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王师北定 > 第008章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008章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008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当黄梧与其族老商谈的同时,我也在客房内思考接下来的努力方向,首先必须要将黄芳度哮喘病的治疗的首尾,整理一遍,以便在我离开之后,能以正确的方法持续治疗,因此我依序把它写了下来,准备明日交给黄梧。

    其次要做的是,拜访施琅、周全斌、郑袭等较有可能心向中华,不愿接受清廷奴隶,而且具有号召力的中原豪杰,依照优先次序,整理一个行动方针。

    首先是施琅,施琅原本就是我想说服的第一人选,只是前些日子施琅还在北京,不便拜访,依据历史轨迹现应已在赴闽途中,清廷准备以他为主将攻打澎湖、东宁之明郑政权。

    施琅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比郑成功还大三岁。早年施琅出身武夷派,人称武夷派第一高手,武艺超群,是郑芝龙阵营的头号猛将,隆武二年(1646年,清顺治三年)被郑芝龙裹胁一同降清。

    然其并无投清之志,不久又自北京逃回思明洲,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是明郑军的重要将领,还曾经奉献策略帮助郑成功,夺取之后被族叔郑联盘据的思明洲,也曾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攻势。

    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施琅因故杀了郑成功手下爱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全家,施琅凭着机智及武功,只身逃走,父亲、家小与兄弟全部被郑成功杀害。

    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族灭的大恨,施琅走投无路之下再次降清,但只获副将闲职。依据历史记载,施琅在屡立战功后,之后曾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等,参与清廷对明郑政权的进攻和招抚等,都是第一线的工作。

    此次,施琅此次即将被任命为主将攻打澎湖。但应会遭遇遇台风败兴而归。之后将被调回北京投置闲散一段时间,此期间生活清苦,只能依靠再娶的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之需。

    期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郑经继为延平郡王,明郑政权内部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群臣分为支持郑经二子克臧、克?u两派,结党争权,郑经对于群臣的结党争权和行为,一概听之任之,国事日非。

    施琅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享年75岁,算是高寿。

    历史上一直以来对于降清叛将,一般人的一惯态度就评价较低。因为当政者同情明郑政权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国贼叛将。

    史学家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满清政权比之明代更为闭锁,对文化之压制更甚,如若李自成击败清廷,中国之发展有可能较好。所以如此观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历史、道德两面来看,施琅都是负面人物。

    其次是周全斌,周全斌约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历史上查无期确定生辰,字邦宪。曾于漳州任官,后于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归附郑成功。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跟随延平郡王郑成功攻占台湾,总督东都承天府南北诸路。

    周全斌是福建同安浯州人,文武双全,在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以三策献给郑成功,受到赏识提升为房宿镇参军,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六月攻瓜州,周全斌奋勇率兵浮水先登,直冲敌阵,身中五箭,而气势越盛,诸军继之,于是攻下瓜州。

    永历十四年(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五月清军出动大军,李率泰领军下计有索洪、赖塔、及降将施琅、黄梧等大军来犯金、厦。

    一时风起潮涌,烟焰漫天,周全斌以竹罂洋炮横击之,将黄梧军全部打垮后,索洪、赖塔见到心寒,两人分别弃军各自逃命,清军被焚溺毙数以万计。让满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同样是汉人,为何到了福建就完全不同,所以周全斌是个难得的饶将,毫无疑问。

    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世子郑经与其五弟之乳母陈昭娘私通,郑成功十分气愤,下令斩杀世子与其母董王妃。

    周全斌奉郑成功之命至思明后,即遭洪旭捉拿,幸好受到董妃救护而得免一死。同年六月,郑成功薨逝,黄昭、萧拱宸等人拥立王弟郑袭登基;十月,世子命周全斌督理五军戎务,率军取下台湾,史称郑经克台。

    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国与荷兰组成联军,功打金、厦等地,郑经在失去金、厦二岛后,撤返东都,命周全斌防范后方追兵;然而,周全斌顾及与洪旭的嫌隙,因而投降清国,受封承恩伯。

    永历十九年(1665年,清康熙四年),随施琅领兵犯东宁,任副帅,至澎湖遭遇台风,无功而返。乃奉召晋京,编入汉军正黄旗水师。之后,再受召入京,编入汉军正黄旗。

    永历二十四年(1670年,清康熙九年)逝世,谥恪顺。永历二十五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以其子周公仁袭爵。

    第三位是郑袭,郑袭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约与周全斌同岁,字世袭,斋号葵庵。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泉安人,郑氏王朝宗室,郑芝龙第五子,郑成功幼弟。郑芝龙降清时,郑袭则跟随成功,后随之来台。

    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猝死(六月),对王位的传承,有很明确的将传位给他的弟弟郑世袭。

    在《靖海志》中曰:成功病卒于台湾,遗命:子经不肖,不堪负荷,文武各官俾辅幼弟为台湾王。提督马信、镇将黄昭等宣遗命,以弟郑袭护理大将印。所以在台湾的萧拱宸、黄昭等的支持下,郑世袭暂为护理,执行职权,成为东都王。

    此时在厦门的郑经也自行宣布继承王位,自称世藩,并抬出明朝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为号召,俨然以正统自居,布告各岛,而后举丧。

    六月二日并派遣曾经到过台湾,与荷人争战,智勇兼备的周全斌,为五军都督,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整兵东征在台湾的郑袭。

    郑袭因与郑经争位失败,被流放厦门,郑经方面周全斌设定只有萧拱宸、黄昭二将为敌,其他将领是被胁迫,因此广为宣传,罪在此二人。

    这场王位继承很快就因黄昭身中流矢而亡,入安平镇收杀李应清、萧拱宸、曹从龙等,并不杀郑袭,如此完成了王位争夺。

    永历十七年(1663年,清康熙二年)正月十一日郑经率众返回厦门,同时也将郑袭带回厦门。台湾方面的防务,则将安平交由统领颜望忠镇守,其他所有承天府及南北二路兵马军务,悉委黄安以勇卫身份提调之。

    郑袭到厦门后见曾拥立他为王的堂兄郑泰被诱杀,金厦失守,无船可渡,于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率文武官二百二十四员,水陆兵一百二十名及眷口、盔甲,军备,向清军投降,授精奇泥哈番,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大臣,移徙北京。

    不久郑经即失去在大陆的全部地盘。

    依据历史轨迹,郑袭应在来年逝世,所以应优先拜访,其次是即将坐拥重兵的施琅,周全斌则排位次于第三,不过届时还要视客观条件,临机应变。

    这三人近日都将会集于泉州,倒是方便我一一拜访。

    次日,鸡鸣前即起,漱洗后至广场将易筋经十二势拳法淋漓尽致的演练一遍,这时黄家三姊弟也来了,我告诉他们:我用完早膳,就要暂时离开前往泉州,请仔细跟随着演练,将来可依照图示改正不确实之处,你们以后要多多靠自己了。接着就一招一式慢慢的,带头演练了二遍。

    这时但见黄梧亲自来到广场向我招手,黄梧邀我去书房一叙,黄梧表示昨晚与族老谈到半夜,多数人认同我的计划,但要携家带口弃家而去,则多表迟疑,因此决议派遣全族七成的青壮,一共375人随我去开创另一番天地。

    黄梧家族的鼎力支持,我先表示感谢,但这个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告诉黄梧:这样做将来容易被清廷发现,而且会祸及在家的族人,也不利部队成立后的稳定,在异地生存,若没有家的感觉,一般人无法承受心灵空虚的长久折磨。

    我希望的是举族搬迁,并希黄梧能发动他可信任的部属一齐行动,目标是三万人,包括男女老幼;老幼不一定有生产力,甚至也可能是个负担,但却是抚慰心灵的灵丹妙药。

    请黄梧再与族老恳谈一番,各项动员准备工作,包括食物、药材等资源,以半年内完成为目标。届时台风季节已过有利航海,必须尽速启程,否则日久容易被清廷发现有异,增加困难度。我则要前往泉州,拜访施琅、周全斌、郑袭等人。

    我请黄梧对这三人的特性、住所给我一些提示,也请提供清廷在闽耳目、爪牙的驻所、人数等概况。黄梧说施琅勇武超群但好名,周全斌文武双全但怕死,郑袭有经商长才但爱财。

    至于三人的住所及清廷驻闽耳目数据,早膳时即可交出,但基本上清廷驻闽省耳目,是以泉州满营为情资中心。

    我再度称谢,并将昨晚写好有关黄芳度哮喘病根治的忌讳、准确的治疗方法与程序,拿给黄梧,但见黄梧激动不已。

    换回自己原来所穿的衣服,用过早膳后取得所需资料,即向黄梧家人告别,见夫人、黄芳度、及芳兰、芳菊两姊妹都颇有不舍之意,我忙道:愿后会有期!

    转身离去,全家人都跟出,到了门口,但见黄公爷府外管家黄山已牵了两匹马来,守候在门口,向黄府众人长揖告别后,转身上马,只身往北而去。

    黄府的反应虽不如预期,却也在情理之中,但一出师就不利,心情沉重。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为民立极,此路行止艰难啊!

    出了村子,沿着村间小路,一路上杳无人迹,踽踽独行,不禁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望着苍茫大地,却不知谁主浮沉,不禁叹曰: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