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送你一支千年妙笔 > 第69章 为什么说《维摩诘经》是一支生花妙笔? (五、六)

第69章 为什么说《维摩诘经》是一支生花妙笔? (五、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七是《维摩诘经》是一座文学语言的宝库。鲁迅说过,中国人如果不读三部或者四部佛经,那就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他说的是哪些佛经呢?他指的是《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六祖坛经》,一共四部。其中《维摩诘经》的文学语言价值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约而诣“的高超艺术表现形式,二是“旨婉而彰“的深邃思想内涵。尤其是鸠摩罗什译本更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流畅,文辞优美,韵味无限,读起来朗朗上口,其精炼与华美无人能比。它创造了很多成语,像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一心不乱、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天女散花、诚如所言、心猿意马、天衣无缝、醍醐灌顶、借花献佛、不知不觉、不知所云。等等。它还创作了多种语言形式和词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汉语宝?臁K?挠镅蕴旆挚梢运的芰钗颐敲恳桓鋈耸苡靡簧?

    八是《维摩诰经》是成就中国文学大家的摇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句名言:千古以来的名声借助它来传扬,千里以外的呼声借住它来感应。我认为,用这两句话来形容《维摩诘经》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维摩诘经》既像一艘万年不朽驶向彼岸的船帆,又像一只射天望远镜能看到遥远以外的细微变化。所以它能够使人们写出感受深切、闪光不朽的作品来。过去人们评价《维摩诘经》只限于其文化对作家的影响,而我侧重于研究《维摩诘经》对作家心智、创作能力及其个人名声于后世的影响。我认为,作为中国作家来说,谁读《维摩诘经》谁受益,不是受小益,而是受大益——即刻就得到了一支生花妙笔。你就如同在汹涌无际的大海上忽然登上了一艘万年不朽的航船,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自然神奇就会发生:灵感被激活了,艺术审美感知力迅速提升,形象思维大大增强,奇思妙想无限增长,创作就会变得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从而能创作出文字优美,感天动地,留传千古的文章来。像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羲之、赵孟?、唐伯虎,李煜,李清照、苏轼、王安石、张大千、梅兰芳等等无数的文学大家、书画大家和艺术大家的成长过程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艺术创作都是在“维摩诘经十“的主观条件下完成的,他们也成为了我们后世学者效法的榜样。

    2作者学习《维摩诘经》的认识与创作体会

    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学习体会。自古以来“中国人诗心不死”,以诗传世。关于诗词,我们中国人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从诗经开始,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直至当代,人们习惯于诗词这种审美表达方式,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伴随着诗歌发展的光辉历史。但是,如何把诗词写好写精道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很多人几乎用一生的努力都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说起古典诗词的创作,我上大学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但一直未能得其要领。俗话说,学习古典诗词的关键是要学会形象思维即立体思维。什么叫立体思维?我自从阅读了《维摩诘经》,令我毛塞顿开,一下子突破了那层窗户纸,明白了其中的诀窍。所谓把握形象思维,就是一要突破视觉之内的、平面几何的思维,建立起立体主义的、上下分层次的、高屋建瓴的宇宙一体化的宏观思维;二要突破就事论事的单向思维,树立起天、地、人、神等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虚无相间的思维模式;三要克服静止片面僵化地思维,树立事物发展变化和互变互化的科学思维。由于运用了这些观点,我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创作上还有两点新崭获:

    一是不仅弄明白了古典诗词的一般写作方法,还发现了经典唐诗的又一显著特征,即凡是著名经典唐诗联句句子之间的对偶关系都是以天地相对、或上下相对、或以先后相对的。对此,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加以概括,题目是《论写古典诗词联句句子之间的对偶关系》:

    首句抬头先唱天,

    次句坠落地平线。

    一上一下麻雀飞,

    诗作横卧天地间。

    以下是我对几首著名经典唐诗联句句子之间对偶关系的分析,比如;

    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天),

    疑是地上霜(地)。

    举头望明月(天),

    低头思故乡(地)。

    李白的《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上),

    千里江陵一日还(下)。

    两岸猿声啼不住(上),

    轻舟已过万重山(下)。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上),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上),

    唯见长江天际流(下)。

    李白《将进酒》首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地)。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天),

    万条垂下绿丝绦(地)。

    不知细叶谁裁出(天)?

    二月春风似剪刀(地)。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上),

    处处闻啼鸟(下)。

    夜来风雨声(上),

    花落知多少(下)?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上),

    一行白鹭上青天(下)。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

    门泊东吴万里船(下)。

    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天),

    春风花草香(地)。

    泥融飞燕子(天),

    沙暖睡鸳鸯(地)。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上),

    万径人踪灭(下)。

    孤舟蓑笠翁(上),

    独钓寒江雪(下)。

    王坤《悯农》:

    锄禾日当午(上),

    汗滴禾下土(下)。

    谁知盘中餐(上),

    粒粒皆辛苦(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天),

    黄河入海流(地)。

    欲穷千里目(天),

    更上一层楼(地)。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天),

    草色遥看近却无(地)。

    最是一年春好处(天),

    绝胜烟柳满皇都(地)。

    这种结构的古典诗词它最早是以李白为代表一批作家首创的,是他们接触了《维摩诘经》之后创作的。我把它们称之为“维摩诘经体诗”。这一点,无论中国文学史,还是教科书,都不曾提及过。写诗,搞清这一步很重要,它是解决文字顺不顺的问题,顺了才会美,顺就是美,因为它符合“太极图式”。否则,你的诗从文字上就没有搞顺当,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一塌糊涂,怎么会美呢,怎么能叫诗呢。这种形式的诗作有一个显著特征,它像一颗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巨大钻石屹立于天地之间。它是锥体形的,其上大,其下小,层次感显著,给人印象立体主义艺术感十分强烈,文字排列整齐优美,内容大气不同凡响,阅读起来铿将有味,和谐流畅,百读不厌。它像颗颗钻石般美丽珍贵,怎么不令人珍惜回味,怎不令其流传恒久?它在古典诗词中属上上佳品。

    写诗还要再强调一点,光文字上搞顺了还不行,其中还要写出阔来,阔才有意境,才有灵性,还要有“核”。什么叫艺术?诗词艺术创作就是要用简短的一段文字编织一个境来,一个空间,一个形象;或是漂亮的画作,或是漂亮的房子、或是美丽的宫殿等等,深不可测,吸引人们钻进去,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美丽,从中给人以新的启迪。大家认真地看一看,以上这几首唐诗,哪一个不是藏了一个境界在里边,或画成了一张画,或创作了一个景象在里面呢?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诗写成了几句顺口溜、大白话、概念化,聚焦在一个平面上,聚焦在一个点上,天地人扭在了一起,平铺直叙,概念堆砌,像白水煮茄子,又有什么味道呢?那也就不叫艺术了。

    为此,我曾写过一首《论写诗》,这样写道:

    曙光初照真可爱,

    一颗枣树入眼来。

    摘个枣儿尝一尝,

    滋味百嚼仍需猜。

    俗话说,听着见于无声,明着见于无形。诗词,一个形象要美;一个要阔;一个要有核。唐诗在这三点解决的比较好。文字顺就是有层次感,和谐美丽;阔就是有空间感,有意境,有灵性;核儿就是看不透,啃不透。诗意靠读者自己去揣摩测度,而不是作者直接告诉他。即一首诗就是意韵深藏不露,深不可测,百读不厌。所以,鲁迅先生极力称赞唐诗的成就,他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其实也不尽然。就像过去中国人造不出现代汽车一样,当我们掌握了现代汽车的理念和工具,也一样能够造出自己现代汽车来。何况世间的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人类的足迹总会有没有踏触过的地方,新生事物又总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只要我们遵循古典诗词的创作原则和基本规律,一样也能写出前人不曾有的好诗来,开创一代新诗风!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