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 111.新城的谋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新年庆典之时,皇上与太后坐在太华殿上接受群臣的拜见。

    皇上依太后之意下了诏令,雍州的乱像很快缓和了。百姓之所以造反,一是不清楚朝廷政令的本意,再就是因为具体办事的官员太过苛刻,如今一纸诏令将大家的罪赦免了,且又说明原委,谁不愿意安居乐业?

    纵还有些贼酋依旧呼啸山林,但已经不成气候,只要令雍州当地出兵剿匪便可以,倒不用朝中大动干戈地调兵。

    先前担心塞外百姓野性未驯酿成大祸的官员们都放下心来,便是曾经反对迁居的也不似过去那般怒火冲天——太后回到朝中,大家就都有了依靠。

    而形势果然也好转了,至少不至于过年的时候还要担心叛贼杀到平城,朝野内外绷紧的气氛不知不觉转为平和,续而特别的热闹。

    其实论起来,冯煦真正临朝称制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莫名的,她对于朝堂从来都有几分熟悉之感。说到底,朝中的臣子们与雍州的乱民没有太多的不同,只要给他们安定之感,再清楚地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大多数的臣子都是愿意做一个良臣的。

    冯煦在乙弗浑专权的时候尽自己之力保护他们,在临朝称制的时候按照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赏赐他们,在他们错误的时候惩罚他们——总之冯煦觉得很轻松,而她分明也感觉到臣子们的轻松。

    无怪前人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国之内纵然有千千万万的事,但只要定好方向,不急不徐地做下去,做好还是不难的。

    这一次自塞外迁入百姓,道理原不错,错就错在太急了。

    史书中的昏君自然是有的,但真正立意要做昏君的人其实没几个,差不多所有君王的本意都是好的,只是结果却很难说了。就比如建立新朝的王莽,冯煦闲时特别将他的新政用心读过,越是细品越觉得很有道理,只是王莽太急了,恨不得立即改天换地,所以再好的新政也行不通,反而落个千古骂名。

    如今的拓跋弘便有几分这个意思,太急于治理国家,恨不得一下子就治理成清明盛世,但其实那是不可能的。据冯煦看,魏国虽然经历文成帝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比起太武帝末年时国穷民敝的情况好多了,但离真正的大治还差得远,没有几十年的时光恐怕不大可能。

    就像自己曾经叮嘱过拓跋弘的一样,若是想天下大治,就要从小处做起,均田、明税赋、定俸禄,将魏国从最根本开始一一理顺,慢慢才能见到效果。

    就比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塞外人口迁入,表面看能加强关东的力量,但其实呢,剧烈的变动之下,官员从中牟利,百姓不愿依附,竟闹出叛乱大事了!便是将来空虚的塞外也会是一个不知什么时候爆发的隐患。

    不过,冯煦也明白拓跋弘,登基已经两年了,他在朝臣们的眼中还是一个少年,几乎没有人信任他,所以他更想将天下完全掌控在手中,难免急功近利。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总不错的,所以他终究还是办了错事,要自己出来收场——其实这样他的威信非但不增反而下降了。

    若是过去,冯煦要做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魏国不是她的魏国,拓跋弘不是自己的儿子,甚至他对自己的真心也很可疑,教导太多未必有好的结果。可是今天,冯煦又觉得不同。魏国虽不是自己的,可却是许许多多人的,这许多人中就包括自己和自己腹中的孩子,他将来一定也要在魏国长大,在魏国生活,在魏国延续后代……所以,她原本压抑着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就更加强烈了。

    同时,冯煦也更体贴地考虑到皇上,想到自己的孩子,她的心越发柔软,毕竟皇上没多大,犯一些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而如今朝中的臣子们的确对他不够信服。

    反之自己,却有足够的威望。

    冯煦想了想,见一支破阵曲罢了,梳着索头,身着玄色镶着金边裤褶,操着长戈着的武士们再拜后退了下去,便笑着举起酒杯向皇上和群臣们笑道:“迁徒百姓入关,皇上的本意原是好的,若说是错,也是错在急于让魏国更加强盛;至于百官们,其实也是一样盼着魏国大治——此番出了乱子,又是大家共同想出办法度过难关。如今雍州平定的消息在年前传回平城,正是所有人的功劳,我们再共饮一杯欢度佳节!”

    为了雍州之乱,皇上和臣子们心里都不痛快,皇上自然觉得是臣子们没有办好事情,而臣子们反觉得皇上行事不妥,局面方才僵下来的。

    太后这一番调节,大家不再意难平,便都笑道:“太后与皇上本意是为了魏国好,为了百姓好,只是我们这些的官吏没有将事情办妥当才出了乱子,就是辛苦也是应该的。”

    拓跋弘明白太后这是替自己说话,又见臣子们先低了头,心中便是一喜。转身见太后饮了酒放下酒杯,恬淡地笑着,那样的从容自若,仿佛天底下便没有为难的事一般,高兴马上散去了一半——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

    明明太后不过是后宫的女人,早已经退隐在方山,没有了权势,而且,大家还都知道她与宿卫将军李弈的私情,品行上是有污点的,可臣子们就是肯听她的。

    此时太后再次举杯道:“如今后宫里已经传出了喜讯,皇上已经成人,从今天起,朝中之事都全由天子定夺,还请诸位臣子们尽心铺佐!”

    群臣拜服,拓跋弘心中又一次经历了惊喜和低落,但他亦明白自己必须谦恭,在太后面前谦恭,才是赢得臣子们敬仰的好办法,也笑着举杯道:“朕正是因为母后的抚养教导方能长大成人,大家喝尽杯中的酒,为太后祝寿!”

    当年从拓跋?F将拓跋弘从北宫接走时起,冯煦就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这个孩子,可是在今天,她还是觉得拓跋弘所表现的母子深清有那么一两分是真的——至少她情愿是真的。

    对于拓跋弘,冯煦从不奢求太多,只要他们间维持如此的关系,就很好了。

    可是太后和皇上心里究竟怎么想的,臣子们毕竟不知道,他们只看到了魏国最高贵的母子间其乐融融,这也是他们一向愿意看到的——前些时候皇上封生母为元皇后,其实颇令人许多人不满,现在大家发现皇上改过了。

    群臣们高兴地喝着酒,说着赞美的话语,有人就笑着说:“如今乙弗浑被诛,四境平定,雍州也没有乱起来,后宫里又传出喜讯,真是我们魏国的福气啊!”

    “就盼着皇上早日有了后嗣,魏国的江山就更稳固了!”

    阳平王拓跋新城笑着上前将手中的酒献给皇上,“臣请求皇上有了皇嗣后,由太后抚养,那样将来我们魏国又会多了一位明君!”

    “说得好啊!”好几位宗室重臣们都起身向太后和皇上敬酒,“我们就都请求太后将来亲自教导皇嗣!”

    拓跋新成的提议并没有与冯煦商量过,是以冯煦略怔了一怔,他知道自己因为拓跋弘曾经有多失望,而且就是现在对拓跋弘也一直有着心结,为什么还要自己抚养拓跋弘的儿子呢?

    若不是种种的无奈,冯煦宁愿远远地离开,与拓跋皇室再无瓜葛。

    冯煦不愿意再抚养拓跋弘的儿子,失望伤心的感觉有过一次就足够了。

    可是冯煦还是懂得拓跋新成,他的确已经成为朝中的能臣,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其实有着许多深意——于私,抚养皇嗣,不但眼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便是将来更会得益无穷;于公,培养一代明君,也正是魏国之福;至于弥补自己对拓跋弘的失望、令下一代帝王与李家疏远等等,不过是顺势而为。

    总之,小小的提议,似乎只是皇家的琐事,但其实已经够得上是谋略了。

    冯煦对上拓跋新成坦荡的目光,拒绝的话一时竟说不出来。

    好在,皇上不会同意,他怎么能将皇嗣放到自己手中呢?那样他岂不要日日担心自己拥立幼主,将他废黜?

    毕竟他的儿子,由谁抚养他可以自己做主。

    可是拓跋弘迟疑了一下便笑道:“阳平王所言不错,朕就是母后教导长大的,朕的太子自然也要交给母后教养才是。”他虽然身为帝王,其实却没有帝王应有的才干,更没有帝王应有的气魄。年少时对父皇的惧怕,被乙弗浑压制时的忧虑都使他的心里十分懦弱,他掌控朝政后唯一一次坚持就受到了重大的挫折,更让他不敢反对。

    事情就如此定了下来。

    冯煦在皇上和群臣们齐声赞美中,也没有再说什么扫兴的话。

    谁知道李夫人会不会生出皇子呢?谁知道会不会出现什么变故?就算一切都不会变,那也会是几年之后的事情。新出生的婴儿夭折的很多,所以立太子最早也要到两三岁以后。

    自己只需要一年的时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