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月落昼锦堂 > 第六十五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郑戬主持西北军事,首发便弹劾范仲淹最信任的边陲名将、知庆州滕宗谅和知渭州的张亢,说他二人贪污公使钱,并对滕、张绳之以军法,丝毫不给一条船范仲淹半点面子。而在朝中的监察御史梁坚也推波助澜,劾奏滕宗谅在泾州时曾强行以低价买老百姓的驴犒赏士兵,从而上演了一幕“夏、辽狡兔尚未死,大宋良将却先烹”的悲剧。

    很难说梁坚的奏章,其真正的矛头所指就是范仲淹。

    但梁坚弹劾滕宗谅,范仲淹于公于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同年进士,二人私交甚密。这个滕宗谅即是后来知岳州时修筑岳阳楼,从而引出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滕宗谅。

    应当说,滕宗谅在抗击西夏战争中是做出了一定成绩的。当那时,宋军定川砦惨败,西夏大军乘胜直抵渭州,长驱席卷数百里,自泾、?以东的宋军都闻风丧胆,闭垒自守,无人敢出应战。当时的泾州城孤兵少,而知泾州的滕宗谅临危不惧,召集数千农民戎服上城,一直坚持到了范仲淹援军赶到,力保泾州不失。

    当时塞外正遇上连阴天气,加上宋军惨败,真可谓愁云压城城欲摧。范仲淹援军赶到后,泾州城欢声雷动。滕宗谅劫后余生,大喜之下设牛酒犒赏大军,又在佛祠设祭,祭奠定川战死将士亡灵、抚恤阵亡将士家属,宋军士气这才稍得感奋。也正是通过这件事,范仲淹看出滕宗谅是可用之才,并在自己调任京城时,向仁宗皇帝举荐滕宗谅知庆州。

    当时,范仲淹出援泾州,滕宗谅力保泾州不失,这件事报到京城后,仁宗皇帝是大感欣慰的。因此,当郑戬弹劾滕宗谅一案报到京城。宋仁宗派太常博士燕度到?州审理此案时,范仲淹并没有理会此事,事实自有公论嘛!

    然而,也不知道燕度在?州是如何审理这个案子的,宋仁宗庆历三年九月,就在范仲淹忙于考虑改革方案如何实施的时候,朝廷居然免去了滕宗谅知庆州职务,贬黜其权知凤翔府。

    在对待滕宗谅贪污公使钱一案上,帝国主管军事的枢密使杜衍是主张严励惩办的,但范仲淹却不相信滕宗谅会贪污公使钱,现在,眼看着一代名将受此处分,范仲淹不能不站出来说话了。

    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奏折替滕宗谅申辩:

    梁坚弹劾滕宗谅在泾州贱买老百姓牛驴犒赏军士,臣窃见去年葛怀敏兵败后,西州官员又惊又忧,束手无策。当时泾州没有兵将,而西夏大军已到达渭州,是滕宗谅动员数千老百姓进城防守。当时天寒地冻,增援部队赶往泾州途中,军情惨愁,幸亏滕宗谅安排沿途接应,军马粮草、酒食薪柴准备充足,增援士兵皆心欢喜,虽然这不算什么大功,但显然是急难之时可用的人才,所以臣才举荐他知庆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仓促间购买牛驴犒军,即便是有贱买之事,但却情有可恕。现在一旦罢职如一小吏,那此后当主帅的人谁还敢随机应便,请朝廷收回成命,让宗谅暂时留任原职,同时委派范宗杰在?州审理此案,如果真查出滕宗谅有贪污或者其他渎职罪行,臣甘与宗谅一块儿贬黜。

    范仲淹力主让滕宗谅在原任上接受审查,并且要以自己的爵位担保滕宗谅没有贪污,否则甘愿和滕宗谅一同受贬。呵呵,仁宗皇帝此时可正倚重着范仲淹,范老夫子这样表态,难免有点向仁宗皇帝施加压力之嫌了。

    此时,素来被视为范氏一党的欧阳修,也上书对朝廷审理此案提出了批评:

    近来传闻燕度审理滕宗谅一案,哪怕是谁有很小的问题都要追查,结果搞得监狱里人满为患,人人怨愤感叹,狄青、种世衡等官员岌岌自危。请朝廷明确告诉边臣,一些小问题朝廷就不再追究了,并且以后动用公款,只要不装进自己腰包,可以随时支用,不须有任何担心,以使边臣能够安心保边,建功立业。

    欧阳修这份奏书刚递上去,接着又递上一份:

    臣听说边臣张亢因用过公用钱,现正在陕西接受彻底调查,并由此牵连了很多人,还听说狄青也和张亢一块到了陕西,也正在接受审问。臣认为,自西北战事兴起,国家涌现出的杰出边将只有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两人不应受到和张亢、滕宗谅同样的对待,而且狄青本是武人,不了解法律,即便他使用过公用钱,也必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有失点检,请朝廷对他特别免予追究。

    应当说,欧阳修上这两份奏折,完全是出于对帝国不可多得的优秀边陲将领的保护,不希望滕宗谅、张亢一事牵连太广,自毁大宋帝国长城。

    此时,有关狄青在经济方面的问题,他的顶头上司,知渭州尹洙也上书担保:“狄青动用公用钱,没有一分一毫中饱私囊,朝廷不要因细枝末节小事,听风就是雨,让狄青心生畏惧,希望朝廷特别下诏给狄青,让他能够安心考虑边防事务。”

    边陲将领因公用钱的事闹的满城风雨;

    而这边,朝廷新政正在开始实施的紧要关头,主力战将范仲淹居然放下手头工作不顾,去为一个滕宗谅喊冤;

    另一边,大嘴欧阳修又上书指责此案牵连太广。

    范仲淹、欧阳修针对滕宗谅案提出种种批评,明摆着是表达对仁宗皇帝如此处理边将的不满,这不能不让宋仁宗在心底深处产生一丝不快,你欧阳修如此推波助澜,谁不知道你是范仲淹一伙儿的。然而,欧阳修素以敢言著称,这一点宋仁宗也非常清楚,现在朝廷要推行新政,改革弊端,不就是要让大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吗?富国强兵才是正理。因此,宋仁宗权衡大局,接受了范、欧一部分意见,但同时也维持了对滕宗谅的原判,毕竟,贪污公款是犯了朝廷法律。

    宋仁宗希望这件事就此划上一个句号,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新政的实施当中。

    然而,树欲静,风不止。西北边将贪污公款之事一波未平,另一边,围绕水洛城的修建与否一波又起:枢密副使、陕西宣抚使韩琦,上书指责郑戬修建水洛城是毫无用处的劳民伤财,从而引发了新政要员之间又一轮的矛盾。

    自庆历三年八月宣抚陕西,历经平叛和紧张赈灾的韩琦,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只因为他跟陕西四路都部署郑戬在修建水洛城一事上意见不合,会成为导致新政大员们产生矛盾、继而成为导致宋仁宗对新政大员失去信任的主要原因。

    而韩琦更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此时,跟他颇为相知的知谏院欧阳修,正在京城挥动他的如椽大笔,在本来于实施新政问题上志同道合的御史台和政府之间,又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