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神话版明朝 > 第十七章、文渊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文渊宝阁,千室藏书。阁高百尺,可摘星辰。纯用砖?,不畏火烛。诸子典籍,浩如烟海。名人秩卷,价值连城。

    在太监的引领下,沈瑞沿着南北广场的石阶拾级而上,便直接进入了文渊阁。

    抬头仰望,视线可透过玻璃屋顶直入苍穹,穹顶随着晨昏阴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轮廓和氛围,早上入阁读书,晚上掩卷离开,颇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淡雅意境。

    此时,光线从穹顶投进来,在沈瑞的头顶上空形成一片光亮,明显有异于烛火形成的氛围。

    阁内通风条件很好,还有种幽幽的兰花香味。不同于现代图书馆的是,文渊阁的布置典雅大气,目之所及之处是古色古香的书墙,这点让沈瑞惊诧不已。

    负责日常护理书籍的宦官手里捉着一条掸子,小心翼翼的将积灰拂去,在他眼里,这些古书就是有生命的孩子,需要好好呵护。文渊宝阁,已经七年没有主人了,老宦官在这里守了整整七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大行皇帝就从未踏进文渊阁半步。

    十万多本书籍,将近千年的积累,是无数先贤大哲呕心沥血的成果。

    还有将近二十万的竹简帙卷,都是先人流传于世的智慧,等待着有心之人的发掘。

    就这么默默无闻的躺在书架上,该有多可惜!

    十年以来,经常光临文渊阁的人,也就老太傅黄韬了。

    黄韬生于忧患,师从高手,自幼聪慧,勤奋过人,六岁诵诗经,十岁观古文,十六岁进士及第,名震全国。

    作为本朝至今唯一一个同时教授过神宗、光宗、熹宗和当今皇帝的太傅,黄韬身历四朝,不仅受召人京教习诸位皇子,亦不忘创立丽山书院,培植人才。把持文坛五十六载,黄韬教授学生不论出身,不分贵贱,因此破格进人丽山书院读书学习的贫寒子弟亦不在少数。再加之其因材施教,时至今日,桃李遍天下,几千弟子中学有所成、名重天下的大有人在。

    要论谁是当朝第一大学问者,普天之下的万千士子定会竖起大拇指,首推太傅黄韬老先生,就连皇帝见了他也得恭敬谦卑得唤一声老师。有些时候,其他文臣不敢说的话,他看巧妙的说出来“敲打”皇帝。遥想大行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之时,礼部的几个愣头青拿不定新帝称帝祭天时的几处礼节,翻遍了历朝历代的史书典籍,在朝堂之上争论了将近半一个月也没有丝毫结果。最后黄老太傅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之际便解决了让礼部官吏棘手的难题,不免让百官叹服。

    起初一个刚到礼部主事的官吏对此不以为然,退朝回府后立即翻阅黄韬在朝堂上提起的典籍,仔细一对照,竟发现老先生所引用的段落与原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不得不对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黄老先生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记忆超群。

    天启末年,朝局混乱,奸人当道。黄韬苦苦劝说大行皇帝无果,无奈隐居山林,专心著述去了。大行皇帝驾崩后,他受朱由检几次邀请,才肯以耄耋之年出山,辅佐君主。

    风风雨雨六十年,他见证了大明帝国由盛及衰的整个过程,也目睹了文渊阁重建,藏书万册,高耸入云的辉煌时刻。

    这六十年,文渊阁从一个诸皇子争先恐后借阅书籍的知识宝库沦为了几无人气的冷库,黄韬从一个志得意满,满腹经纶的青年变成了发须尽白,仙风道骨的老人。

    他这一辈子,和文渊阁息息相关。

    而文渊阁,是大明帝国的文脉。

    神宗之后,举国上下重武轻文的风气渐盛,大好男儿摈弃书本,提剑拉弓,美其名曰强身健体,往往目不识丁。

    乡风粗鄙,世情冷漠,令人心寒。

    几十年间,饱学之士远没有神宗时期多,其中大部分取得功名,踏足官场后,沦为朝廷蛀虫,贪赃枉法,弄权夺利,腐化严重。

    党争,内耗。

    大明帝国由盛及衰,快要走到辉煌覆灭的边缘!

    世代忠贞热血,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谁能救一救大明这无限好的锦绣山河?

    谁能涤污荡浊,还大明朝局一个天朗气清,给大明百姓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

    谁?

    黄韬希望那个人能站出来。

    “咯吱。”

    内室的门被人推开。

    黄韬悄悄抹去了眼角的几滴浊泪,悠悠转身,见新帝走了进来,急忙行礼。

    沈瑞大步踏前,伸手扶住弯腰垂首的黄韬,恭敬道:“老师,免礼。”

    黄韬激动不已,新帝这一声‘老师’说得他心里暖洋洋的,先前落寞伤感的情绪一扫而尽。

    文轩阁再一次因为皇帝的光临而熠熠生辉。

    新帝,比那位木匠要好上个一万倍。

    沈瑞来文渊阁是有目的的,只是不成想在这里遇到了老太傅,更不明白他因何如此激动,眼眶红润。

    黄韬欠身,右手一挥,“陛下,这边坐。”

    沈瑞转身,才发现右手边摆着张小桌子和两块布垫子,小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茶具,旁边小炉上的铜壶发出吱吱的轻微响动。那炉中炭火通红,却并无火焰,更无烟气。

    沈瑞盘膝坐下,黄韬特意开了扇窗透风后,坐到沈瑞对面,从小桌上的瓷罐中不急不躁的挑出一个茶饼,用夹子夹住饼茶靠近火炭烘烤,等饼茶内的水气挥发,用碾子将茶叶碾成粉末。

    碾碎后的茶末还用细绢做的筛子筛过,这道工序就叫作罗。

    “陛下稍等。”黄韬含笑道,揭去壶盖,试了试水温。

    壶中的水还未烧开。要想煎出几杯好茶,对火和水的要求很高,因而黄韬深知心急不得,格外小心翼翼。烧水所用的燃料是上等的无烟兽金炭,水用的是城郊山脚的活泉水,煮茶的手艺也是上等的,眼下最缺的就是时间而已。

    终于,水开了。

    黄韬取了一定量的茶末放在茶碗里,将少许开水高冲而下,碗的沿口逐渐形成一堆泡沫。

    调膏点茶时最忌分心,见黄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手头的活计上,沈瑞不再说话。

    开水入碗,茶末渐成糊状,下面要做的即是点茶。“点”是斗茶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成败在此一举。

    黄韬拿起茶筅,在碗中旋转击打,使之产生美丽的泡沫。再收手时,只见茶面的汤花色泽均匀,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了无水痕。

    顿时,整间屋子里氤氲的热气和香气愈发浓郁,让人身心舒畅。

    古人原来这么喝茶,沈瑞今日大开眼界,忍不住称赞道:“讲究,真讲究。”也有另一层意思,好麻烦,喝个茶而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