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时代的灵魂 > 第199章 复读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宁声涛成为千千万万复读生中的一个,他比他的一些朋友和后来的同事都多了一段复读补习的历史。

    世界上并不只有中国才有为了考上大学或者考上理想大学进行的高中生复读现象,其他很多国家也有,但是中国的复读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中国特色。

    绝大多数国家多不鼓励学生复读,尤其是高分复读,认为这会破坏公平。中国的高中生复读主要也有两种人,一种是希望考上大学的,一种是本来考上大学了但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于是复读之后重考。在中国,这两种复读一般都是被人提倡和尊重的。

    宁声涛的父亲宁原基教中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学生从宁声涛读小学一年级就参加高考,一直考了九次,复读了八次,直到宁声涛参加中考读高中的时候他才进了大学。这是宁声涛见过的人当中复读次数最多的一位,也是宁原基的三千多学生中复读次数最多的一位。号称比当时的八年抗战还多一年。

    这个人凭借着坚强的毅力高三读了九次,参加了九次高考,整个高中读了11年,最终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大学,也许天道酬勤,后来这个叫做竺胜利的人终于胜利了,当宁声涛开始工作时,惊讶的发现他已经在一所医院里当上了主任。而且他非常感激宁原基宁老师,称要不是宁老师的鼓励,他一定撑不下去,而后来如果不是有个大学文凭,他一定没有升职晋级的那次机会。恰好他的竞争对手里两个人都是中专学历,他占了大专学历的优势,所以赢得了竞争。

    宁原基也喜欢将这个竺胜利同学的事迹讲给宁声涛和自己的学生听,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宁声涛还看过报纸上的报道说,有个人为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一直考了十五次,直到第十五次高考才上线,如愿以偿的去大学里读书。这个姓张的男人当年第一次高考没成功,不是名落孙山,而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却没有上这所名牌大学的这个专业的调档线,于是开始复读,复读了两次,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就走向社会,开始打小工,等到第二年高考前,他又回到学校复习冲刺一个月,再参加高考,这样子,他又坚持了五年,还是没有如愿。

    张先生终于不再参加高考了,他专心致志的做自己的生意,直到后来国家放开了高考,可以允许社会人士报名高考,于是他又开始接着高考。他永远都只报考那一所理想中的大学和那个他永远不会放弃的专业。

    大约是先考了一次应届高考,复读了两次,又参加了两次高考,接着还坚持了五年边打工边高考,这就是八次。后来不参加高考似乎有八年的时间,专心做生意做成了一家很不错的大型私人企业,做了老总的张先生时隔八年,又开始以社会人士报名参加高考,大约又考了七次,直到人生第十五次高考,终于得偿所愿了,这个时候张总已经接近半百,成为那个专业里大一新生中唯一的一个47岁的“新生”。

    新闻报道也是从鼓励的角度来进行宣传的,整个中国社会对于高考,那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一度形成了“高考经济”的说法,一段时间,因为高考的存在而引起的相关经济现象和针对高考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消费和服务。

    江泳博就说过:“中国足球水平不高,主要是高考不考足球,但凡高考要加上足球分,那么起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会鼓励孩子尝试足球,如果足球变成语数外这种主科,那么恐怕所有家长都不会反对孩子去踢足球,其中的一半甚至愿意掏钱去让孩子补足球课。”

    这不仅仅是江泳博的看法,还是网络上千千万万足球迷的看法。由此可见,足球迷们大多认可只有高考能够拯救中国足球,高考几乎是万能的。

    张连城也曾经对宁声涛说过:“高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是比起其他很多制度很多机制来说,高考已经算社会上最大的公平了。无论是穷二代还是富二代,无论是贫二代还是官二代,无论是农二代还是商二代,大家所做的高考题参加的高考考试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能抓住机会,也许真的可以帮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改变命运。”

    宁声涛很享受那段在秋夕中学复读的日子,他甚至成为学校那一年时间里的名人,得到过一些女生的青睐和男生的追捧。

    秋夕中学的高中部当时有接近3000人,这样的规模宁声涛以前无法想象,他所读过的学校,几乎一个年级最多的也就是天佳中学的五个班和江龙中学的五个班,他当时认为一个学校一个年级最多也就是五六个班。到了秋夕中学,宁声涛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多么狭小。

    秋夕中学高三有十二个班,还要两个复习班,文科复习班60多人,理科复习班90多人。高二有十四个班,高一有十六个班。其实当时来说,秋夕中学的规模在宁坚都不算最大的,后来宁声涛知道就在一个县里的紫竹一中一个年级就有十八个班!再后来,他读大学的时候听同寝室的哥们儿说,他们牟阴市有一所牟阴中学一个年级就有三十多个班。再后来,他看报纸说,甚至有的中学一个年级参加高考时有八十多个班的学生一起去高考!

    光是对中学对高中一个年级有几个班来说,宁声涛就感觉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宁声涛原来住在农科院,所以他对农村并不陌生,他父亲也是农村人,小时候还被父亲用箩筐挑着去乡下看爷爷。从初一的时候,父母为了更好的照顾宁声涛学习,一家人就住进了城里的一些远亲家里,说着是住亲戚家,其实也是出了租金租房子的。

    在城里生活了六年时间,宁声涛又来到了农村,比农科院更彻底的农村,宁声涛不但没有不适应,反而觉得非常惬意,似乎他的根儿在农村里,在土地里,不在城市,不在水泥地和沥青地里。

    一直到18岁,宁声涛在年龄上成熟了,也终于第一次脱离了父母的直接管束和照顾,过上了一种需要和其他人住在一个寝室,和其他人一起相处的自由自在、独立自主的全新生活。

    在家里,宁声涛直到读小学才自己一个人睡,之前都是和父亲一起睡,受到宁原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小学六年,宁声涛独自一个人睡了六年自己的房间。开始读初中了,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和父亲一起睡。直到去了远亲刘婆婆家,他的儿女都各自成家了,老伴儿又病逝了,于是二套一的房子和宁声涛一家住在一起,刘婆婆住一间,宁声涛父母住另一间,宁声涛住客厅,专门还有一张小床。

    高考之后,宁声涛到秋夕中学复读,他是第一次和其他同龄同班的男生住寝室,当时寝室里住了十个人。除了一个江泳博之外,其他八个人都是完全陌生的。宁声涛甚至在后来都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也不是完全不记得,他也记得几个,最熟悉的当然是张耀晖,其他几个男生沙勇、姚彭严、焦仲甫、季涛、向明、王瀚、赵子强等人因为同学仅一年,高考过后又或者不联系或者联系非常少,自然而然也就陌生了。

    宁声涛只记得自己在寝室里挺愉快的,并没有父母所担心的与其他同学搞不好关系,在寝室里明争暗斗的情形,或者说因为其他同学都是附近乡镇的农村孩子,而自己是从宁坚城里来的孩子所以就会形成不同的对立矛盾,就会被孤立起来或者被人欺负。

    其实,宁声涛是寝室里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人,他几乎和每一个同学关系都非常好,整整十个月左右的同寝生活没有产生过矛盾,不要说打架甚至连吵架几乎都没有。

    比如说,寝室里姚彭严很霸道,喜欢欺负人,寝室里所有同学的床他都上过,把人按在床上揍或者开玩笑基本上是司空见惯的,就连江泳博都被“揍”过,可唯独这个家伙从来没动过宁声涛,更不可能把宁声涛按在床上揍了。

    又比如,焦仲甫这个同学性格很阴,几乎没有朋友,也从来不参加寝室里的讨论,不喜欢和人说话,但他和宁声涛关系也不错,可以说在寝室里的十个月,他和宁声涛说的话比和其他八个同学说的话的总和都多。

    再比如,沙勇经常被怀疑有偷偷摸摸拿同学的钱和东西的毛病,可宁声涛坚信他最初可能有过,但很快就已经改正了。

    宁声涛获得快乐的寝室生活和良好的寝室氛围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从不主动找别人的毛病,挑起事端,就算别人找上来,他也能微笑着化解了;第二,他对人很好,因为家庭条件更优越的原因,他的生活费比其他农村同学高,他乐于帮助人;他父母还经常让他带着好吃的牛肉干、手撕兔、香酥鸭、卤排骨等到寝室给同学们分着吃,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第三,他的拳头被证明是全校最硬的,惹他也需要实力和勇气,他冬天里的短裤短袖证明他的体质非同一般,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主动惹他呢?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