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捉鬼小生 > 第106章 传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公元1860年前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华夏大地已经深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去,无孔不入的鸦片肆无忌惮地腐蚀着中国人的身体,掠夺着中国的财富。

    大片大片的地界,没有经过炽热火烤,只是一杆大烟枪,就被熏成了毫无生气的焦土。

    那个时候的青山,正是华北地区面向开阔东黄海的通商口岸、经济重镇,这里当然也就产生了许多的商贾巨擘,地主财阀。

    不过当战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尤其以这些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首当其冲,东北,华北,东南许多大型港口城镇便成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避风港,也是罪恶魔爪笼罩整个华夏的第一批跳板。

    覆巢之下无完卵,所以,本土的地主老财们的日子在鸦片经济的冲击下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他们这些平日在县里镇上对平头百姓颐指气使的家伙,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虎狼之师却是屁滚尿流,毫无招架之力,因此世人都不禁感慨,金钱与权势在规则外的绝对暴力面前是毫无地位、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这就是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最本质的区别。

    青山市当时还不叫青山,是一个叫作河源县的港口经济枢纽县城,也算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通商口岸,战争爆发之前,这里有着堪比京城的人流量与繁华程度。

    而河源县的经济中心,是一个叫作六胡的镇,这里依山傍海,交通便利,我们所说的县政府,当时还是叫做县衙的机构就设立在这个镇子里,六胡镇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县的行政中心了。

    至于六胡这个奇怪的地名,有很多种民间传说,为什么要用这么不入流的名字来命名,却是有一种说法深得民心。

    相传千年前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山野中有一只母狐狸大概是吸收天地灵气已久,机缘巧合孕育了一只白色幼崽,这只白狐生来三条尾巴,两只眼睛金光闪烁,灵动异常。

    有那个过路的人偶然得见,都十分激动,说是看到如此仙物,平凡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盯着白狐的眼睛,两腿就不受控制地要向她迈动,身体不自觉就想靠近看看。

    当一眨眼的功夫,清醒过来之后,白狐那模糊的身影便消失与茂密的林子中。而自打传言产生,也并没有听说有人因此被害了性命或者遇到迷糊鬼打墙一类不好的事件,反而是部分看到白狐的穷苦之人,后来都或多或少发了财,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于是渐渐地,狐仙庇佑的传说在山野乡村里传开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当地人已经把这条三尾白狐当做此地的守护神,并亲切地称她为三奶奶。

    五百年后,大约在元末明初,朝代更迭带来的战乱灾荒让百姓叫苦不迭,这时候六胡镇方圆几里又传出狐仙下山,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的言论。

    而且,这次,不少看到狐仙影子的人们,有板有眼地、肯定地宣扬说,狐仙已经长出了六条尾巴,变成了六尾白狐,法力肯定大为增进,我们这些贫民百姓可算有救了!

    狐仙传说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大地根深蒂固,五大地仙家族体系中的头把交椅即是由狐狸当之无愧坐得。相传狐狸得机缘后由黄狐变异生出白狐,资质好的可天生自带多尾,然后白狐就属于人类当中天赋异禀的一类,可以获得修炼资质,可以对天地灵气进行吸收炼化。

    而白狐的修炼等级就是以尾巴数来衡量,三六九为大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门槛,三尾之后,可施低阶术法,蛊惑人心亦或是治病救人,害人气运抑或是给人增福,全凭狐狸自己的意愿抉择。

    若从善从缘,能够进而修得六尾,得天地造化,可模变万物,法力大增。六尾之后,自受动物修炼之天谴,每增一尾,便需要渡天雷劫数,至九尾,成大道,位列仙班,无所不能。

    而当年或许真的是这只六尾白狐的存在,守护了这方水土,才保证了战争年间,连年无旱,土地肥沃,土质松软,妇女儿童就可以春种秋收,满足自家在动荡时期活下去的根本保障。

    明朝得了天下之后,这里的生活更是逐步稳定下来,并且欣欣向荣,百姓生活相比国内其他刚刚从战乱中苟延残喘过来的地方都要安稳富足不少。

    就这样,突然有一天一群最底层的百姓怀着对六尾白狐的感激之情,来到了县衙找老爷商量,为狐仙立像盖庙。说是我们得了大仙此等的庇佑,却没有被索取一分一毫,实在过意不去,我们想跟狐仙表达一下感激之意,进进香火。

    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现象最平常不过了,贫苦百姓无依无靠,如果当地的父母官质量不咋地,他们就只能依靠一些神啊,仙的,在明天的活路都看不到的时候,作为精神寄托,勉强劝诫自己不要寻死觅活。

    而寻找一处神仙庙宇,或者土地灶台祭拜,成了最大众的祷告手段,即使在家里摆上一快不伦不类的破木头,也能插上三炷香拜上一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祈求多子多福,祈求逢赌必赢,反正什么说道的都有。

    当年这里的这一任县官还算不错,虽然政绩不够卓著,但是也不算昏庸,可能这位古板的读书人只是忠实地践行了子思的中庸之道,采用了无为而治。

    他听取了百姓的建议之后,认为着实可行。关键此地狐仙传说至今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并且这里庄家的收成稳定在战乱期间是在全国出了名,在明朝建国之后,自己走马上任这几年,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是不可与相邻县城相提并论的,若真有狐仙,那自己政绩多次受到上封赞赏也是有她的功劳。

    我们虽然说封建迷信,封建迷信,但是这种东西,放在封建社会就不算迷信,是信仰,是慰藉,封建天子还要借神龙的威严来控制百姓的思想。

    所以县官当即与师爷商量了一下,点头同意了村民的意见,并且有些村民来的时候提出若是经费有难处,自己这些百姓愿意出一份力,托狐仙的福,这几年庄家收成好,各家也是有富余的钱财,人多力量大,可以帮政府凑一凑。

    百姓的心意让县官当时也很激动,他摇摇头,对着下面的人保证道:“放心,这是造福一方的事,作为父母官,我不但要把这件事促成,还不能伸手跟你们这些平头百姓苛求一分一厘,这个款项,就由富甲乡绅们出吧,本老爷亲自去找他们谈。”

    县官的一番热情,也是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都跪地磕头,喊着青天大老爷,说是本县有狐仙,再加上老爷,我们这些百姓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了。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