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隆万之变 > 294再巡边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俞大猷有秀才功名,又是朝廷的武进士,貌似是文武全才,不过从他科举不第也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或许是真的不行。

    也许,如果他能够到北方参加科举,结局又会有不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俞大猷是这个时代少有的陆海战精通的将官。

    俞大猷生于泉州晋江,靠近海边,对大海很熟悉。

    转入军职后就悉心研究战法,能考到秀才的自然不是笨蛋,所以治军作战方面俞大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时代的大明,虽然没有完全断绝和海外的关系,依旧接受周边各国朝贡,但是并不主动,所以熟悉水战的将领其实非常少。

    即便是几支水师里,真正懂水战之法的将官也是不多,他们大多都是世袭官职。

    所以以参将进入浙江、福建剿倭以后,在胡宗宪代替张经出任剿倭总督后,俞大猷就被提升为总兵,不仅指挥陆地战场剿倭,还统帅着这里的水师部队,在海面与倭寇作战。

    俞大猷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胡宗宪会对他出手,因为此时的剿倭战场上,他俞大猷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按照被锁拿进京后短短俩月时间里,明军只能保持在陆上对倭寇的压制,水师部队在海上吃了几次败仗以后不敢出海巡逻了。

    按照胡宗宪上报朝廷的打算,准备以谭伦和戚继光各新练一支陆军用于剿倭,海上御敌只能暂时放弃。

    在俞大猷看来,抵御倭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御敌于大海之上,这需要大量的大型战船,所以一直向胡宗宪申请新造大船御敌,只是每次获得的批复却是让人失望,只有可怜的很少数量

    俞大猷知道胡宗宪为什么要命令谭纶和戚继光编练新军,不仅是为了应付猖獗的倭寇,也是为了走账,每年加派的赋役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还有针对商户收取的厘金,他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消耗掉那些收上来的银子。

    知道归知道,十数年宦海浮沉他其实也想开了,放在以前他早就上报这些事儿了,只是没想到本打算和光同尘的他,只要胡宗宪能按时拨发剿倭银子下来他就好好剿倭,不去掺和其他事儿,可惜天不遂人愿,自己最终还是挡了人家的道。

    魏广德已经进入官场,这里又是北镇抚司诏狱,还真不怕隔墙有耳,就算有那也是陆炳派来的人,所以这会儿俞大猷开始絮絮叨叨向魏广德讲述这些年他做官的经验来。

    一开始太直,处处受到同僚排挤,甚至有司监因为他就是一??武夫居然敢上书妄言对倭军事,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

    金门守御千户所千户的官职因此被剥夺,直到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上书献计后,他才被时任兵部尚书的毛伯温注意到,然后启用他为汀州、漳州守备。

    之后就更别说,俞大猷跟的那些上官要么嫉贤妒能,要么侵占军功,反正因为俞大猷不会巴结上官奉送金银细软,是把俞大猷反复摩擦了无数次,幸好当初参加武举时认识的京城贵人从旁协助才能在军中混到倭患暴发。

    “我都不想和他们争什么了,只想为国出战,今早消灭来犯倭寇,可是依然还是难逃这牢狱之灾.....”

    说到这里,俞大猷不由情绪低沉,他现在入了诏狱,虽然就前两次提审的情况来看,胡宗宪对他的那些指控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可是主审堂官却依旧煞有介事要他认罪,若不是有锦衣校尉护持,怕就要对他屈打成招了。

    “俞叔没有请陆大人从中周旋一二?”

    魏广德不明白为什么陆炳公开站在俞大猷身后,那帮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的人还咬着不放手,非要治罪不可。

    对于魏广德的问题,俞大猷沉默了。

    有些事儿,他有感觉,但是却没有证据,自然是多说无益。

    有的时候,或许装傻充愣还能蒙混过关。

    他只是小声说道:“文孚私下里和刑部、大理寺那帮人说过,不过他们说上面压下来的,不上值,每月抽时间去太常寺和詹事府走走。

    按说现在魏广德的主要工作其实应该转到詹事府的,可谁让詹事府一天到晚其实就无事可做呢。

    不过魏广德悠闲的日子并没有多长,宫里陈矩就叫一个小?仁糖那母???聪?ⅲ?赡苡忠?伤?鲅脖哒颉

    在魏广德惊讶中,第二日,陆炳也派人给他送来相同的信息。

    两个渠道同时传来这样的消息,让魏广德不信也得信了。

    只是陈矩只是递来消息,却没有说清楚原由,到是陆炳那边让魏广德豁然开朗,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两年前,宣府镇告急,嘉靖皇帝派出兵部侍郎翁溥带着魏广德巡边,但是走到一半鞑子就突破边墙杀入宣府,他们的巡边之行也就草草结束,翁溥立即接管了宣府与俺答部战场的指挥权。

    前段时间,兵科给事中李用敬上奏劾蓟镇大量军民逃亡,导致蓟镇军力大减,也影响到边墙的修筑。

    嘉靖皇帝在看到这封奏疏后自然很是重视。

    蓟镇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若是蓟镇有失则京城危亦,于是也想搞清楚蓟镇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有其他军镇是否也是如此,特别是宣大。

    嘉靖皇帝还依稀记得前两个月锦衣卫送来一份密报,本身并无多重要,只是其中涉及到一个他已经有些陌生的名字,沈炼。

    后世大多数人都知道沈炼出自锦衣卫,因为弹劾严嵩父子不法而遭到严家报复,嘉靖皇帝最后选择相信严嵩的话,惩处了沈炼,他被削职为民发配戍边

    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沈炼并非军户出身,而是嘉靖十七年进士,担任过一任溧阳知县,因得到陆炳的赏识,左迁入锦衣卫任经历。

    进士入锦衣卫,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嘉靖皇帝对这个人还是有点印象的。

    至于当初处罚他,原因很多,嘉靖皇帝也是为了避免朝堂动荡所作出的选择。

    不过,这似乎也成为陆炳和严嵩反目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当时他们二人刚刚合谋做掉仇鸾,关系还是相当不错。

    陆炳很欣赏沈炼,可是在他开口给沈炼说情的时候却遭到严世番果断拒绝,让当时陆炳相当不高兴。

    而锦衣卫的密报,自然是沈炼被宣大总督杨顺以私通白莲教斩首示众。

    堂堂大明朝廷的进士,锦衣卫居然是白莲教徒,虽然陆炳只是把这事儿当做一件普通官场消息传递入宫,可是看在嘉靖皇帝眼中,以他的聪明才智自然明白其中的原由。

    杨顺是什么人,严嵩的干儿子之一。

    严嵩儿子不多,干儿子也不多,就三个,已经死了两个了,一个是赵文华,还有一个是仇鸾,剩下一个干儿子就是现在的宣大总督杨顺。

    之前内阁建议由杨顺接替杨博出镇宣大,杨博调任蓟辽总督,因为杨顺在兵部的时间也不短,所以嘉靖皇帝很痛快的答应下来。

    让杨博守着京城的北大门,他住在西苑里也安心不少。

    可他还是没有想到,杨顺出镇宣大才多久,就把沈炼弄死了,还套上这么一个罪名。

    这是在打他的脸,是在打大明朝廷的脸。

    堂堂进士,锦衣卫入白莲教,亏他杨顺编的出来,这样的文书还被兵部通过了,许论是怎么搞的。

    因为沈炼被贬斥后被罚戍边,对于案件审理结果并不是报刑部而是由兵部管理。

    现在爆出蓟镇的问题,嘉靖皇帝自然想要派人去蓟镇走一趟,顺便也摸摸宣府、大同的情况,看这个杨顺近一年来上报的军功是否真实,因为锦衣卫密报中提及沈炼曾经斥责宣大两镇杀良冒功之事而得罪了宣大的总督和其他官员。

    沈炼这个人还真是,走到哪里骂到哪里,按锦衣卫的说法,是把整个宣大的官都得罪了一遍。

    杀良冒功,不止是总兵失职,巡抚和总督负有监察之责,自然也不能逃脱罪责。

    实际上这时代的边镇,总督辖巡抚和总兵,巡抚也可以辖制总兵,到底谁的责任更大,还真不好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