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何以有生 > 第8章 从九品芝麻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再醒时,已是六天后了,余氏守在塌前,几乎未眠,百子也时常过来照应,而叶长风总是醒不来,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那些虫子全部活了过来,好似有几千条,在身体里面拱来拱去,但是很舒服。然后就是白袍小将,提了雄兵百万,深入北狄境内,一剑横空,天地皆惊。我擦!居然使得不是陌刀。叶长风一下睁开了眼,梦终于醒过来……

    就听见赵寒芝的声音:“大娘,长风哥是铁打铜锤做的,一定会醒过来的,你看烧退了,伤口全都结痂了,气色也好很多,就是大概在做梦,总是发癔症说胡话”。

    余氏叹了一口气,缓缓道:“摊上这爷俩,都是打生打死的命,还要谢过你家爹爹赵郎中,舍了百年老山参,才吊住俺们家风儿一口气,血流了大半盆,居然还能撑到现在”……

    猎国的朝贡盟邦上国天星国,终于派出了强力援军,帮助打退了北狄大军,京师得保,县城也守住了,小伙伴阵亡了五十九员,但叶长风周岁那年出生的百子,大概似乎命要硬一些,有伤无亡。

    整个南河歼敌两千八百余,近乎全功,其中簸箕村的童军就杀敌百余,乡兵也伤亡两千多,其中簸箕村就有百十多,几乎是村村吊丧,户户新坟,但比起残破后的京师近郊,又好出太多。

    据说京师周边为之一空,逃难入京的难民,也因饥因病因战,丁口减半,很多家族十不存一,甚至举族覆没于战火烽烟。而猎国中坚的禁卫军,校以上军官几乎牺牲九成,士卒阵亡超过七成,余下的也多半伤残在身……

    许代县令的代字去掉了,还居功连升两级,调任信州刺史,朝廷刷新政治后,终于意外的良心发现,论功行赏,任贤用能。而叶长风以13岁少年之身,使一柄练银陌刀,一人杀敌三十余,堪堪的年轻俊杰,声闻信州上下,与父亲叶老七,一并得县上保举,又在信州新任许刺史的极力褒举下,大树特树地奏往朝廷,不久赏格就颁下来了。

    毕竟此时不赏勤王兵,下回就没得兵勤王了,而且还是由信州的典吏大人亲来宣旨,让乡下没见过世面的百姓,好一阵热闹。

    朝旨:闻叶老七报国忠勇,赐改名叶忠陌,累新立及既往边军之功,特封商山府从七品厢军长史;子叶长风未及弱冠,即能以护国从征之心,冒死杀敌,国中罕之,堪称俊杰之楷模,功封从九品南河县团练副使;余氏相夫教子,贤良有功,赐勋表、执节杖,封从八品诰命夫人。至于乙明木、何三石、赵寒芝、徐七乌、辛晓苓等皆封团练校尉、乡兵百户不等,牺牲家属也有诰命册定、牌坊创立、神位供奉及银两抚恤……

    叶长风很无语:朝廷大概秀逗了,老爹在商山府,自己在南河县,这是要破家拆门么,自己才不过13岁,算上虚岁也刚刚14,这就要自立门户了?

    猎国此次国战,实属国人上下一心,才得挽狂澜于既倒,索性封功并不忌讳男女,甚至爱人及猫,连赛亚也被恶搞般地冠上了“护县义猫”的荣誉称号。

    那些为冲阵献身的阵亡耕牛,被村民们剥皮吃肉后,终于也留下了牛头牛角,齐齐垒摆在村口,还立了个牌坊,上书“护村忠牛”。而幸存的马蜂们,居然又在大槐树上搭起了新窝,再没有顽童上树去骚扰……

    一时间各种封官许愿、诰命封号满天飞,大有恶性通胀、不断贬值的嫌疑。然后乡民也逐渐麻木了,往往一个村就冒一堆小旗、百长,到了乡里也是千户、副使一大把,反正绝大多数都是虚衔,朝廷也不用花一分钱,无非是地方上稍减些钱粮赋役,能不能落实还是两说。

    于是大清早出门互相打招呼,不再是从前的狗剩下地啊、憨包喝汤了没,纷纷都是百长好、大人吉祥、拜见千户。不过此举也充分显示了朝廷的危机感强烈,更强烈刺激了猎国的习武成风,奖励耕战、卫国存身之下,不再视科举入仕,为唯一正途。

    值此战火劫难,国中凋蔽,百姓流离失所,所谓赏银实在少得可怜,叶家父子全拿去扶助孤寡了。所幸乡亭的大户人家也有不少捐助,包括徐七乌家也是几乎全倾家财,不遗余力的抚赠遗孤、帮助战后重建,颇有大义风范,暂且不表……

    乡亲们都在传说叶老七,哦现在应该叫叶忠陌长史大人了,要去商山府大城开府建衙。好在叶长风的从九品南河县团练副使,信州那边也发过话来,须待年岁实满18岁后实封,可暂不赴任。反正还有正使在,区区副使实编一员,可目前就已封三位,超编两员,故尔只是遥领的候补,稍有月银十两的俸禄坐享。

    而鉴于县乡财政拮据,还不一定能及时足额发放,但叶长风的苦闷却并不在此:他要变得更强,要一刀倾城,守护这方水土,再不被战火所侵……

    要分别了,乙明木嘴突然笨了,苦笑一番,拍拍肩膀就走了。何三石一干人,猥琐发育地调侃一番,也作鸟兽散。

    倒是徐七乌送来了那副北斗七星阵图,兼一把附庸风雅的纸扇,居然是藏着暗器,打开时还差点中招。好在淬毒的飞针另外单独存放,并没有组装进机关,只被代替插冷子的牙签,很是吓了一跳。

    辛晓苓的父亲在狄虏入侵期间,被哨卡堵了回来后,督导乡里烽燧守望有功,意外地接过了亭长重担,很是膨胀了一包。走路时明显气粗了许多,显然是淡忘了前亭长被整蛊的狼狈,可依然家徒四壁,所以辛晓苓只做了一只腰间佩戴的香囊,聊作念想。

    而赵寒芝只是陪叶长风,在草垛上坐了一小会,留下一小包生肌补血膏:“有伤在身,多安养”……

    重色轻友之下,乙明木、何三石被直接忽略掉了,除了辛晓苓赤果果的表示过暧昧,徐七乌历来鬼灵精怪,一身暗器兼霹雳子在怀,不来谋杀亲夫都是不错的,而要有郎中、救命之恩的赵寒芝,话也一直不多。

    本该孕妇吃的补血膏,来者不忌、当场消化,北斗七星阵图没有使用说明书,还捎带了谋杀亲夫的险恶用心,看来以后除了对辛晓苓,会偶尔闻香忆人,其余的就不用多想了……

    女医救命难报,富婆赠刀恩深,香囊暗香袭来,君子不争炎凉,之交淡若水……

    一家三口骑驴打马,打县道上经过时,倒还真有县上宿老,带着一众百姓,打了万民伞,略备薄酒,十里长亭相送。更有远近闻声而来的几千乡兵游勇,锣鼓喧天阵阵,这倒是发自发内心的。因为狄虏侵扰县上时,城上也就观战不出,若没有叶忠陌挑头,带着乡兵出来救场,打生打死十数战,还不知道要祸害这方水土多久。一县百姓,是真心仰慕这家三口……

    鞭炮声中,人已走远,但听得簸箕村老族长突然哀怨:“老天爷啊!我那金圣叹注记的枣木版银瓶梅哪去了”。

    然后叶长风猛烈的打了一个喷嚏,随后又猛烈的打了很多个喷嚏,似乎诅咒他的人,并不止一个……

    后来猎国有位屡试不第的秀才,名叫冯梦龙,居乡期间写下一篇戏文《鼎食记》,一直在茶馆、戏园、青楼,广为传唱不衰,讲的就是北狄围困京师的故事……

    入冬后的京师存粮不继,加之涌入难民太多,纵使寺院僧尼、大户人家多行义善,不时放粥,很多饥民还是没能撑过那些严冬下的寒夜。最终连城上坚守的将士,也难得裹腹,不打仗时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宫中的娘娘们也开始节衣缩食,很多宫女太监甚至也饿晕过去,最后宗庙的十几位太妃娘娘,商议一番后,认为自己于守城无用,再活于世间,徒耗粮食而已。

    于是就命人抬来一口大鼎,说是要捐献一些军粮,但燃薪煮沸后,趁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些太妃娘娘却从城楼宫门上,先后跳了下去。从她们留下的遗书,人们这才知道,她们是要把自己煮熟了,以肉汤贡献于城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城上坚守的将士们,端起众位太妃身化的肉汤,一饮而尽后,含泪杀向涌上城头的狄虏。在他们身后,更多的男丁或捡起带血的兵器,或斩木为兵,不断涌上城头,连孩童也帮助搬起滚木石块上城,砸向狄虏。

    随着娘娘、宫女、太监的不断跳入大鼎,民妇和少女们也开始跟进,最后连那些青楼女子,也多有人效仿。于是那鼎中渐渐漂起一层油花,再被鼎下燃薪的苦民,含泪勺起,送上城头,化为泼向阻止狄虏登城的滚油……

    当京师围困终于解除时,据说已是近十万城中女子跳入鼎中,众多尸骨相枕,捞不胜捞,人们再也分不清这是太妃娘娘的,还是民妇少女的,又或是青楼女子的。于是全部合葬于义冢中,又在冢前立起大碑,名为鼎食冢。

    鼎食冢日后香火繁盛不衰于千古,以之彰表那些为国献祭的女人们,无论她们身居显贵,还是平凡如尘,又或是操持贱业。所谓戏子无义,有些倒是真的,可也不能一棍子敲死,你来逢场作戏,人家岂能不陪着你演戏?可婊子无情,那是对你嫖客而言,不过皮肉买卖,谈何能为有情?然于家国之重,她们仍然是心怀大义的,跳入鼎时一样决绝的与常人并无二致,理应彰其节烈,铭刻于千古传唱……

    当然这段历史,最终还是隐去了那些跳入鼎中的太监们,但当国难来临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还是甘愿捐出了自己不完整的肉身……

    日后的叶长风,很长时间被误以为最爱看银瓶梅,其实他只是翻阅其中有关饮食起居、茶道文化的片段,并非以色自娱。真正最心仪的戏文,就是那顶礼膜拜冯梦龙的《鼎食记》,不止能一字不差地烂熟于心,甚至困道徘徊不前,偶尔化凡入红尘行走,流连于戏园子时,也是必点的折子戏。

    那些生旦净末若是唱得入微传神,尽显那跳入鼎中的节烈,就是抹了一把眼泪,再一票金冬瓜砸上台。用叶长风自己的话说,这猎国国风炽烈,便在于钟鸣鼎食,在天星国宰执与猎国从九品团练副使间,叶长风宁愿选择后者,是故每以从九品自居为乐……

    钟鸣鼎食之下,其风烈烈,厮民离殇,其气浩然,故国浩荡……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