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124章 更重要的是粮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钱老,如今陛下选定张元久为主考官,这是摆明针对咱们东林人的。”

    南京城钱谦益府邸,此时几个学子聚集在学生。

    在祁彪佳身边,就是之前朱由检的秘书张慎言,还有另外一个人,名为吴伟业,

    吴伟业看上去更年长一些,他是杭州粮商出身。

    三人看着坐在首位的钱谦益,张元久担任主考官,是对东林人最大的威胁。

    这一点钱谦益也非常清楚,当初张元久就直接抨击东林人议政的陋习,治学不端,整日聚集在一起议政。

    “陛下对东林学子有偏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此时张元久不仅担任了主考官,还是南京学院的学正,陛下的用意已经不言自明了。”

    钱谦益叹息地说道。

    他整日都在朱由检身边,对朱由检非常了解,朱由检喜欢实干的官员,对出身并没有过分的要求,尤其是太平铁矿区提拔的主官和矿监,甚至都是普通工匠出身。

    东林人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那就是议政结社,只要和东林人沾上关系的官员,都自认为他们是一派的,这是皇帝最不愿因看到的局面。

    钱谦益明白朱由检对东林人最大的不满就是他们的结社,江南东林人关系盘根错节,依托地主和商人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于是现在只要是江南出身的读书人,都被扣上了东林人的标签,并且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深受东林人思想影响,不专心治学,反倒是喜欢议政,总是认定自己的观点才是真理,并且得不到伸张。

    “钱老,你应该站出来劝谏陛下,不能让张元久担任主考官,此人对东林人不喜,恐有失公平。”

    祁彪佳接着说道。

    但是钱谦益立刻摇了摇头,然后说道:“现在不是改变陛下决定的时候,陛下的想法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东林人不改变自身傲慢的习性,就不会重用东林人。”

    众人一听,顿时一阵诧异,他们这是头一次从钱谦益口中听到东林人傲慢自大,在场的张慎言和祁彪佳,还有吴伟业都非常震惊。

    钱谦益是东林人的翘楚,此时钱谦益竟然说出他们东林人傲慢自大,这在感觉良好的东林人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如今我们东林人没有能够让陛下看上我们的地方,如果紧紧只是依靠科举上面的那几篇策论就像立足朝堂,按照眼下的局势是根本不行的。”

    钱谦益接着说道。

    他之前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朱由检是看能力的,现在他重用宋应星等格物之才的人,并且提拔的大量的工匠,这都表明了皇帝的立场。

    而且在现在的朝堂上面,以范景文为首的北方官员集团无论在行事上面,还是思想上面完全和朱由检保持一致。

    推行新政改革,以东林人为首的学子,还有他们身后的地主和商人纷纷站出来反对,但是范景文他们却完全拥护朱由检的,

    于是东林人在新政上面已经败给了范景文为首的北方集团,更是被皇帝所不喜,所以钱谦益认定想要让东林人东山再起,就必须要让皇帝陛下看到他们的用处。

    如果以现在东林学子们偏激的态度,以及对论证的偏爱,想要只寄托科举考试独霸朝堂,是根本行不通的。

    “那钱老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张慎言随后说道,他同时看了看身边的吴伟业,这个杭州的大粮商来到南京,钱老一定是有目的的。

    钱谦益随后看了看张慎言,然后将目光转向了吴伟业。

    随后说道:“如今秋粮马上就要收割了,陛下令内阁下令各地官仓准备收购秋粮,并且制定了收购价格。35”

    钱谦益的话一出,顿时让吴伟业一阵紧张,他们这些粮商最担心的就是朝廷插手收购粮食,尤其是制定了收购价格,这将对他们非常不利。

    如果朝廷没有指制定价格,那么收购粮食的定价权基本上就掌控在大的粮商手中,这些粮商会在农户秋粮收割的这段时日故意压低收购粮食的价格。

    而且这个时候大量农户收割秋粮,粮食也很多,为了交税,很多百姓都会急着将粮食出手,所以吴伟业他们可以乘机囤积大量的粮食,然后等到秋黄不接的时候,提价格出手,或者运到一些受到灾害的地方高价出售。

    这种行为在粮商里面是非常常见的,吴伟业是接到钱谦益的邀请来到南京的,如果不是钱谦益邀请,吴伟业是不会来的。

    毕竟现在正是准备囤积秋粮的时候,吴伟业在杭州正在和几个苏杭的大粮商们商讨筹集银两囤积秋粮的事宜,他们甚至已经联系好了几个愿意出钱的钱庄给他们贷款。

    但是现在一听钱谦益的话,吴伟业顿时一阵紧张,他最担心的就是朝廷干预收粮,尤其是制定了粮食收购的价格,这个价格不用想都会高于他们粮商收购的价格,这样就会让农民选择将粮食卖给官仓。

    粮食还行当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谁的手中粮食多,谁就掌控了出售的定价权,之前江南的粮食都是粮商们定价出售的。

    如果朝廷这次囤积了大量的粮食,那么必然直接影响粮食售价,他们这些粮商不仅在收购上面囤积不了多少粮食,就是在出售价格上面也没有了定价权。

    “钱老请在下来莫非就是为了告知此事?”

    吴伟业忧虑地朝着钱谦益说道。

    他现在就想返回杭州,然后和苏杭的几个大粮商们商讨一下对策,甚至可以提前下手,和农户签订协议,将粮食提前订购到手中。

    “不是,老朽招来你,是让你回去劝说那些苏杭的粮商们,此时万万不可站出来反对朝廷的政策。”

    钱谦益随后说道,顿时让在场的三人一阵诧异,尤其是吴伟业,心中突然有些恐惧。

    “难道陛下是要像当初推行新政的时候,对站出来反对新政的人下手吗?”

    吴伟业随后忧虑地问道。

    此时众人心中也开始担心起来了,但是你说不反对是不可能的,毕竟这直接触动了江南粮商的利益,这一轮之后,很多粮商就将举步维艰。

    钱谦益接着说道:“这次东林人不能再站到陛下的对立面了,不然我们终将不会有出路。”

    钱谦益此时才说出了他内心的真是想法,这次朱由检对粮食的改革已经下了决心,必须要全面执行,稳定粮食问题。

    朱由检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就不会有造反,天下就会稳定。

    朱由检思索了好久,发现之前大明朝对盐铁等行当进行垄断经营,其实意义不大,这些行当只是为了给朝廷增加钱银收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天下穷苦百姓的危机。

    尤其是北方连年灾荒不断的时候,朝廷没有粮食赈灾,只能调拨银两,但是那个时候想要使用银两购买粮食,已经非常困难,加上粮商囤积粮食,高价出售,往往调拨的银子根本就买不到多少粮食。

    所以朱由检认定朝廷必须要建立粮食安全,就像后世的共和国一样,虽然这种国家制度有它的弊端,容易滋生腐败。

    但是它可以保证粮食的安全,朝廷有了粮食,主动权就在朱由检手中了手中,可以稳定天下,在饥荒年代,粮食就是稳定天下的关键,那个时候多少金银都没有用。

    于是朱由检准备效仿后世,制定粮食收购价格,并且逐渐将民间粮商排除出去,让官府统一管理粮食,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农户种粮的收益,同时也可以让普通百姓购买粮食时少花钱。

    毕竟官府在收购粮食的价格上面,还有售卖粮食的价格上面都要好于那些粮商的。

    将粮商排除出去,朱由检可以通过行商令的审核来完成,行商令的审核是三年一次,等到这些粮商再审核行商令的时候,就可以终止他们收购粮食的行商令。

    三年时间也可以给朱由检一个过度时间来建立一套粮食储备系统,确保天下的粮食都在官府手中。

    北方大灾的时候,加上盗匪作乱,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粮食匮乏,事实上当时很多粮食都在地主和粮商手中,还有一部分在藩王宗亲手中。

    洛阳福王府邸,李自成就从中搜查出了五十万石粮食,加上一些地主和粮商囤积的粮食,这些粮食完全可以让灾荒的洛阳地区渡过危机,熬到秋粮下来,但是福王拒不拿出粮食来,最后全部成全了李自成。

    而且江南也有一些粮商暗中将粮食运往辽东地区,卖给满清,这在粮商里面已经不是秘密了,只要有门路将粮食运到辽东,满清就会出大价钱收购。

    朱由检对于这些手握大量粮食的粮商已经不能容忍了,现在的大明是一个农业社会,稳定天下的关键就是粮食,所以朱由检要对粮食下手。

    钱谦益今天找来吴伟业,不仅是为了告知他这件事情,同时也是让吴伟业准备后路,毕竟未来粮食这个行当将会被官府直接垄断,江南的大粮商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钱谦益也告诫吴伟业不要贸然站出来反对,这样不仅会拖累自己,还可能丢掉性命,而且又要连累东林人。

    现在的东林人想要有出路,就必须要在重大决策上面站到皇帝陛下一面,就像范景文的北方集团一样,现在是毫不犹豫地支持朱由检的一切决策。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