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月落昼锦堂 > 题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不是写小说,我写的是历史,但历史有时候就是一段很好看的故事。后世文人墨客对历史随心所欲的演绎,几乎混淆了北宋王朝整整一段史实。多少年来,大宋朝杨家将一门忠烈,为抗击西夏入侵,十二寡妇毅然西征的故事,曾使无数中国人为之潸然泪下,但有多少人知道,十二寡妇只是戏剧舞台上的虚构,而当年大宋帝国和西夏发生在西北大漠的那场战争,其宋军前线最悲壮战役的真正指挥者,其实是这位后来出将入相的韩琦。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中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人不在少数,但有几人能逃脱“高牙大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桎梏?但一代名儒欧阳修却在“昼锦堂记”中说了:“惟大丞相韩魏公则不然!”

    这是一部以大宋王朝三朝宰相韩琦生平为主线,囊括北宋王朝公元1027——1075年间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韩琦所参与的宋夏战争、庆历新政、辅立宋英宗、宋神宗等一系列史实,涉及到了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一批和韩琦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着力展现了韩琦在风云变幻的北宋政坛上“临大节、决大事、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的一代名相风采。

    公元1075年,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六月,68岁的韩琦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寓所病逝,结束了他50年峥嵘仕途生涯。

    一代名臣魂归昼锦堂。消息传出,朝野哀痛,神宗皇帝为之“辍朝三日,发哀苑中,哭之恸”,并亲笔题写了“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碑文,赠韩琦尚书令,谥“忠献”,配享英宗神庙。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史书给他的评价是:“历相三朝,功在社稷,生平不以文章名世,而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

    史书对韩琦的盖棺论定是否公允,不在本书探讨范畴,但“不以文章名世”,并不等于韩琦“文”的造诣不深,只不过韩琦一代名相,其生平更多侧重于政治家的责任而已,否则,韩琦又怎能在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一步步走到位极人臣的高位?

    大宋王朝重文轻武,其对中华民族最大贡献之一,是催开了“宋词”这朵华夏文化中最灿烂的奇葩,有宋一代短短300多年时间里,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词坛大家、文坛泰斗,一个个全都是金光闪闪、辉煌耀目,晃点的人两眼发晕。正因如此,尽管韩琦有着“历相三朝,功在社稷”的丰功伟绩,但论其身后名望,却远逊于和他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乃至稍后的王安石、苏轼等人,正应了“珠玑文章千古颂,帝王将相几人知”这句话(且慢,写出了众多传颂千古宋词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不是应当除外?还有上述列举的名人们也都算得上是政治家呢)。韩琦,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采,就这样被宋词灿烂的光华篇章湮没了。但韩琦《九日水阁》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一联,直到今天还为世人传颂。

    韩琦一生中,以30多岁年纪赴西北戍边,作为宋军前线主要将领之一,力主出兵抗击西夏入侵,无疑是他50年仕途生涯最为辉煌的一段,然而后世文人墨客对“杨家将”群体的艺术塑造,以及采用时空置换、张冠李戴等手法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使韩琦这段悲壮生涯同样只能被湮灭在野史的流传之中,而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削弱了韩琦在后世的形象。

    本书的宗旨,便是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临大节、决大事,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欧阳修昼锦堂记)

    心期自与众人殊,骨相知非浅丈夫。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轮。(王安石韩忠献公挽词二首)

    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