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月落昼锦堂 > 第五十四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元昊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十二月,让亲信野利荣旺写了一封信,再派李文贵到延州,与庞籍商谈议和事项。元昊开出的条件是:

    宋朝割让部分土地给西夏。

    元昊继续保留皇帝称号,宋为东朝,夏为西朝。

    西夏不向宋称臣,使用自己的年号。

    宋朝每年给西夏一定的银、绢帛、茶叶。

    重新开放两国贸易,宋朝取消西夏青盐内输禁令。

    而且元昊在书信中言词侮谩,有“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的话。

    果然不出庞籍所料,元昊完全是以战胜国的身份来和宋朝谈判,根本不是宋仁宗希望的那样,会因宋国主动示好而感激涕零。

    西夏提出这样的条件,庞籍当然不敢有任何答应的表示,只好迅速向仁宗皇帝汇报。

    尽管,大宋帝国仁宗皇帝一心想对元昊招抚议和,但割让土地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仁宗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还有,最好不让元昊有那个“皇帝”称号,至于其他问题嘛,双方可以再商量。于是,仁宗皇帝诏谕庞籍:准许西夏议和,对野利荣旺可以太尉称之。

    不能不说,仁宗皇帝这个许诺的确有些欠考虑。但幸亏,庞籍不是一个没脑子的糊涂虫,他得到仁宗皇帝这样的指示后,不得不上书提醒:太尉,天子上公,让一陪臣称太尉,则元昊再也没有称臣的余地了,荣旺在信中自称是“宁令”,这是他们的官名,以此称呼之更合适。

    宋仁宗同意了庞籍的意见。

    至此,宋、夏议和之事,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庞籍得到了仁宗皇帝议和的底线。但这一点,西夏的使臣李文贵并不知道。因此,庞籍在送李文贵返国时,装神弄鬼地给野利荣旺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意思是:只有元昊自己奉表章削去僭号,他才敢向朝廷汇报。

    宋、夏两国的议和,就此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帝国的仁宗皇帝又一次遭受了丧子的打击,时年才3岁的皇子不幸染病身亡,帝国东宫再次虚位。不过让仁宗皇帝安慰的是,宋、夏两国的议和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元昊派其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和李文贵又一次来到延州。不知是庞籍上次的装神弄鬼起了作用?还是元昊出于自己的某种考虑?这一次,西夏在议和条件上做了变通,书中自称为“男邦泥定国兀术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

    称“曩霄”而不称臣,贺从勖对此的解释是:本国自有国号,没有奉表的写法体式,称“兀术”,一如古“单于”、“可汗”之类。至于外交礼仪,如果宋国使臣到夏国,可以位座夏国宰相之上,兀术接见使臣时,下座问圣躬万福,这样在礼制上亦与称臣没有什么分别。贺从勖并且向庞籍提出要求,想到开封面见仁宗,就此面谈。

    但精明的庞籍,从西夏变通了原来的条件上,看出了西夏急于求和的心态,于是便想进一步逼迫。庞籍对夏使说:天子至尊无上,比如我朝荆王,他是皇帝的叔父,见到皇帝时犹自称臣,现在你们这种礼制,名不正言不顺,我还是不敢奏报朝廷。

    不过夏使对此亦有自己的见解:儿子对父亲,犹如是臣事君也,请让我亲自到开封,如果皇帝不同意这个称呼,那我回去再做商议。

    事实上,夏使这次的前倨后恭,并非是出自于庞籍的讹诈,而是因为此时夏、辽边境局势已趋于紧张。但是,宋帝国中央对这个极为有利的局势却并不清楚,即便是在前线操持议和的庞籍,尽管意识到了西夏态度趋于软化,但他同样也不明白其中的具体原因。不过,庞籍还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向仁宗皇帝作了提示:元昊书信中口气已趋软化,必有改事中国之心,望允许夏使赴京,再选使臣出使西夏,晓之以理,西夏一定会俯首称臣。至于西夏提出的岁赐,应力加裁损。

    与西夏议和有望,早想结束这场战争的宋仁宗心花怒放,立刻派右正言梁适赴延州,和庞籍商讨招抚元昊的具体礼仪,并下诏准许夏使进京。

    天子既已钦定议和,陕西前线的韩琦、范仲淹,就算再有宏图远略、再渴望马渡横山断元昊之臂,现在也只能望和而叹。

    似乎仁宗皇帝觉得现在宋、夏议和,实在有点对不住在前线呕心沥血、训兵练将的韩、范?要么是担心韩琦、范仲淹不同意议和,因此,仁宗皇帝在派梁适赴延州的同时,下诏赏赐陕西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韩琦、范仲淹、庞籍三人钱各一百万,朕用钱封住卿等的嘴先。

    呵呵,仁宗皇帝此举,实在颇有乃父真宗皇帝的遗风:当年真宗皇帝想封禅泰山,担心正直的宰相王旦反对,于是便赐给王旦一坛名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却是满满一坛珍珠。王旦从此便不再反对封禅。此时的仁宗皇帝也大约就是如此,只不过,仁宗和其父皇比起来,一个是明,一个是暗。

    宋仁宗担心韩琦、范仲淹反对议和,并非没有他的道理,因为此时议和,势必让韩琦、范仲淹在前线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数年心血化为乌有。而且宋仁宗之议和,实在是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哪里象韩琦、范仲淹现在所想的,是大宋王朝长治久安、是帝国千秋万代的江山社稷?因此,当在泾原的韩琦、范仲淹得知西夏议和使臣已到延州后,韩琦便立刻向仁宗皇帝上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现在元昊即将接受议和,来人已称六宅使、伊州刺史,但用这样的官名,其意是想和朝廷分庭抗礼。臣等认为,元昊大言过望,他的话不可信,对于他不改僭号的请求朝廷则不可许,就算听任其称兀术,那也很值得朝廷警惕。

    ……

    臣等已经商议,想用一到两年时间,训练三、四万士兵,达到有令必行,阵伍精锐,再以归顺我国的番部士兵和正规禁军混编,则横山一带那些归附西夏的番族部落,我们就能慢慢征服,对于归顺我国的番部,命他们纳献人质,朝廷则给予其厚赏,让他们安居,我国承认其归属;对那些不肯归顺我国的部族,我则派精兵以武力胁迫,如敢抗拒,则予以消灭。我军公开出兵山界,做出要长期驻守的姿态,元昊得到这个情报,如果举全国之兵而来,我则据险以待,西夏大军携带的粮草有限,无法持久坚持,等西夏大军退散之后,我军重新再进,使西夏大军再集,每年这样出兵三、五次,元昊的军队多在河外,这样频繁的来赶来应敌,疲于奔命,则山界蕃部看到西夏势穷,无力给他们增援,而且这些番族部落离我较近,自然会归顺我国,我们则从番部选出有能力的首领,让他镇率各部,这样足以斩断元昊之手足。但还请朝廷要以平定大计为重,当军行之时,不以小胜或者小败黜陟将帅,则三、五年的时间,便可大功告成。还要诏命中外臣僚,不得动不动就对边陲事务说三道四,以免惑乱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昔日我太祖、太宗皇帝辟疆四海,创下万世基业,我们如今以三到五年的辛劳再定西陲,这个时间还算长吗?契丹一旦得知我国有如此长远的谋略,必然会害怕,要全力保证两国盟约,不再滋生事端,那我国享拥太平之世,则指日可待了。臣等之所以提出对西夏过份的要求我国不必同意,正是因为有上述这种计划。

    臣等受圣上赏识,准备召臣等入内阁,自从西北有事以来,臣等在边陲三年,日劳月忧,岂会不愿西夏求和,臣等也能稍事休息?臣等并非愿意身处战争前线,而是因为西夏到现在仍然强梗未衰,狡诈善变,如果朝廷处置不当,一旦日后再兴悖乱,那中原就将面临大祸,而不只是今天的边患,因此,臣等不敢贪图自身安乐,而不顾国家之忧。希望朝廷在和与战问题上慎重处置,以为我中华长久之虑。

    韩琦、范仲淹奏折中的意思非常明显:不反对议和,但决不能以国家尊严为代价,必须让元昊俯首称臣,且以此彰显中国不惧使用武力的姿态。现在帝国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且还可通过对西夏元昊的军事打击,以收震慑契丹之效,从而换来帝国长久的安定。更明确地说,就是现在大宋帝国在军事上已立于不败之地,议和对宋是可有可无,完全可以不接受西夏的无理要求,屈辱求和。

    然而,怎奈此时的仁宗皇帝,却是无论如何也不想这场战争再拖下去了。可是,就在宋、夏双方对议和条件进行商讨的时候,北方的契丹却突然于此时横插一杠,陈兵夏、辽边境,并向宋国派来使臣,声称契丹将为宋国讨伐元昊,改变了不久前还主张宋、夏议和的立场,并要求宋国不可接受议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