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汉末之殇 > 第二十三章 鸿都门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还有就是卢植的这个“八策”

    就以刘辩如今对灵帝的了解,虽然不多,但也知道那是不可能同意的。就是自己也不会同意。

    一、用良:让州郡核举贤良,随才任用。

    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灵帝的内心想法,灵帝早就不再相信士族。还让他们举荐人才?就以如今的情况,不管怎么举荐,都是他们自己人。如今太学人满为患,那不还是他们士族举荐的人?鸿都门学基本建好,刘辩想以此和太学分庭抗礼。

    二、原禁:对党锢之人多加赦宥。

    灵帝对党人深恶痛绝,怎么可能。

    三、御疠:安葬无罪被害的宋皇后的亲属。

    这是灵帝家事,总不能让灵帝承认宋皇后是自己冤枉的吧?

    四、备寇:优待侯王之家,以防变乱。

    身为帝王,最忌惮的就是同宗王室,因为灵帝就是被窦氏挑选为皇帝的,这让他本能的就对皇室宗亲充满戒备。再说汉灵帝现在都快吃不上饭了。肯定会想:我困难的时候,怎么不见这些人呢?

    五、修体:征召如郑玄之类的有才德之人。

    都知道你和郑玄同门,我最忌讳的就是朋党,你推举同门,是什么意思?再说汉灵帝刘宏不是穿越者,他不可能知道卢植是善是恶、是忠是奸。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直接否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六、尊尧:按时对郡守刺史进行考绩。

    这个还有点道理,不过就算是考核不合格,我用谁?不还是他们的人。再说派谁去考核才是重点,汉灵帝现在无人可派。

    七、御下: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责成有关部门办好荐贤之事。

    这个不说了,怎么杜绝,时代发展到今天都不可能杜绝的,更不要说东汉末年了。还有就是:谁人荐贤?

    八、散利:建议刘宏不再蓄积私财。

    呵呵……对于爱财如命,可是又整日缺钱,都快要去卖官了的汉灵帝,这怎么可能。

    这“八策”基本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但是没有解决之策,基本就是空谈。如果下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那天下也不会乱了。往往都是这样,特别是王朝末年,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这个时候,发现问题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帝王所需要的。因为汉灵帝自己都知道这些问题,只是没办法解决,所以他现在最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刘辩开口对卢植道:

    “卢公,当年你上书,陈说政要,提出八策。可谓深知天下乱象之症结所在,不知可有解决之法?”

    卢植沉默,满脸惭愧的拱手道:

    “陛下,臣如今也没有很好的应对之策。真是愧对先帝,愧对陛下啊!”

    刘辩微微一笑,安慰道:

    “卢公,不必如此,!若事情这么容易解决,早天下太平了,卢公能提出这些弊病,已经是见识卓绝。可见卢公,心系苍生,心系社稷。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卢公不必介怀。”

    安慰卢植之后,刘辩又对赵忠道:

    “赵忠,不知西园府库中,还有多少银钱?”

    赵忠道:

    “陛下,应该还有不到十亿钱吧!”

    刘辩脸色一变。心里想道:你们收取一些零头加上官员的贿赂,都有四十亿,如今西园府库怎么才这么一点钱。

    赵忠看到刘辩的表情,不等刘辩提问就赶紧道:

    “陛下,这些年先帝西园府库中,共得钱数百亿,然而这些年,灾情不断,叛乱四起,所用之钱皆出于西园。所以……”

    刘辩这时脸色才好转一些。也就不在纠结这个问题,问赵忠道:

    “父皇当初建立鸿都门学的初衷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卢植、荀攸和曹操听的,因为刘辩虽然知道一些,但是不全面,也想听听十常侍的说法。

    这时张让道:

    “陛下,这个奴才和李巡有参与,还是老奴说吧!”

    刘辩点点头,表示同意。

    “先帝建造熹平石经,名义上是为了校正《五经》实际上是想让天下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包括寒门子弟,因为这个是公开的。官吏必须学习《五经》,历朝王公大臣,莫不是精通《五经》。而士族垄断学问,寒门很难学到。因此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入朝为官的机会。先帝此举不但校正了《五经》,更改了很多原来不是很统一的地方,还能给很多寒门有识之士学习的机会。

    而鸿都门学,是在熹平石经建好,又过了三年以后才开始设立的,先帝当时想的是可以以此来对抗太学,因为太学基本都是士族子弟。太学生好清议,而无实干才能,很多大臣都因为得罪太学生,而多受非议。当时可谓是“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先帝深恶痛绝。鸿都门学的初衷是:对抗太学、任用寒门、掌握舆论和平衡士族。

    先帝害怕提议的时候,满朝大臣反对,所以就以发展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学生基本以寒门为主,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鼎盛时,学子三千多人。先帝择优大量任用为高官。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士族大力排挤,最终逐渐没落。至此先帝灰心丧气,就不在理政,所有事物大多托付我等。”

    到这里基本说完了,刘辩、卢植、曹操、荀攸、王越、文兴都在沉思,不知道如何评价此事,也不知道如何评价汉灵帝刘宏。因为当年鸿都门学遭到士族排斥,由于影响很大,他们是知道的。因为他们害怕灵帝将来只重鸿都门学,大力提拔鸿都门学学子,他们原来士族的地位将受到威胁,故而必须反对鸿都门学。

    除了刘辩之外,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在十常侍看来,汉灵帝为了大汉可谓呕心沥血,最后发现所有努力全部成了泡影,以致最后灰心丧气,才导致后来的昏庸无能、安于享乐。

    曹操、荀攸心中想的却是:寒门确实也有人才,不过现在天下人才还是出于士族,不用士人,不管灵帝如何英明睿智,也没有办法。如今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即使有几个寒门子弟,也兴不起大浪,最后还是要选择士人。

    文兴、王越只是感慨:原来灵帝还有这样的一面啊!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反而卢植想的最多,由于局限性他首先想到的是:如果真的能把鸿都门学办好,不受士族抵制,天下又多一个选才之路,到时候鸿都门学和太学一起培养贤才。时间久了,自然能看出孰优孰劣,如果可以,就把鸿都门学建立于整个大汉,和现在郡学一样,一起选拔人才,在通过考核,择优任用为官吏。有竞争才有动力,到时候天下人才辈出,各司其职,岂不天下太平。

    其次想到的就是“党人”以前他认为这些人,关心国事,颇有才能。如今看来,多是议论他人是非,空谈国家政治。出事了指责他人过失,却没有一个解决国家痹症的方法。实是“清谈”,毫无用处。真正的有识之士要不为官执政一方,要不安心研究学问,开府授课,那有功夫在后边议论他人。

    还有想到的就是刘辩,他现在最想弄明白刘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今天让大家来这里谈论“卖官鬻爵”“鸿都门学”的目的是什么?

    想到这里抬头看向了刘辩,其他人也都想弄明白,刘辩今天的目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