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送你一支千年妙笔 > 第15章 有没有客观存在的生花妙笔(十一)

第15章 有没有客观存在的生花妙笔(十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6)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sx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经典名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读《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诗格》、《诗中密旨》及《古乐府解题》的书。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王昌龄其《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於心,处身於境,视境於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於意而处於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认为山水诗是“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意境创造,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

    1《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妙得天下不二的诗句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佛教信仰,但通过他赞颂高僧德行,与高僧往来问道,以及游赏佛寺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高僧的尊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佛寺生活环境的留恋。

    2《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因香积寺名字来源于《维摩诘经》,所以许多唐代诗人都拜访过这个寺院。诗里的真无、乘化、平等、亿劫都是佛教词汇。

    3《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创造了又一辐“天女散花图”。这是一所静寂的禅院,静寂到苔藓不仅爬进院中,而且爬进房里,可见这个所在既无外人打搅,僧人亦是足不出门。但这所禅院又是热闹的,那满院的棕榈花不是开得一片灿烂吗。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一热一冷,形成鲜明对照,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且彼此又并不矛盾,焉知这禅房花木不带有“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意。眼前的景色,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正是自悟的境界。禅房中应该不止一位僧人,所以用了“彼此”二字。“名”指精神,“言”指语言。众僧相对参禅,彼此间既无语言交流,也无精神交流,但能够达到一种默契,创造一种境界,都深深沉浸在禅悦之中,于是就如须菩提臻于禅定时,帝释天散花于天一样,作者似也能闻到空中的异香。禅宗认为真正的悟境是不可言说的,一落言诠,即有失真,所以众僧皆不言,而作者表达这一境界也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使得这篇小诗有余不尽,耐人回味。清代评论家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首诗是“句中有禅理,句外有神韵”,体认是非常准确的。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