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心随花开 > 第64章 一切即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64、一切即心

    程庸好不容易才挤到车厢内,找到座位,购票、候车、检票、上车依次排队,出了一身汗,该坐下来歇歇了。

    “咦”对面老人好熟悉啊,好像在哪见过。哦,在一次创作会上见过,是陶东篱先生。对是他,不错,那大大的头,微胖的身材,特别是那双有神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昏花,闪着智慧的光。

    “您好,请问您是东篱先生吧?”程庸试探地问道。

    “我是陶东篱,你是?”老人头上渗出细密汗珠,“别告诉我,让我想想,看能不能想起。”他似乎要验证自己记忆力。

    “嗬,想到了,想到了,你叫程庸,大成乡的。”他高兴地叫道。老人身体健朗,中气十足,引得周遭人侧目而视。

    “您老,记忆超群,才见过一次面就记得,真感荣幸。”程庸由衷地钦佩陶东篱,他是公众人物,认得他的人自然多。可他认得自己就不同凡响了。

    “你小子不简单嘛!那篇写父亲的散文让我感动不已,跟老婆子说了,她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是个孝子。从此在心里就记住你了。”陶东篱很健谈,他想不到在车上会遇到程庸,旅途也就不寂寞了。

    “小程出差啊?到哪儿去?”

    “洪都有个小学语文教研会,争取了一个名额去参加。”程庸告诉了此行目的。

    陶东篱环视左右:“就你一人去?”

    “就我一人去,外出花费太多,好不容易争取到这个机会。”程庸想起高初飞的脸色,还心有余悸。名额是万顷波争取的,可他不便直接点名,在签文件时暗示,“请你校派一名骨干教师参加。”

    “对啦,您去哪儿?是找创作灵感吧。”

    “和你同一个地方,当年曾来过一次可惜来去匆匆,错过了许多风景。这不现在有时间啦,就想出来转转。算是圆梦吧。”陶东篱谈兴十足,露出孩子般天真。

    “没和师母一道啊。”

    “老婆子啊,棉花絮掉到水里没得弹(谈)了,非得在家带孩子。可我和同学商量好了,也就不管她了,抓起背包就走,旅游就应该这个样子,说走就走。”干净利落,说走就走,有几人能做到。

    “羡慕我这样生活吧,自由自在,趁现在腿脚利便跑跑,免得成了老废物时后悔。哈、哈。”说完自顾自大笑,也许想起与老伴告别时的情形特别有趣。

    车子跑了一段路,车内渐渐安静下来,程庸躲躲闪闪地走到开水间为陶东篱续了水。陶东篱正眼望窗外,见程庸回来,忙接过水杯:“谢谢,有你作伴享福了。小程最近看你评论我的那篇文章,对我看法表示认同。欣慰之余,对有些期待愧不敢当,而且惶恐。”

    “您太客气了,对您的高见挂一漏万,您的价值取向和我不谋而合,比喻‘民族良心’就是人要代表自己的心,凭良心说话做事。”程庸对陶东篱敢于直言有感而发的姜桂之性欣赏之余,又有点担心。

    “既然读了一些书,忝为学者,又涉猎文史,不免对身边事有更长远关注与思考。我生于斯,长于斯,必将终老于斯。对吾国吾民有浓厚感情,经历了大起大落世事沉浮。自认为对历史规律有所感悟,又习惯于对精神关注甚于物质。因而更加产生挥之不去的忧思。因此我对他人无奢望,只期待人人都凭良心说话做事,一个社会定会好起来。”陶东篱侃侃而谈,一个月前程庸看到他写的文章《凭良心说话做事》挺有感触。程庸从教育角度出发,谈到一个教育者良心与陶东篱文章互应。

    “我还看了先生一篇辩论文章,观点明确,论辨有理有据,文笔力透纸背,我看了欣喜之余,也说了几句。”

    “哪篇啊?”

    “天下兴亡‘肉食者谋之’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辨,天下兴亡只能是‘肉食者谋之’,匹夫能力有限。敢说真话,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影响一定深远。”

    “哦,是那篇啊。我追求真善美,对现实和历史关注的是逻辑与事实。凡不合事实,违反逻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绝不奢望有多大影响。只能有一项保证所说的都是良心话,自信假如有人受我影响,一定是正面影响。”

    “东篱先生功底深厚,是个饱学之士,对我的影响很大。”程庸由衷地佩服。

    陶东篱沉思片刻:“这些都得益于小时候的记诵,那时读私塾,成天背《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后来读四书五经,也是先记诵,后先生才开讲。现在想起真幸运啊,在记忆力旺盛的年纪记一些经典,会伴随一生,供一生来咀嚼。后来因历史原因荒废十年之久,那时段只要看到有字的就读,也不管‘有毒’还是‘无毒’。落实政策后太忙,有书不能好好读,退下来得偿夙愿,关起门来读了三年,一点也没有失落感。”周围许多人静静地听着老人说话。

    程庸忽然有种幸福感,每天能捧书面读,享受窗前明月枕边书,何尝不是人间快事。

    “读书过后要思考,要结合现实思考。而今流传各种议论不会逻辑者甚多,就忍不住要辨几句。孟子曰:余岂好辨哉,余不得已也。不过我的辩论是对事对理不对人,也就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我的写作是退休后才开始的。”

    “真想不到短短的几年写了这么多。”

    “厚积而薄发,人生阅历多了,经历的事多了,自然要说的话多。因此有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能说这样有深度、有力度的话就不多了。”刚好餐车来了,陶东篱来了两盒。

    “来,给你钱。”程庸准备买单。

    “来,我付吧,你工资没我的高嘛。”他直言直语,直得有点霸道。

    两人趴在狭小的桌子上,吃着聊着。吃完程庸简单地收拾一下,陶东篱呷了口茶:“本来是订卧铺的,可没票,现在我要眯一会儿。”陶东篱说睡就睡,抱着膀子,仰着头,不久鼾声响起,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人。

    休息了近半小时,他睁开眼睛:“习惯了,每天午饭后小睡一会儿。你没休息,我每天晚上10时必须睡觉。中医讲11时至次日1时,是肝脏休息时间。你们年青人一定要注意。5时必起床,打一遍‘五禽戏’,吐故纳新,洗刷、喝水,开始写作。估计三千字,吃早餐。上午读书,中餐后休息,起来后散步到下午5点。晚餐吃点杂粮或不吃,写点一日生活感悟睡觉。生活过得有规律,身体自然硬朗。年轻人不爱惜身体,生活没规律是不好的。”

    “哦,你在看什么?”发现程庸手中的材料。

    “没什么,您刚才小憩时,我把这几天要听的课看一下,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听课时也许效果会好一点。”

    “好,好,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会成为名师的。”他对程庸大加赞赏。

    “前十年在乡下教学错过好多机会,现在机遇来了,再不抓住,可就耽误不起了。”程庸解释。

    “这话就不妥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成功是不分前后的。”

    “有时看着年青一代上课时意气风发,精彩演绎,总感觉跟不上形势。”这是真心话,没对别人说过,对神交已久的陶东篱推心置腹说出,有种轻松感。

    “哈,哈,同感,我也有同感。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大胆地假设,如果人不是从一岁活到六十岁。而是从六十岁活到一岁会怎样?那么世上将有一半以上人成为圣人,为什么呢?他会清醒地把握机遇,会绕过成长中缺陷……可这可能吗,认知成长的前后是矛盾的。谁没年青过,青涩过,荒诞过,人生是没有草稿的,不能擦掉重过。因此人生是庆幸、遗憾与后悔并存,这是真实的人生。听说当年你上师范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可既然走上这条路,就要走好。才不枉此生梦一回。其实每一条路都是苦乐共存,要不弘一大师不会留下‘悲欣交集’之语。只是你没经历而已。”

    是啊,人生没有假设,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一时之间,难以评说。

    “是的,先生言之有理,事在人为,我的同学有的考走了,有的改行了,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从事第二职业……可大多数人都在勤恳地工作,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当老师工作单纯,也辛苦,但也有乐趣啊。看到你工作之余写的散文,至性至情,生活充实。人生如梦,一回首是百年身,只要生活过充实了,人生自然就有意义了。”此时广播中传来到站提醒。

    “要到站了,对啦,你在哪参加会议啊?”

    “师大,不知道在哪,下车问问。”

    “早没说,我刚好也到师大去找我那同学,哦,你住哪儿?”

    “会务组安排在银海大酒店。听说太贵,我想报到后在附近找个便宜点小旅社,对付几天,少花点钱。”程庸脸上有点发热。

    “小旅社?你孤身一人不安全。人太嘈杂,休息不好。对啦,你不是回去报销嘛。”

    “能省就省点。”

    “还有这样人,花公家钱居然心痛。哈,有趣,少见。”陶东篱摇晃着大脑袋。“哦,有了,我那同学住在师大,让他通融一下。我们住校内专家楼,清静,路也不多,吃在师大食堂花费不多。我们还可以彻夜长谈,好,好。就这么定了。”

    “非常感谢先生,我先去报到,领材料,那材料对我太重要了。”

    “好的,就这么安排,所有的钱我包了。”

    “哪能都麻烦先生!”

    “什么麻烦不麻烦,遇到就是缘分。我们早神交已久,一见如故。”

    出站口,陶东篱打量四周,在找寻目标:“小程,不急啊,早约好了有人来接的。”

    “陶东篱,陶东篱。”有人在高叫。

    “你看,来了。昆子,我在这儿,这儿!”他手挥舞着。

    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者快步过来,两人互相打量一下,突然陶东篱一拳头打在对方前胸。“你小子也老了,差点不敢认了。”两人紧紧拥抱,孩子般地泪流满面。

    “好啦,这不见到了吗?就不学儿女之态了。”陶东篱拍拍叫昆子的老人。“哦,忘记小友了。这是我同乡一道乘车来的,他到你们学校参加教研会。快叫杨老师。”

    程庸恭敬地叫了声:“杨老师好!”

    “欢迎,欢迎,来的都是客,教研会在多功能大厅举行,我来安排。”杨昆子爽快,热情。

    程庸接过陶东篱行李包,三人往外走。

    “四十年前曾相约重逢后做竟日游,想不到今天才得偿所愿,真恍若隔世。”陶东篱感慨万端。

    “你我尚有相见之期,得感谢上苍啊。有多少同学都已作古了。”杨昆子说出的话凄凉,悲伤。谈到某人、某事,两人唏嘘不已。

    “好啦,那些令人心酸的往事就不提了,当年我们怎么约定的?”

    “在一个潺潺流水的小溪边,烧几个家常菜,对坐慢酌,享受那份安宁与温馨。”

    “哈,果然没忘记。好,今天没有小溪,我们到江边,对着滔滔江水岂不更有情致。”

    “两位先生,我去报到了,待会见。”程庸知趣,准备告辞。

    “不急,不急,叫我学生带你过去。”杨昆子叫来一个学生吩咐几句,拉着陶东篱往江边走去。

    两位老人坐在江边阁楼上,山接斜阳天接水,江水微微跳动金波。暮色渐起,远山只见轮廓。阁楼上花灯次第开放,迷蒙江面上闪动光芒。俄顷精致杯盘上齐,丝竹之音响起。陶东篱挥手叫服务员离去,两人浅斟慢酌。自那年别后千言万语在心头,说一段,喝一口,或喜或悲……曲终人散,两人把臂而行,踉踉跄跄。幸有学生将他们带回。

    程庸在杨昆子安排下顺利报到,在食堂简单吃了饭就到专家楼住下。他将材料认真地看了一遍,洗漱。可陶东篱还没回来,只得又将材料翻开。

    夜深陶东篱一身酒气,让人扶着进门,啊,是帮程庸报到的那个学生。“程老师,陶先生喝高了,杨老师叫我送过来,晚上你就照顾一下,好吗?”

    “完全可以,请放心。”程庸过去时扶住陶东篱。“哈,小程,告诉你真好笑啊。昆子当年喝不过我,还不服气。四十年了,整整四十年了,还是喝不过,喝不过,呃。”

    “都年纪不小,还斗酒。”程庸有点嗔怪。

    “世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谁知,他乡遇故知,人生一乐也,再年轻一回又何妨。”陶东篱兴致高得像个小孩。

    “酒多了,休息吧。”程庸劝道。

    “不多,不多,先洗漱一下,再和你长谈。”

    “地滑,我来扶你。”

    “不用,不用,哪那么金贵。”说着哼着京剧“今日痛饮庆功酒……”唱戏声与哗哗水声交织,真是个怪人。

    良久穿着大裤衩出来了,皮肤泛红。确实喝不了不少。

    “先生喝不少,我看还是休息吧。”

    “休息,你也太小瞧我了。当年与昆子两人干了两瓶,他倒下了,还是我把他背回来的。”陶东篱不以为然。

    “年岁不饶人啊,毕竟都上年纪了。”

    “不多,不多,我和你一见投缘,忍不住要和你说两句,权当醒醒酒。打扰你休息吧。”陶东篱酒后找人说话,这点像高初飞。

    “哪敢啊,愿听先生教诲。先生酒多心灵,洗耳恭听。胜读十年书啊!”

    “岂敢,岂敢,不嫌老朽??戮秃谩!迸郎洗擦酵弱术米??缋仙?攵ā

    “你看杨老师怎样?”

    “好啊,热情、好客。我报到时,他学生全程代理,要不那么多人排队,不知到现在可办好了。”程庸想起刚才报到时情形,从六省一市来的人估计有三四千,整个大厅都挤满了,教研热情高涨。

    “他人好,可这儿有问题。”陶东篱用手指了指头。

    “啊,不会吧。”程庸有点不相信,梳个大背头,头发未见白,脸色红润,说话清晰有节奏,怎么脑子有问题。

    “你不了解他,他至今单身一人。”陶东篱开讲老同学的经历。杨昆子毕业后分到师大,刚工作两年,被错划了成分。回到家乡养猪,直到后来落实政策才回来,一切都耽误了。他改变了人生态度,开始资助贫困儿童,将工资大部分寄给他们,钱不够怎么办?他从小学画画,现在派上用场。写写画画,换点钱,二十年来从未间断。

    “了不起的老师,他不是脑子有问题!他有生活的乐趣。”

    “是啊,他每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接到学生寄来的成绩单,一份一份看着,满心欢喜。我别人都不服,就是服他,每年总要聚上一二次,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腿有点酸,他背靠在床头。

    “这样人精神生活丰富,生活满有意义。”程庸对昆子老师,致以崇高敬意。

    “小程,有没有想过,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

    “人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义问题,无人可以回避。也想过,但总感觉没头没脑。愿听先生真知灼见。”

    “人要思考生命意义是什么?人生并没意义,也许你不赞同,但是事实确实如此,生命对存在者本身是有意义的;对于熟人圈是有意义的;对于大社会来说,有些人是有意义的,有些人是无意义的;有些人意义大些,有些人意义小些。从宏观看,即从宇宙角度看,个人存在没有什么意义。”程庸静静地听着。

    “人生命意义在于奉献,还是索取?其实就是内求与外求的区别。外求不外名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外求是没有止境的,无时不在承受求不得之苦,心役于物。”陶东篱喝了口茶。“‘终日只恨聚无多’,自然活得痛苦、残缺、懵懂。”

    “内求之人其在德行,在于奉献。比喻你所见的杨老师,他的曲折人生可以说三天三夜,但总以‘奉献’贯之。他帮的孩子数以百计,奉献是爱去而爱返,你爱一百人,可能就会有一百个人爱你。因此他活得快乐、圆满而清醒。那些活得快乐、圆满而清醒的人与活得痛苦、残缺、懵懂的人相比,是质量更高的一种存在,也是对于自身来说更有价值的存在。用白话说,就是活得值。这样的存在是自觉的存在,自觉程度越高,对于自身来说,生存质量越高。”

    “听说外国对精神病患者有一种生命意义疗法,其理论出发点是生命不是以希望存在,而是以意义存在。”程庸想起他曾看过的一本书,一时记不起书名。

    “尼采说,人知道为什么活着,便能生存。人的生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人是母亲、父亲、女儿、儿子、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孙子孙女、妻子丈夫、朋友同事组成的社会圈。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社会中的人,有着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松或紧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断一指而伤全身。这种关系有物质的联系,精神的联系,肉体的联系,灵魂的联系,对于社会上每一个人来说,他的存在对其他人当然意义重大。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人生路将越走越窄。”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可而今有几人认同呀。”程庸不无担心。

    “这不用担心,人类意识像钟摆,早迟会回归的。”陶东篱对未来满有信心。

    “我明天去听课,不能陪您了。”程庸打了个呵欠。

    “没事的,青年人要学习,那么远跑来,哪能不好好学。最近看了《王阳明大传》就想到这儿来看看。”

    “哦,这就是王阳明当年平叛的地方。”程庸不由得想了解下心学。

    “王阳明不但有思想,还有事功,是明代大儒,一代完人。”程庸读书时也看过王阳明相关书籍,可他总认为是佛老之学。

    “心学和禅宗没有什么区别啊,怎么称他为儒家。”

    “哈,世人多有此说,其实有一点就区别了,你想儒家讲有等级的爱,而禅宗讲无分别心。其实在有等级的社会里讲无分别是不可能的,因此讲无分别心的都跑到庙里去修行了。”陶东篱哈哈大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因此把名字都改了,可王阳明却讲知行合一,确实让人费解。”

    “问得好,孺子可教。这两‘知’是不同的,知行合一的‘知’是德行之知,而行知先生的‘知’是闻见之知。知行合一,即知和行是一体的,有知即有行。心即一切,一切即心。”

    “原来是这样,真得感谢先生啊。”程庸表面上有所感悟。直到父亲去世,他一想到父亲便有一阵悲戚涌上心头,才深刻理解何为知行合一。

    “我也是鹦鹉学舌知之不多,等我游历一番,有了感悟才和你分享。啊,不早了,你明天还得学习,休息吧。”陶东篱打个呵欠,滑下去很快入睡。

    两天后陶东篱留字:“小程,我和杨老师外出游玩了,回家后再叙。陶东篱”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