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北宋之星火 > 第十二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会也是小心翼翼的摸出来,虽然是白天了但也看不清女童的相貌,应该是被她母亲特意的抹过黑灰,这是有闺女家的流民常用的招数,没有自保能力前还素面朝天,真是做到了万花丛中一点红的的效果了。二姐和玉婵脸上也都是黑灰,一个比一个丑。不过那女童的眼神倒是很机灵,一看就知道属于那种鬼注意很多的丫头,要是在后世肯定是个让老师发愁父母又爱又疼的调皮闺女,男孩子看起来木讷些,但也很懂事,相处了一夜,两个人也不认生了,女童告诉风华她今年八岁了,叫李大妞,男孩六岁,叫李二郎。这名字一听就是宋人最普通也是这个时代最多的一群人,风华只是听着还没说话,二姐就递给女孩一个馒头又说道:

    “你们的名字不好听,我们寨子到处都是这样的名字,经常叫混呢,有时还得取个外号来分别,你叫声风凰姐来听听,我就帮你们取个好名字,”说完得意的扬起头,那模样好像自己真的是只凤凰一样的高傲。

    又指了指低头吃馒头的玉婵说道:“她叫玉婵,好听吧?不过你们可不许喊我们名字,知道吗?”说完又在男孩面前晃了晃手中的馒头,那男童眼睛只跟在馒头转,那还知道风凰在说什么,女童很是机灵,立马脆生生的喊道:“风凰姐,玉婵姐。”风凰摸了摸她的头说道:

    “乖,待会帮你想个好名字。”

    玉婵从没享受过别人喊她姐姐,这一声她也没反应过来,直到李大妞又对着喊了声才回过神来是叫自己,脸上抹了黑灰也看不出什么来,但还是看的出来她有些紧张,只是哎了一声就不再说话,男孩拿到馒头后在姐姐的提示下也喊了姐姐,然后就对付馒头去了,这里自然不会有热食,但开水还是可以在外面烧的,好多人也有烧水,至于有没人偷偷放几粒黍米还是煮着野菜就不知道了。风凰还在那里想着两人的名字,风华已经出来准备套牛车了,那汉子讨好般的站在不远处笑着说道:“公子,我帮你去给牛饮饮水吧,今年干旱,除了这条渭河估计其他地方都难见到水源了,我们也要多准备些水了”他看风华留了两个小孩在营房里吃早饭,很是欢喜,这个少年逃难都吃白面馒头,怕不是普通的百姓,这年月一般的地主都吃掺了粟米的黄面馒头,所以他想混个下人奴仆的身份,这年头只要不让两个小孩饿死在眼前,什么都能答应了,风华也不怕牛被人牵走,就让他牵牛饮水去了,旁边就是渭河,也不怕别人动心思,看着妇人站在那手足无措的就对她说道:“这位大嫂你也进去和她们一起收拾吧。”

    妇人忙哎哎的答应着,看二姐早上那个样,估计再要把这一家人扔下估计不太可能了,而且自己也需要有人帮衬,像昨晚那种情况他就怕自己脱不开身让人冲进营房了,看这一家人也算是个老实本分的,虽然一下子又多了几张嘴,但没家的男人风华也不敢收,有家但不顾惜老婆孩子的风华还是不敢收,没办法,只得这样了。

    前方再走二十里就是伏羌城了,听名字就知道以前那肯定是座军事要塞,专门对付那些番人而设的,到那里应该能再补充点食物吧,自己身上还有六十多两银子,应该能坚持到秦州,风华从昨晚后早就没了要一口气走到河间府去的幼稚想法,按照母亲的说法,秦州是个大城,比巩州大的多,风华从历史上也知道秦州的地理位置,那是后世的天水市,这个时候肯定远远不如后世那样繁华,估计位置都有偏差,但在宋朝早期秦州是直面西夏的重镇,也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门户,宋朝早期一直大力发展的地方,只是到了这北宋末年,全国上下没有一处地方能逃过宋徽宗和大臣们齐心协力的祸害。这会虽说比不了宋仁宗时期繁华,但好歹也是西北重要的城池,应该不会差。

    风华也不再想那些,他还在忙着拔那些木桩,然后偷偷的把它们收进空间,这些东西可费了他不少功夫,自然得带走,以后扎营肯定还得用,待李三回来后风华就不再往空间收了,他也得歇会收的有点多,头有点晕,自顾自的坐到一边去调息了,李三一家确实个个能干,就那六岁的小男孩力气也是大的惊人,六岁的小孩也能抗着十几斤的木桩晃荡,据他自己瓮声瓮气的说那还是他没吃饱,不然还得厉害些,风华觉得这应该是个练武的好苗子,这个时代的穷苦百姓可不怕吃苦,只要能平安的活下去,有口吃的,最好的愿望就是能赚到点钱娶个媳妇,养活两个娃那就是人生巅峰了,不过现在还在当流民,风华也不想那么多,休息好了就准备出发了,官道两边的流民已经出发了不少,母亲精神还好,风华放心不少,让李三牵着牛走在前面,他走在最后,一路上也了解了他们的经历,李三本是巩州一个叫三岔堡的铁匠,他父亲那辈当做军户迁过去的,迁过去的时候听说是有田的,但不知怎么的就变成没田了。

    这也是宋朝一个特色,宋朝的流民最后大部分都会变成军户,官府本意是让强壮的汉子成军,这样就好管理了,成年人被看管起来了,也不怕他们造反,再发了可怜的粮食当军饷,待稳定下来就打发去修路铺桥,运粮之类的苦力活,反正就是当一群苦力在用了,平时也不训练,自然不用提战斗力。刚开始这政策自然是好的,解决了很多问题,又发了粮不至于饿死太多的人,还给官军省了运粮修器械的事,战事激烈时还可以派往第一线当敢死队,当然最后一条没有哪个大臣会说出口,派到前线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了,他们被称之为厢军,但到了北宋末年这政策已经成了有宋一朝极大的负担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吸收,每一年都有受灾的,每一年都有流民,朝廷不想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一个劲的往厢军塞人,长久以来积攒下来就是个可怕的数字,全国现在具体有多少厢军估计没一个人说的清楚,因为这个时候的厢军已经不造册了,都是地方上报个数,朝廷随便拨点粮食,这点粮到了厢军手里也就剩下点糠皮了。碰到好一点的官员就想办法安置,或是给块荒地,或是弄去修黄河,或是运气好被那个将领带走去给他私人打工种地。

    灾民会流动,但土地不会跑的,灾民吃光了地里最后一点东西只得离开,但乡绅父老可不会走,他们有的是粮,那这些留下来的土地就是他们的了,宋朝土地兼并来源大多如此,然后再租给那些厢军的家属种,宋朝种地自然也要交税,但这些能霸占土地的家族都是有关系强硬的后台,全都是朝中为百姓死而后已的士大夫,你帮我掩护,我帮你遮掩,已经形成了常态,土地税基本就摊给那些有田地的贫农,各种名目征收之下种地的连自己都养不活,无奈就把田地卖给乡绅,然后再租一点田地回来,在老天作美的情况下一家人还能有个温饱,基本模式就是这样循环下去,有地的越来越少,兼并的越来越多,朝廷也越来越穷,碰上一个穷奢极欲的艺术家皇帝,再加一个志同道合的宰相,真是民不聊生,到处烽烟四起。

    李三家里本来就没田产,全靠他一个人在巩州的造作局做工那点微末的工钱,加上婆娘平时在家织布偶尔去给别人家帮忙糊口吃的,日子是苦不堪言,这次又得罪了工头差事彻底丢了,加上物价飞涨只得往南方来,也是想去秦州找找活计,也好养活两个小儿,风凰还没想出什么让李大妞满意的名字来一路上两个人叽叽喳喳的很是热闹,看的出来李大妞是有意讨的二姐欢心,风凰也是因为遇到个机灵的小妹妹很是开心,她把玉婵虽然也当妹妹看,奈何玉婵总是低着头,而且一天都不怎么说话,自然没有这个刚认识的小丫头好玩了,而且她对风华这个神仙弟子有莫大的信心,这一路也不怎么担心,不像王氏一路总有化不开的愁,还有那种每个离家流民对前途的担忧,最后还是风华看不过去了,大家都在逃难,这两个弄的好像出来旅游似的,一锤定音的说道:

    “大妞以后就叫李兰,二郎就叫李虎。”

    李兰虽然觉得自己名字有些平凡了,但在风华面前也是不敢放肆,只得在父亲的示意下说了句“多谢公子赐名”李虎却是很开心的,这名字他很喜欢,一听就非常厉害,一行人混在一百多个流民中慢慢走着,在快到一个路口时旁边一个岔路传来一阵马蹄声,声势虽然不大,但这年月没有自保的普通人都成惊弓之鸟了,正在行走的流民也是惊疑不定,遇上马贼了吗?遇上一般的盗匪还能跑,要是马贼那就是跑都没地方跑了,只能希望这些马贼看在这些都是流民的情况放大家一马了,毕竟养的起马的强盗都是有些身家的,看不上这些破落户也有可能,不多时,路边窜出三个大汉,身后不远就是五名骑着高头大马的汉子在后面怒骂:

    “站住,站住,等会被爷爷抓住了定要将你等剥皮抽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