭呀鹅啊整天在院子闲逛,几眼兔子洞散落在院中,里面养着黑色白色灰色的兔子,负责看院的是一条黄褐色的大狗,它喜欢在那些成丛的矮竹子间奔跑跳跃。夏天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我总要拉着爷爷手去到那个小院子里摘葡萄,相对于那些个青红相间肉多个大的的葡萄,我更喜欢吃那些小葡萄,它们像黑珍珠一样悬挂在王秃子搭建的高高的凉棚上,每当那些和爷爷一般年纪的老头在荫凉下打麻将的时候,我都会盯着那些高高挂在头顶的葡萄望眼欲穿垂涎欲滴,想着那些黑紫色的葡萄咬碎在口中的甜蜜,然而我自己却够不着。一次我让爷爷帮着摘,爷爷一本正经的对我说:“这是你秃子老爷的东西,咱不能随便动。”爷爷这样说完我很小心的看一眼王秃子,王秃子拿着一张麻将伸直了胳膊远远的瞅着说:“哟,想吃我的东西了,等着!等你老爷我打完这一局!”我就看不惯王秃子那种自以为是的样子,所以我就离开了。

    我在王秃子的小果园里转了一大圈,他家的看门的狗像是感觉我会偷它家的东西一样也跟着我转了一大圈,有时倒是它摇着尾巴跑到了我的前面,时不时还要回过头来看看我,就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我想到了王秃子的屋里的宝贝,我瞅了一眼波斯人,那个长着一双蓝眼睛的老妇人正在抓着一把玉米粒喂鸡她的鸡鸭鹅,于是我小心的溜到了王秃子的小屋门口,那扇没有刷过漆木头门并没有关严,我轻轻的推开门就看到了,外面天光耀眼,王秃子的小屋却是黢黑一片,我刚走进那间屋子如同睁眼瞎,什么也看不到,不过我知道那杆猎枪就挂在他的炕头上,渐渐的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子里的黑暗,我发现自己走到了炕前,我也看到了枪,看到了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长长的枪管,看到了黄色的枪托,看到了军绿色的背带,我迫不及待的爬上了王秃子的炕,我站在那杆平挂在墙上的长枪前久久伫立,我用摸了一下枪托,现在想来就像小孩子的屁股一样光滑,就在我想伸手摸一把枪管的时候,一双大手从后面将我揽住了,我回头一看是王秃子,他的手里拿着一串葡萄,他说:“王八孙子,小心走火。”我说:“我要玩。”

    那天王秃子破例把那杆长枪从墙上取了下来,我抱着它满园子里乱跑,一会拿枪口指着天空的小鸟,一会指着跟着我的狗,一会趴在地上,一会举在树杈上,心里无比快活,那是我唯一一次玩那一杆枪,也是最后一次玩它,一个月后它就被大队里收走了,大队里把村民上交几十杆猎枪放在大队里一间没有被烧掉屋子里,用一根大铁链子绑起来,就像是一捆柴禾,它们有长有短,有旧有新,我一眼就认出了王秃子的那杆枪,因为它是最长的,它鹤立鸡群一般被其它的枪包围着,显得孤独而高傲,没多久大队里缴的枪就上缴镇武装部里去了。

    王秃子在杨树庄时个传奇人物。王秃子八岁时光屁股下河,水深,一个泵子下去没浮上来,捞上来吐了两口水拧了两把鼻涕就活蹦乱跳了,十六岁到日本留学,学了几年回来日本话比鬼子说的还溜,给日本人当翻译,后来日本人知道他是八路,冲着他的后背打四枪也没死,后来吴化文的部队杀了过来,王秃子被逮住了大家以为王秃子完蛋了,谁知过了段时间就放了出来,解放后王秃子抗美援朝,美国人的机枪大炮和飞机也没把他干挺,只是跨上多了两个抢眼,后来王秃子每天早晨扫大街中午脖子上挂了八斤多重的城墙砖挨批斗,也没给斗死,只是脖子老往前探着,再后来王秃子赶集卖菜,被一头不通人性的公牛给顶了一伙,送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以为这回他算是功德圆满了,结果两个月后他又推着独轮车卖菜了。杨树庄的人都相信在生这个问题没有王秃子跳不过去的坎,然而世事难料,九八年夏天他在豆地里干活的时候被雷劈死了。曹大印的爷爷放羊目睹了那一情景,他说两个人刚还说着话呢,天一打闪,他就哄自己的两只羊,没寻丝再一回脸一个雷过来老哥倒地里了。

    王秃子的死了,全村人都很难过,年长的人开始回忆他们认识的他,父辈的人开始回忆父亲口中的他,我们小孩子也为突然少了可以逗趣的老朋友而伤心不已。人们在悲痛之余还在谈论着他的事迹,抗日那会儿,曾把个日本少佐拍死在了一口枯井里,连夜用坯土把井填平,解放战争那会儿说服了一小队国军弃暗投明,举旗易帜,新中国成立后王秃子消失了一段时间,据说是被派到了某座大城市去纠察隐秘的敌对分子,最终捣毁了敌人的电台,并截获了敌方的绝密文件,抗美援朝时期他凭借神乎其神的枪法消灭了八十三个美国大兵,美军全营闻王丧胆,文化革命时期,王秃子任人辱骂,他只说公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定论。

    波斯人在王秃子死后并不显得大悲大恸,像所有笃信上帝的人一样,她稍作思考便接受了他的安排,作为上帝的子民,她服从于他的意志,当她手握十字架的时候她希望上帝把她的不信教另一半安排到他的天国中,让她百年之后可以轻易地找到他,不必再经历人世的波折坎坷,生死浩劫。斯波人是王秃子带到我们庄上的,只有他知道波斯人的底细。

    关于波斯人的来历一直是我们村的一个迷,有人说波斯人是个奖品,当年王秃子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波斯人是联合国表彰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特地指派的一名随行医护人员,王秃子人精,瞅准机会就把联合国的人变成了自己的人。有人说波斯人是个战利品,是王秃子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捣了美国大兵的司令部俘虏来的,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一对。还有人说波斯人是舶来品,是坐着波斯毛毯飞来的,飞来那天太阳格外的大格外的刺眼又刮风又起沙,敢情是老天爷不想让庄上人看清发生了什么事情,风沙过后王秃子家里就多了波斯人。前两种关于波斯人的来历大家向来不大认可,对于波斯人是奖品的说法反对者说联合国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有的新物件,怎么能表彰王秃子呢,关于于波斯人是战利品的说法反对者说抗美援朝的时候王秃子不过是个班长,志愿军还没打到司令部美国大兵就闹着不打了,到哪的司令部去抓俘虏。

    当我意识到王秃子是苹果园的主人的时候王秃子已经彻底的老了,像一棵老树,只有一身皮还结实。如果王秃子真的是单凭一把大刀砍倒了三十二个小日本的在世英雄的话,那波斯人就是英雄的美人,虽然那时的波斯人已年逾六旬,她长了一双慈祥的蓝眼睛,生了一头金发,我没见过比她长的白的老娘们儿。2000年那个冬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睡梦中的长安二伯被一阵狗叫声吵醒了,那狗叫的声音低沉,哀痛,似乎就蹲在他家门口,他问了几声没人答应,便起身披上棉袄从院子里走了出来,打开门看到了那条黄色的老狗,它一口咬住他的秋裤拽着向北走,长安二伯打了一个哈欠顺着铺满雪的道路向北看去,他对那条狗说:“你等一会,我回去穿上衣服。”那狗就像听懂人话一样蹲在了他的门口。后来这条报丧的狗跟了我的爷爷,它在第二年的春天便死了,爷爷说:“老死了。”

    多年以后我才想明白,大旱那年爷爷把搭牛棚的木料堆在自己的门口,让自己难出难进,其实是借此展开了自己与三个儿子之间的较量。那段时间我的父亲下午下班回来之后就会到爷爷住的地方去看一眼,有时会进到屋里,更多是站在门外,他进到屋时也要像我的爷爷奶奶那样越过那堆木头,他什么也不说就再越过那堆木头走出来。这样过了几天,父亲不去爷爷那儿了,他知道我每天都要到那里去,他开始问我:“你爷爷门口那堆木头还在吗?”我说:“在啊。”父亲只是“哦”一身,便不再说什么。接连几天都是这样,有一天父亲听完我的回答后,说道:“拿点柴禾给你爷爷点了。”我笑了笑说:“我不敢。”父亲说:“你爷爷这是没事找事。”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那也得等到歇班,忙的觉都睡不好。”直到父亲歇班那天我才知道父亲说的那一句没来由的话是什么意思。

    父亲要比我的大伯?C很多,大伯站在墙底下往上递木头,缄默不语,父亲却满是抱怨,他说:“把牛棚盖这么高,牛又没给他说要住二层楼。”他说:“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纪了,瞎折腾。”他说:“要是给他搭好了,他更蹬鼻子上脸了。”父亲在上面嘟囔着,大伯在底下只是笑,到最后了,他才对我的父亲说了一句:“你少说两句吧,孩子在这里听着呢。”

    牛棚盖完了,那就要去买牛,我的爷爷是个有名的牛经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牛牙子,买头好牛一点都不难。曾经有人问爷爷:二爷,什么样的牛是好牛?爷爷说,没毛病的牛就是好牛。爷爷买牛那天我跟着他去赶了北窑大集。同以往的大集日一样,一大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像不能让自己错过什么大事情似的忙活起来,男人们刮干净胡须,女人们梳洗好头发,大家穿上自己认为还说得过去的衣服,带钱或是不带钱,骑自行车或是走着,挎篮子或是空着手就去赶集。集市活动按习惯在北窑镇上那条相当宽阔的南北大街上,这条街还很长,往北一直通到九凤山,当年我的太爷爷就是沿着此路向北走,机缘巧合入了沙门,不过我不打算在这里说我的太爷爷,太爷爷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三言两语说不清,倘若读者您感兴趣,有机会我会专门讲来的,我还是先顺着本章的意思往下讲吧。

    每逢阴历的五和十,北窑南北大街就会集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小商小贩,他们带来了新鲜肉菜甜点五金以及别的东西,他们费尽各种心思通过各种渠道为各种各样的人准备了生活的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小贩们总是在大集前的头一天下午把第二天要出售的东西准备好,第二天天不亮大家就不约而同的向着共同的目的地进发,卖菜的拉了一车菜,卖瓮的拉了一车瓮,卖水果的拉了一车的水果,卖咸菜的拉了一车咸菜,卖布的拉了一车布,同行是敌人,彼此几乎不答腔,如此卖山楂的不会和卖山楂的说话,卖猪秧子的不会和卖猪秧子的说话,卖扫帚的不会和卖扫帚的说话,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前面的那一位忽然调头向回走,出于人性的好奇,另一个可能会问一下对方缘由,如果对方说胃病犯了出不了摊了,那他就会压制住心中的激动不无幸灾乐祸的关照几句,心里却想着对方最好死家里,免得再和自己抢买卖。如是卖山楂的可以和卖苹果的走一路,卖猪秧子的可以和卖鱼的走一路,等到这些人赶到集上去的时候,熬羊汤的已经把汤煮沸了,旁边的炸油条的也本着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原则揉好了一大块面,专等着第一波赶集的人来吃上几根。

    北窑大集是我们这一片最大的集,剩下三个集加起来也没有北窑集大,大伙都说这北窑大集是老母子集,来者甚蕃,也最热闹。通常天刚蒙蒙亮,除过摆摊的小商小贩已经能瞧见零星个把的人在集上转悠,他们便是赶早市的人,赶早市的人起得绝对的早,他们通常不吃早饭就去赶集,这样吃过早饭去赶集的人在路上看见回来路上的他们就能一眼看出来。一般人家都是吃过早饭去赶集,也有人家吃完午饭再去,这样在晌午时分马路上是很热闹的,一边是自行车把上挂着盛满瓜果蔬菜的篮子的人,他们正满意而归,一边是车把上除了空篮子空空如也的人,他们正匆忙而去,熟人会在马路上相遇,这吃过早饭赶集回来的人问吃过午饭赶集去的人,怎么去的这么晚?这吃过午饭赶集的人就笑嘻嘻的回答这吃过早饭赶集回来的人,上午没空呢!还有一些人赶晚集,他们是去收市的,所谓的收市就是捡便宜,一般是买便宜菜,因为只有青菜会在散集的时候便宜卖,他们赶集尤其要把握时间,去的早了,人家的菜还在正价卖,得等,去的晚了,便宜菜让别人先行一步买走了,自己没的便宜可占了。

    爷爷喜欢赶早集,但买牛那天我们是中午到的。牛市在集南头路东边的大坑里,那时候大坑尚属于娘娘河的一小段,岸边生着腰粗的大杨柳,上面落着成群的麻雀,大雨时节坑里还会有水泱泱而过。在我北窑上小学的上四年级的时候,河水冲夸了横亘其上的一座石桥,淹死了一个初中生,第二年牛市就淡了,仿佛人们一下子全不养牛了,再后来河西建了一排二层的门头房,牛市就彻底消失了,而大坑也成了一个单独的坑,确切的说娘娘河被分割成众多的坑,这些坑又慢慢的变小,坑边的大柳树也渐渐被伐倒,最后我所知道的娘娘河便消失了。当时爷爷背着手往坑边一站,就有好多人给他打招呼,有叫二爷的,有叫二叔的,还有叫二哥的,他们都彬彬有礼,十分待见他。我跟着爷爷在大坑里走动,坑里牛比人还多,一个罗锅老头喊住了爷爷,指着一头牛,做了一个手势,爷爷便走了过去,围着那头牛看了一圈,做了另外一个手势。那人不知是要买牛还是要卖牛,看到我爷爷做的手势后,神色变得十分愉悦。卖牛的人想抬高价卖掉自己的牛,买牛的人想压低价来买牛,卖牛的人和买牛的人各执一词的时候就需要请爷爷长长眼,爷爷在看过牛的品相之后就会给出一个价格区间来,大约是三百到五百块钱的浮动,剩下的交易还是由买卖双方来完成。事成之后,那些卖家或是买主,为了答谢我的爷爷通常会拿出几十块钱或是买包烟来给他,爷爷笑眯眯的就把钱收下了,也有的小气的人只说两句感谢的话,更有人连句谢谢都不说,那时我的爷爷会对别人说:这人没规矩。那天我跟着爷爷买了两头小黄牛,三年后那两头小黄牛一起卖了,给我的乾哥哥做了学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