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明末黑太子 > 第1229章反超法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土豆丰收了,而且是北地和本土均取得了大丰收,昊菁皇帝对此也爱莫能助了。

    年年号召大家吃土豆,听众们早就吃得疲倦了。

    酒楼、饭馆里最便宜的菜就是土豆丝了,简直比咸菜还便宜。

    腌制咸菜还需要时间,炝土豆丝仅需一盏茶的工夫就能上桌。

    到了店里,只要客人点道荤菜,老板就可以送你一大盘子炝土豆丝。

    由此,茶馆里也多了一道小吃——薯片!

    要一盏茶,哪怕最便宜的,老板也会送客人一小盘薯片,作为佐餐之物。

    薯片贵的地方不是土豆,而是炸土豆片的油。

    食用油的来源有几个渠道,一种是陆地,一种是海洋。

    后者就很简单了,渔珉出海,运气好的话,直接就能逮条成年鲸鱼。

    为经过精加工的原料油价格是每斤一百钱,经过加工的食用油价格从每斤一百五十钱到两百五十钱不等。

    差距大的原因就是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前者里面,经过加工的鲸油的价钱最贵,达到每斤两百钱,接近芝麻香油每斤两百五十钱的价格。

    原料鲸油也能买到每斤一百钱,捕获一条成年鲸鱼,少说也能得到五千斤鲸油,折价五百两银子或七百五十银币。

    加上鲸肉卖的钱,刨去出海的总成本,一条鲸鱼就能让船主赚到四五百两银子。

    比起捕小鱼,捕鲸的获益自然非常之高,而且市面上非常抢手,根本就不愁卖。

    若是能够抓到最值钱的抹香鲸,一条就能净赚至少两千两银子。

    抹香鲸是不可多得的贡品,郑芝龙每年都会想方设法,至少上贡六条抹香鲸。

    北方的哪只船主若是能有此收获,便可将此物作为叩开当地衙门的敲门砖了。

    抹香鲸的死对头,大乌贼以及其家族,都是餐桌上的好东西。

    受到某皇帝以及某亲王的影响,该家族早已成为了皇室的最爱。

    用铁板烧的方法来烹饪,真是让大家百吃不腻。

    御厨使用食用油,自然来自琼州的土特产——橄榄油!

    从健康角度出发,橄榄油当然比动物油要好得多。

    百姓喜欢动物油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做菜更香。

    同理,大豆油也是如此。

    关东至黑水以南地区,按照当地的土地情况,只允许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土豆、地瓜这五种主要作物,种植其他作物要经过朝廷批准。

    水稻和大豆是重中之重,拥有绝对的有限权利,剌鲁卫以南那片地方出产的大米早已成为了贡品……

    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除东北地区之外,昊菁皇帝更鼓励北方地区的农户种植容易储存的玉米和土豆,防止陈粮发霉生虫。

    于是乎,夏季啃玉米,另外三季吃大碴子粥,成为了北方百姓的主要果腹方式。

    主要的副食自然就是各种的土豆衍生菜肴了,连孩童们的零食都是烤土豆。

    由于季节的原因,夏季百姓们还能用时令果菜来丰富一下餐桌。

    到了冬季,绝大多数穷人就只能开始吃鱼模式了。

    入冬,特别是上冻之后,不论是江鱼还是海鱼,就很容易保鲜了。

    尤其是畿辅地区的百姓,跟着昊菁皇帝借光。

    海捕的海鲜被首先用来供应畿辅市场,因为这边购买力非常之强。

    贡品海鲜跟此前一样,也就只有十万斤而已,数量不会太多,但质量上乘。

    鲍鱼算壳,最小也要达到巴掌那么大。

    海螺最小,必须达到成年男子拳头那么大。

    金枪鱼都是五十斤起步的,只有黄鱼可以降低到每条六斤。

    像出水就死的长江刀鱼,昊菁皇帝嫌弃这玩意刺太多,就根本没让南方上贡过。

    至于阳澄湖大闸蟹,明显没有脸盆大的堪察加帝王蟹吃得过瘾。

    比起来,昊菁皇帝更前来于辽东三鲜——海参、鲍鱼、?蛄!

    南方三鲜则是金枪鱼、石斑鱼、鲨鱼翅!

    对当下的大明渔珉,特别是南方渔珉来说,不可能逮到鲨鱼,割了鱼翅,再将鲨鱼丢回到海里。

    鱼翅可以买个好价钱,鲨鱼本身也可以卖给寻常百姓食用,浑身上下一点都不浪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若是再加上一个的话,昊菁皇帝对有小臂大小的虎皮大虾还是比较认可的。

    对于这四样,加上其他一些海鲜,此前郑芝龙每年都会上贡足足十万斤。

    搬到南非之后,本发愁此事,以为再想捕捞一些当年的海鲜贡品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没想到好望角水域盛产大白鲨,比东海以及南洋的那边的鲨鱼的鱼翅大太多了。

    渔珉将大白鲨捕捞上岸呈送上来之后,郑芝龙命厨子做成神跳墙,品尝之后,赞赏有加。

    特命名这种鱼翅为“好望翅”,并当作贡品,当年便上贡六百六十六只。

    依然不要赏赐,因为皇帝已经赏了他一块寸土寸金的上好封地。

    昊菁皇帝只能叮嘱这位藩王,必须坚持可持续捕捞,别一网打尽,以后就没得吃了。

    考虑到南非那边鲸油应该也紧张,昊菁皇帝就不打算挑食了。

    愿意上点啥都行,这样的大善人皇帝上哪找去呀?

    郑芝龙鉴于南非水域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打算每年都订购至少一百艘铁甲蒸汽渔船。

    若是本土造船厂的产能有剩余,镇海王都打算全都用来造远洋型拖网渔船。

    追随郑芝龙来到南非的老乡们,万万没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如此好的地方。

    陆地上的动物成群结队,多到用眼睛都数不清的地步。

    在荷兰人撤退之后,这上面除了一些黑皮蛮夷,什么强敌都没发现。

    这不是天赐宝地是甚子啊?

    于是,百姓们成片地跪倒在地,给天仙下凡的昊菁皇帝上香祈福……

    郑芝龙本打算让大队人马在马普托登陆,并将此地作为都城来建设。

    但在实际考察之后,发现当地沼泽实在太多,根本不具备建设大城市的前提条件。

    根据昊菁皇帝提供的地图,暂时只有马普托、德班、伊丽莎白、开普敦这四处有建立深水港的条件。

    德班距离那座名叫约翰内斯堡的巨型金矿比后面两个地方要近得多,附近只有一座大山,不过也说明此地地质结构还算牢靠。

    在综合考虑之后,听取了儿子郑成功的意见,郑芝龙便决定在德班定都,命名此地为镇东城。

    以后再在伊丽莎白、开普敦、约翰内斯堡这三处地方建成,自然也就有了镇南城、镇西城、镇北城。

    镇海国有于孤悬海外,附近没有其他藩国,国土可以向北大幅度延伸,经过昊菁皇帝允许,可以称为“西地”。

    如此一来,大明本土之外的“四地”终于凑齐了。

    “东地”便是位于北美西部,也就是张天宝的大东帝国。

    “南地”是南洋及澳洲,包括这个范围内的诸多藩国与总兵管辖地。

    “北地”与大明本土接壤,目前是已知面积最大,且资源最为丰富的属地。

    郑芝龙的“西地”距离大明本土,从航程上比“东地”还远。

    优势在于附近没有西夷国,而且当地没有强敌,从建国到扩张,几乎遇不到任何阻力。

    在缅甸作战时,觉得当地大象很多,但到了南非之后,郑成功又大开眼界。

    当地的大象不止数量多,体型更是远超缅甸那边的大象。

    不光是大象,犀牛也不少。

    郑成功便立刻下令,百姓在必要条件下,可以捕猎此二物,但象牙与犀牛角必须无条件上交,否则便视为私藏藩王之物。

    根据皇帝的旨意,整个“西地”土地上和土地下的东西,不论死活,都是归镇海王郑芝龙所有,百姓未经许可是绝对不允许私自扣留的。

    这就等于起到了变相保护大象与犀牛的作用,哪怕给百姓一成好处,他们也会疯狂猎杀这两种动物的。

    狮子、鬣狗等食肉动物不再此列,但豹子受到保护,因为其斑点毛皮值钱。

    深入内陆之后,不论何种肉食,必须烤熟后方可食用,饮水也须遵守要求,避免寄生虫入侵身体。

    在坦克与飞艇的掩护下,郑军推进地无比顺利,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抵达了约翰内斯堡的位置。

    郑芝龙没有轻动,因为挖矿也需要时间,只是派郑举率五千兵马占据此地。

    当务之急是修建从镇东城到矿区的铁路,否则即使发现金矿,并且挖掘出来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石,没有铁路,光靠马车运输,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之举。

    过程是先把修建铁路所需的诸多设备与机械,从本土运来,然后将镇东城作为起点,尽快往复地铺设铁轨。

    再就要在镇东城建立一座冶炼厂,用来冶炼矿石,金矿石不能在矿区进行冶炼,以降低中饱私囊的几率。

    到了南非,郑芝龙是这辈子头一次体会到上面没人管着是何等的舒爽。

    哪怕在自己控制的福建,似乎都没有在南非这般心旷神怡。

    怪不得那些藩王哪怕倒搭钱,也希望移藩海外。

    不光如此,所有的藩王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衙门与军队。

    只要愿意,还可以自己搞个内阁与六部,连首辅、次辅、阁老都可以任命。

    对于这些事情,一向开明的昊菁皇帝是懒得管的,只要不自己升级自己为皇帝就行了。

    张献忠是个例外,不过也自降为儿皇帝,不敢公然与昊菁皇帝平起平坐,哪怕其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郑芝龙知道自己被外方,就意味着这个异姓王的头衔是绝对可以保住了。

    不光能保住,还能世袭下去,问题是一门出两王,委实有些过分……

    自己从镇海公变成了镇海王,长子则是定海公。

    皇帝有言在先,等长子出征北美凯旋之后,也必定会被擢升为藩王。

    带自己传位给次子后,等于长子和次子都是大明藩王了。

    想到这里,郑芝龙不禁感觉造化弄人。

    曾几何时,自己能当上朝廷册封的总兵官,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从昊菁二十六年(1669)抵达南非,到昊菁三十一年(1674),通往矿区的铁路建成通车。

    在郑芝龙的努力下,已经有超过百万福建老乡连同作战部队及家眷搬到了南非。

    到这边,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家家当地主导的终极夙愿。

    在福建老家,别说是地主,连佃户都捞不着,因为可耕之地实在太少。

    不在海上混饭吃的话,一些穷苦百姓基本就没活路了。

    而到了南非这边,土地多到一眼望不到边,只要有力气,就能获得足够多的地可耕。

    考虑到南非这边的实际情况,为了尽快解决粮食问题。

    郑成功下令,哪怕作战部队,在春耕时也要全员参与,包括他自己和麾下将领。

    只有实现粮食自己自足,往后军队向北推进才会有充足的军粮保障。

    好在郑军机械化水准堪称全球第一,坦克在不打仗的时候还能当拖拉机来用。

    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仅用了三年时间,所有定居点就都完成了既定目标,全都产出了足够多的余量。

    到昊菁三十七年(1680),西地的移珉规模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并且第一批在当地出生的孩童已经学会了认识五百字以及加减乘除运算。

    这都得益于郑成功的命令,郑氏出钱聘用老师,每家每户只需要让孩童还上课就行了,学校完全不收学费。

    若是明人与当地的黑夷均不识字,那除了肤色与言语,那就真没多大区别了。

    在非洲南部想立足很容易,想发展,那就必须让百姓的后代识字才行。

    没有文化,也就等于断绝了发展科学技术的出路。

    铁甲舰的建造与使用,都不可能让文盲来完成。

    当地的识字之人越多,西地的实力自然就越强大,西夷也就不敢轻易前来占便宜了。

    往后哪怕是种地,也要会开与会修拖拉机才行,因为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机械化作业。

    入伍参军更须识字,进衙门当差就不用多说了。

    在看过法国的情况之后,郑成功认为,再过一百年,西地的国力便可能与法国相匹敌了。

    一百年可从福建移珉两千万,加上南非本地生出来的一千万,总人口可达三千万。

    这绝对是法国级别的国家的人口了,除了大明本土之外,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西夷国家相抗衡。

    郑成功相信尊师是不会坑害自己的,自家连最新型号的铁甲舰都可以拥有。

    在科技支撑的前提下,西地发展必定无比迅速。

    加以时日,追上甚至反超法国,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