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永世帝唐 > 第六章:初见秦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殷清风与杜伏威商议了一番后决定,酒肆以杜伏威的名义开办,厨子由殷清风培训。至于分成嘛,他和杜伏威各占三成,另外四成留给裴寂吃干股。

    等到了九月底,位于平康坊的滋味楼算是装修完毕了。

    对于这滋味楼开在平康坊,也是殷清风建议的。

    这平康坊出名的是秦楼楚馆,但是那里还聚集了一些进奏院。这进奏院相当于现代里已经取消了的驻京办事处。

    这进奏院不但平康坊里有一些,在平康坊的南边宣阳坊里也有,这些人带着大把钱财来帝都搞关系。虽然现在那些楼啊馆的还有进奏院还没形成多大的规模,但滋味楼建在那儿就是奔着他们去的。

    滋味楼,说是楼,其实只是平房。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高层建筑,但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用来炫耀地位的。普通民居和商铺还是平房。

    滋味楼里面的格局和现代里看到的小东倭的料理店的格局一样,都是推拉门、木榻等的一间间包房。

    在殷清风的建议下,两个包间之间是厚重的砖墙,走廊也尽量的宽敞。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客人的私密性,他们的谈话就不怕被隔壁的听去。

    所以,当独特的菜肴、隔音绝佳的滋味楼开业以后,不但受到有钱人的追捧,连某些在内宅才能说的悄悄话,在这里也时时的私语着。

    “裴监,你看着李伏威此举是何意啊?”

    “回圣人,以臣之见,李伏威此举应为了安圣人之心才从此贱业的。前些日子他到我府里去,说是愿做长安城里一苟活小犬。今日看来,他也算是个聪明之人。至于他以后嘛至少现在却不宜对其动手的。”

    “嗯,你派人继续留意他的举动。”

    “臣留意到:故去的峤国公的庶孙拜访过李伏威。在那小郎君离开后,李伏威便去拜访了臣。等圣人传旨给李伏威后第二日,他便去了那小郎君的住处。之后没多久,李伏威便开了那个滋味楼。”

    “哦?裴监的意思是说,那李伏威的举动有那小子的指点?”

    “李伏威府里亲近的人,都是他从江南带来的,有些消息还打探不到。不过从这些迹象看来,李伏威与那小郎君的关系恐怕不简单。”

    “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小子。李伏威杀不杀暂且不论,那小子你也帮某留意一二。”

    这一日,杜伏威再次来到殷清风的宅子里。

    “贤弟,你可知这十日来,滋味楼的进项有多少?”杜伏威一脸兴奋一脸神秘的问道。

    “哈哈哈,看兄长这神态,怕是少不了了。要不,让你弟媳猜一下?”

    小丫头一愣,说道:“以每日一千贯计,怕是有一万贯吧。”

    “哈哈哈,弟媳不愧是我这兄弟的贤内助,不过还是说少了。虽然只有三十个房间,但每日的进项约有一千五百贯。再加上贤弟说的什么外卖,每日再加上三千贯左右。只这十日,便有四万八千贯的进项。哈哈哈。”

    殷清风笑而不语,看着小丫头吃惊的说道:“四万八千贯?!”

    等二人平静下来后,殷清风说道:“长安城里怕是传遍了大唐的吴国公竟然开酒肆的消息了吧?”

    “正是、正是。小兄让孩儿们出去打探了一下,就像贤弟说的那样,那些人对小兄从事商贾之事,可是嗤之以鼻啊,哈哈哈。”

    “有一点,兄长要记得:千万不要与其他权贵结交,尤其是那些重权在握之人。”

    “小兄省的。”

    到了十一月底,任六向殷清风汇报说李世民回长安了。

    当天下午,殷清风就派人告诉杜伏威他明日晚上到访。

    “兄长,我今日来,是有一事相询。”

    “贤弟请说。”

    殷清风与杜伏威交往久了,那些客套话也都省略了,“不知兄长以后怎么打算,是做一个逍遥王侯,还是?”

    杜伏威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当初偷食了一头羊,衙役要捉我等去杀头,如此无奈之下才铤而走险的,没想到几年之内便厮杀出偌大的一片领地。小兄我这性子不愿与谁争夺,一切都是保命而已。

    现在听了你的建议,辞去了王爵、开了这酒肆,我也算知足了。当初的田舍小儿,今日在长安城里也算是风光得很,没什么不满足的了。等下个月你嫂嫂来了之后,我啊,就多让你嫂嫂给你生几个侄子侄女什么的,哈哈哈,挺好、挺好!”

    殷清风见杜伏威的话语里没什么虚假,他反而为难了。

    原本是想借杜伏威认识一下李世民,结果他现在根本不愿再沾惹正治上的事儿,那他自己怎么办?

    思量了一番后,殷清风开口说道:“小弟有一事求兄长帮忙。”

    “你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什么话你尽管说。”杜伏威爽快的应道。

    “我想请兄长出面宴请一下秦王。除了聊一聊你那些在秦王麾下的儿郎的事儿,还请兄长将小弟介绍给秦王。”

    “你是说”

    “我赌秦王上位!”为达到目的,殷清风也只好实话实说了。

    杜伏威大吃一惊,神色紧张的看着殷清风:“贤弟,我是知道你智谋绝伦,可是你真的确定这秦王会”

    “是的!很确定!”

    杜伏威见殷清风这么说,他也没犹豫,“好,既然你这么说,这秦王我明日便去邀请!”

    “如此便谢谢兄长了!”

    “你我之间不用客气!”

    “兄长虽然不欲再沾惹政事,但不妨与秦王多走动一番。”

    “这是为何?”

    “秦王现在的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太子李建成。如果兄长与秦王保持一定的亲密,也可让某些人投鼠忌器,说白了,咱们现在就是要狐假虎威。等大势明朗了,兄长的安危自然也就无虞了。”

    十二月的第一个旬休日,吴国公府里,李世民、杜伏威、殷清风端坐木榻上各自进餐。

    等撤去宴席后,杜伏威与李世民闲聊了一会儿关于菜肴、他那些被李世民收留的那些原先手下的事情后,向李世民说道:“伏威有今日,还要感谢伏威这义弟。没有我这义弟的建议,伏威也不会安然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

    “哦?”李世民打量着除了一开始介绍后便不再言语的殷清风,心里有些好奇了,“你这义弟出了什么建议?”

    杜伏威将殷清风那日说的那些分析的话和建议说了一遍,“伏威当时深以为然,可喜的是江南真正降服于陛下、伏威也能安然度日。今日请秦王大驾光临,便是想将伏威这少年英才的义弟举荐给秦王殿下。”

    说完,杜伏威又将殷清风为什么离开郧国公府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世民一边听着杜伏威的介绍,一边打量着端坐在木案后的殷清风。

    殷清风之前已经观察过了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位身高一米九、宽额浓眉墨髯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是一代明君李世民同志?我们这就见面了?

    殷清风神情不由的有些恍惚:“他是公元五九八年属马的(戊午年)、他十六岁时与十三岁的长孙结婚、他二十八岁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二十八岁时登基御宇、他在位二十三年间造就了贞观盛世、他下令美化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形象、他征高句丽、突厥、他和亲吐蕃、他”

    “听吴国公这番介绍,殷小郎君不但身怀智谋,而且还很有魄力,某甚至欣赏。”李世民按下心内的惊奇,对殷清风赞许道。

    殷清风将臀部略微抬离,双手作揖说道:“厚颜与殿下相见,甚是惶恐。”

    “某见才心喜,既然你义兄举荐了你,可有何教某?”

    “不敢!实是义兄谬赞,不过小子还是有些想法欲闻与殿下的。”

    “嗯那你就说说吧。”

    “纵观我中华几千来,这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一个帝王,最主要思虑的是如何做到合而不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李世民手抚着他那浓黑的长髯自语着,“那你说说如何才能合而不分?”

    “以东汉末年为例,黄巾军的出现,不是单纯的因为张角兄弟的出现和蛊惑,而是因为百姓早已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对于百姓庶民来说,他们只要求能吃饱。能吃饱的庶民是不愿意叛乱的,前几年天下纷乱便是这个道理。”

    李世民追问道:“那你可有具体的办法?”

    “小子倒是有一些想法。但是想法只是想法,若果贸然说出,怕是会有些偏颇。小子在读书的时候,想出来一个道理,这道理便是:验证出真知。所有的事情,不经过调查不经过探索,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此荒谬也。”

    “那你倒是说说你想怎么验证?”

    “小子这义兄名下有圣人赏赐的田地,小子想在这田地里做些事情,才能知道小子的想法是否可行。”

    殷清风含含糊糊的话,并没有李世民失去兴趣,反而继续问道:“也就是说,你的那些想法,要等明年收秋了才知道?”

    “是,明年秋收的时候会有一些成效,但最终的结果,怕是还要再有三至五年才能最终确定。”

    “好!你如此幼龄便忧心黎民之事,行事又如此谨慎,如果明年秋天真有成果了,到那时你再来寻某。”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殷清风的那番话而立刻表示什么太多的欣赏,不过他现在记住了殷清风这个人是一定的了。

    李世民再与杜伏威说了一番话后,便要离开了。

    在李世民要上马之前,殷清风将一个口袋双手递到了李世民面前,“今日有幸面见殿下,小子有一物奉上,还请殿下笑纳。”

    李世民好奇的接过去过,用手颠了颠,并没有立即打开。等上了马后,“某期待你的表现。”

    说完,李世民带着一队人马离开了。

    殷清风站在那里看着李世民离开后,回头向杜伏威说道,“兄长,不知嫂嫂什么时候能到长安?”

    “估计现在已经早过了襄州(襄阳),按照路程算,大概还需要十日左右。”

    “等嫂嫂来了之后,月眉也算是有个伴儿了。我这就回去了,留她一人在家我也不放心了。”

    “好,那我就不挽留了,等你嫂嫂来了后,定叫你二人过来相诉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