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三国传奇之陈逸传 > 第138章 中华尚武精神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逸带着陈骧以及第一批的护卫出发了,赶往在廖飞身上挖出来的确切情报,陈逸也是当时脑子不太好使,只知道让典韦和魏延他们去问,不知道想办法从廖飞这个移动的信息员身上拿东西,虽然陈逸一开始确实是不想过多的依靠现在一个盟友的廖飞,但是陈逸在这个特殊的关键时期最终决定做两手准备,陈逸让陈骧在廖飞那边套情报,最好是能偷就偷,别让人发现就好了,那话怎么说来着?欧,读书人的事儿,能叫偷吗?自己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那能叫偷吗?只是但愿别被人抓住就好,结果最后陈骧果然没让陈逸失望,陈骧还真把情报带了出来并且没有被发现,陈逸不得不说好像父亲大人留给自己最大的直接财产就是陈骧了,是真的好用,情报刺探护卫礼仪指导包括偷东西,这就是个全才啊,太难得了。

    陈逸对于陈骧的看重更深了几分,这绝对是个宝贝,不过自己现在要去第一次的亲身招抚,陈逸更喜欢用招抚来形容,因为陈逸认为自己是一定要取代正统的,所以这群人用招抚最好,收服的话总有一种孙悟空和唐僧他们几个收妖精的感觉,而且自古以来碰到叛乱总有些招抚大使之类的人物,陈逸就算是代替现在这个昏暗的朝廷去行使一下防患于未然的权力,要是陈逸不成功的话这群人有百分之百的概率变成土匪,因为现在朝廷不会管他们,不管是什么情况战场上逃兵被抓到都是会被处死的,但是陈逸也知道要只是说逃兵被抓到就处死的话,血会起警醒作用,但是并不能保证一个长期和稳定性,陈逸希望给自己的士兵加上身为士兵的荣誉感,陈逸想到在这个时代其实还是可以的。

    因为秦汉的尚武习气很重,很多人好勇而斗狠,在吕思勉先生的白话中国史中,提到汉朝时候那些犯事的囚徒和乡下的混混,恶少年之类的人当时纷纷抓出去充入军队,但是这些人组成的军队发出去,却往往都能成为强兵,这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有一定的尚武的习气,大家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或者是那些武林高手,大家多少都是会两招在身的。只要是男人,凡有血气之人,皆有争强好斗之心,好斗自然尚武,秦汉以及隋唐之时我们还能够称雄于域内,但是到了宋朝怎么反而就割地赔款(这么说可能有点像近代史的时候,但是我们从后果上来看确实是相当于割地赔款了。)了那?人们的精神就那么容易垮下来吗?

    我们从后来的种种问题中来看,宋朝的时候士兵战斗力太差,这点我觉着大家都应该有目共睹,不过他是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的,除了上层制度和很重要的杯酒释兵权的传统之外,人民乐于安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人民不是没有血性,需要的是一个激发点,一个在关键时候爆发出来的激发点,就像后来的抗日战争那样,大家没有真正的麻木,只是缺少有人来引导或者是外界的强刺激罢了。就像宋朝,如果不是靖康之耻的话,我可以断言,岳飞绝对不会名垂青史,因为他那个性格要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别人是不会给他出头之日的,这是一个正常的情况下,不过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候岳飞站了出来并且顶住了金兵迅猛的进攻势头,越是生活艰苦生存不易的地方越是民风彪悍,华夏名族因为传承基本一直没断过,因此物质条件要好过塞外蛮子,所以到中后期已经没什么战斗精神了。像是刚才提到的宋朝同时期的辽和金,这两个一开始也是打的宋朝节节败退,不过后来一个被金所灭,一个被蒙古灭亡,同时原来的游牧民族,国力更强大的辽或者金最后却被人消灭,这点确实需要深思,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就是从原来艰难苦寒的环境中一下子来到了南边更舒适的故土,每个人扔下了原来赖以生存的刀枪,开始纵情声色的美其名曰享受生活,但是从大局上来讲,那样其实是在损害国家生活,没有国哪来的家啊!

    我们中国人崇信仁爱,性格敦厚,心地善良,品质高尚。这些都是外人给我们的一些积极评价,这一传统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以至于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准绳。不过实际上,早在秦汉时期,汉人也经历了一段崇尚武力的历史。存在即有合理性,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在那个时候尚武的习气是为了维护国家平稳,因为如果不是后来的秦王扫六合的话我们也许会像欧洲国家一样,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不过在秦朝一统以后,再加上最后代表统一势力的刘邦战胜了分封制度的项羽,这个大一统的体系算是基本确立了,那个时候崇尚尚武是为了彻底结束动荡局面,秦汉两朝都改革军制,增加对军功的奖酬,鼓励人们参军。向往军功的人们在连年的硝烟战火中锻造出坚毅的品格,并由此凝为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不屈的脊梁。这算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当年北击匈奴,步卒绝漠的苍茫气概,在世界历史上几乎都是独一份儿的(非洲和美洲当时大部分应该是部族制,貌似还没有形成国家,那时候欧洲只有罗马帝国,不过我们也都知道后来被汉朝打跑的匈奴人到了欧洲是有多么的嚣张,侧面反映了当时汉军的强盛,尤其是步卒绝漠这一点,实在是太过于威武雄壮了!)

    白起的“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还有西汉的傅介子,汉武帝逝世后,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辅政。此时原本归顺汉朝的西域诸国认为中原王朝的权力更替会带来可趁之机,便投靠匈奴。在匈奴的支持下,楼兰、龟兹等国开始劫掠汉朝商队,甚至杀害汉使。公元前77年,傅介子毛遂自荐,奉命以赏赐为名,实际上是去楼兰国问罪。此行凶险,但傅介子只带了11个随从。到楼兰后,傅介子称有大汉皇帝的赏赐,让国王速来迎接。国王轻信,刚到傅介子身边就被诛杀。楼兰士兵正准备行动时,傅介子留下了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名言:“我军方至,敌军勿动,动,则灭国。”

    傅介子并不是武将,虽然武帝时期已经开始以扶正儒家,但此时人们的尚武精神尚未磨灭。带着11人前往敌国问罪,这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正是尚武精神的浸染之下,赋予傅介子以此等胆气与谋略,加上汉朝强大武力的支撑,才使他创造了“未用一兵一卒征服一国”的神话。霍去病和卫青,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集结兵马,展开对匈奴的反击。前119年,卫青为主将率几十万汉军精锐,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五万突入匈奴腹地两年余里,打破匈奴左贤王部,一战斩首七万余,几乎消灭了左贤王的全部势力。随后继续挥军北进,一直打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在此堆土成山,并亲临山顶,设置祭坛,朝着南面中原方向祭拜。随后,他在山顶立碑,以此表示此地从此为大汉疆土。如今,封狼居胥已成为古代军人追求的至高荣誉,也称为秦汉两朝尚武精神的巅峰。马援的“男儿要死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尚武精神不是滥用暴力,也不等同于气节。追求功名并不为了贪图荣华,它实际上是子民热爱国家的体现。

    不过经过元朝以及清朝两代的高压,虽然明朝有过恢复不过最后还是因为封建统治后期的需要,这种精神最终被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之中,不可不说实在是太遗憾了,陈逸现在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尚文和尚武的精神都牢牢地扎根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只有两手抓的民族才能成功,这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