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品读历史—宋 > 第65章 巧布疑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到原来的话题,辽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拿龟缩在城墙中的宋军,却是毫无办法。

    要知道,辽军之所以能来无影,去无踪,那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强。除了武器、随身的盔甲外,所带的粮草只够个人维持两三天左右。以往都是边战边打劫,工作娱乐两不误,可现在,这一套早已行不通了。

    宋军和对手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早已摸清了辽军底细,雁过拔毛这招已经流行开来,宋军把所有储备的粮食都放至重兵把守的城内,这样一来,辽军如果攻不下城池,那就得不到粮食,吃不上饭,其结果就是没法儿打仗。

    没了补给,饿也能把辽军给饿垮。

    事实上,辽国每次南下都是专门的抢劫队伍,上次有,这次依旧有。

    上次碰到的是杨业,这次碰到的是张齐贤。

    作为特色,抢劫已经成为了必修课。此次负责抢劫的队伍由耶律蒲奴宁带领。可以说这位仁兄不是一个合格的土匪,在他还没有抢劫到财物时,就先碰了一鼻子灰,这也体现出了这位仁兄的业余水平。

    代州,再一次让辽国劫粮队铩羽而归。

    此时代州的骁将们正在南门列阵,和耶律蒲奴宁所带的辽军来了场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副部署卢汉斌胆小怕死,认为坚守待援方为上策。

    可作为城池的守卫者,张齐贤却认为此战可打。

    张齐贤,字师亮,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太祖西巡时马前献策。(十策为: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

    当时的张齐贤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的功名,但太祖却独具慧眼,认为此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决定磨砺一番后,委为重用。

    璞玉,不经雕琢,是不会成为无价之宝的。

    十年后,璞玉终于雕刻而成。现在,终于轮到张齐贤为国效力的时候了。

    张齐贤不是武将,对打打杀杀的事情自然不擅长,但这并不能妨碍他的成功。

    代州刚打了一场败仗,士气低迷,将领惧敌,断然是抵挡不了辽军铁蹄进攻的。于是张齐贤决定向驻守在并州的潘美请求支援。

    潘美也一口答应,表示一定去支援。实际上潘美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信使带着潘美的密信向代州出发了,可这位信使的运气实在是太背了,走到半路,被辽兵发现给捉住了,密信也落在了辽兵的手中。

    咱们之前说过,这是一支劫粮队,不是辽军主力,小打小闹还凑合,可要和宋军主力对抗,显然有些吃亏。[注:山西代州一带由潘美主力驻守]

    耶律蒲奴宁打定主意,碰到宋军主力立即脚底抹油——开溜。

    潘美按照预期出发,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潘美离开并州走到一半时,收到一份加急诏书,内容大致是君子馆战败,宋太宗令各路将领不得擅自行动,违者严惩不贷。无奈之下,走到半路的潘美又带着部队原路返了回去。

    “不是兄弟不帮你,实在是君命难违呀!”潘美还特意派信使向张齐贤诉说自己的难处,并希望他能体谅理解。

    张齐贤很豁达,表示理解。可理解归理解,毕竟外面还有一帮子抢劫犯拿着麻袋,手持武器在周围转悠,总不能让他们也理解吧!

    既然别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张齐贤不是武将,自然不会拿刀和人家对砍。可他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就是冷静的头脑和他的足智多谋。通过侦查发现,辽军之所以在外边转悠,迟迟不进攻,一是得到了潘美驰援的消息,二是在等待更多的援兵。

    “敌人数量不多,而且贼军只知潘美前来,不知他退回的事。”

    援兵没了着落,换成一般人苦恼还来不及,可张齐贤却意识到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大好时机来到了。

    于是他决定半夜派二百名士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帜,身负一捆干草,到城西三十里的地方,列队竖起旗帜和点燃柴草。

    这并不是开篝火晚会,而是向辽军传达一个信号——宋朝大军到来了。

    当游荡的辽军看到火光后,顿时慌了手脚误以为是援军到了,于是果断采取后撤,打算撤退到安全的区域。

    事情到这可以结束了,敌人暂时撤退了,小把戏也可以收场了,可张齐贤并不打算就这样潦草的结束。

    张齐贤懂得抓住时机,他算准了辽军后撤的方向——土??寨,并预先在这里埋伏了他所能动员到的全部士兵。

    辽军是非常守时的,恰当时机的在这里经过,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从踏入这一刻起,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坟墓。

    在黑夜的掩护下,宋军用弓箭射杀不断逃命,惊慌失措的辽军士兵。这时的辽兵真应了那句古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再一次体会到血债是要用血来还的。

    此役,宋军俘获辽军北大王的儿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杀敌数百,缴获战马两千匹、武器盔甲千件。史称土??寨之战。

    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耶律蒲奴宁知道自己儿子被俘后,会不会被活活气死?

    这一仗,张齐贤临战不乱,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故布疑兵,并以伏兵偷袭,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军。不仅鼓舞了士气,更让辽军意识到,宋朝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张齐贤也因此役而名声大震,他的仕途也一路青云直上。顺便提上一句,张齐贤同志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什么工作都做过,且都做的相当出色。端拱元年(988年)授任工部侍郎,端拱二年(989年)入朝任刑部侍郎,淳化二年(991年)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又升任吏部侍郎。

    工部、刑部、吏部、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等几乎朝廷重要的工作岗位都干过,不得不说一句——人才啊!史称“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能得到这种荣耀的,且善始善终的,纵观整个宋史,不超过三人。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