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隆万之变 > 202远戍报烽火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蜿蜒的山道上,一大队骑兵正在挽马前行。

    在骑兵队列的中间,那独有的一辆马车很是显眼,前后左右不少骑兵护卫。

    这就是魏广德所在的大明巡边大臣的队伍,几日时间他们就过了平谷,但是没有继续前行去蓟州休整,而是直接转道去了马兰峪,在那里和三屯营派来的一队骑兵汇合开始了巡边之旅。

    需要说明的是,平谷东面的蓟州,也就是后世的蓟县,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明朝蓟镇或者说蓟州镇。

    蓟州是蓟州,蓟镇是蓟镇。

    明朝的蓟镇其实在遵化以东的迁西县,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屯营才是蓟镇的中枢,蓟镇总兵府就位于这里。

    明代为了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宁,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9个军事要镇,史称“九边”。

    蓟镇总兵府最初在桃林口,桃林口位于永平之北,东接辽东镇,也是长城一处重要关口,但是毕竟距离京城较远,长城上一些重要的关隘如冷口、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等险地俱在其西,作为全镇的指挥中心,显然位失于偏。

    于是在永乐后期,陈敬任总兵时,移镇于狮子峪,解决了坐落失偏的问题,避开了地处前沿的弊病,但是狮子峪地域狭窄,且无卫所和屯地,不能屯重兵以御敌。

    狮子峪位置并不理想,所以天顺二年,胡镛任总兵时,选择了三屯营,辟建城池,兴建营署,把镇所由狮子峪迁到迁西县三屯营。

    从此,凡蓟镇镇守总兵官,协守副将,分守参将、守备、游击等官员皆驻三屯营。

    蓟镇之重,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五十余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百余公里,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蓟镇地区由塞外越边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关隘密集,在两千里的防线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关隘也有四十余处,历来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至少有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

    出京城已经十余日,魏广德随着大队已经看过马兰峪隘口城防。

    在宣府向京城发来急报后,兵部一面上奏和研判局势,一面向蓟镇总兵府发去消息,让蓟镇所辖各隘口加强防御,所以魏广德他们到达马兰峪时看到的就是城关上下明军士卒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可以投入防守作战中。

    魏广德随着翁溥检查了马兰峪的城防,翁溥很清楚下面这些军将的尿性,没有去按照花名册点检校阅军卒,只是把重点放在防御物资的筹备上。

    马兰峪也算是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关隘,按制应有两千人马驻防,魏广德站在城头大致估算了下,军卒实际大概只有千余人,也就是在这里有接近五成的空额。大风小说

    心里叹口气,摇摇头不再去想其他,跟着翁溥检查防御物资。

    其实他也知道这可能已经算是好的了,在江南,就说九江卫的兵马,实际战兵只有两成,其他在册的八成平日里都是农兵。

    两成能算战兵的还是因为九江卫几次出兵,让卫所一直不敢放松军事。

    也就是这里地处边镇,随时都可能面对北边草原的敌人,所以这里的军将还算知道好歹,弄了五成兵员。

    离开马兰峪,巡边队伍沿途又检查了大小城关十余处,现在已经到了第二个重要关口将军关,这里也叫将军石关。

    “那石头可真大。”

    远远的,魏广德就看到前面关城和关城旁边那座巨大的石头,仿佛是一块完整的石块。

    “之前我听蓟镇的人说了,那石头名叫将军石,据说是以前哪位将军在那里点兵点将,故而那石头名叫将军石,这将军关的名字也叫将军石关。”

    旁边的张吉急忙接话道,这些天魏广德交给他一个任务,那就是交好蓟镇的人马。

    好吧,其实魏广德想的还是他们对这一代熟悉,进退应该,绿意盎然的山林画面,如果没有带着任务来此,魏广德想来在这里泡壶茶,悠哉悠哉的边喝茶边欣赏美景倒是一件乐事。

    魏广德干脆站在墙面,双手撑在城垛上向北张望。

    将军石关一侧的长城是向东延伸,另一侧则是在此地转了个九十度的弯绕向北方,这里也是一个长城的突出部。

    没办法,长城修建的时候就是按照山势修建而成,此地山势如此。

    魏广德顺着长城极目远眺远方的城墙,这一世视力保护很好,饮食也不错,没有这个时代不少人患有的夜盲症,魏广德努力的看向最末尾的城墙,这也是最近他找的一个娱乐的方式,顺便还保护眼睛。

    只是,在他盯视远方不久后,心里就涌起莫名的震撼,远处看不见城墙的山岗上,飘起阵阵青烟。

    看看天色,昨晚是在离石关十余里的地方野外扎营,今早起来吃了饭食就赶到这里,也快到中午饭的时间了。

    翁溥那边谈完事儿,检查工作完成,也该吃饭了,没看到吗,山那边已经开火做饭了。

    魏广德在心里想着,也不以为意,只是在他要转换视线去看看其他的时候,稍近处,他所能勉强看到的一处长城敌楼,应该是敌楼吧,毕竟城墙上冒出的一个台子,又是轻烟渺渺。

    魏广德心里好笑,这长城之上驻防的明军也是有意思,做饭还挺有规矩的,一处一处点火做饭。

    魏广德没有转移视线,而是继续盯着那边看,下一个敌楼那边什么时候也开火做饭。

    不到半盏茶的功夫,果然下一个敌楼青烟升起接着就是一个个逐渐向这边延伸而来。

    魏广德此时面带笑容,很是轻松写意的看着这一副场景,在长城上玩火,后世可是见不到的。

    记得当年他去爬八达岭长城的时候,在门口就被收走打火机。

    魏广德都不知道,就是砖石的城墙,有能点燃的东西吗?

    好吧,或许是预防山火,魏广德也没法说什么。

    不过想到此处,魏广德不觉生起一点恶趣味,要是在八达岭那段城墙上刻个“魏广德到此一游”的字,后世自己看到会怎么样。

    不过他到了这里,这一世到了后世还有没有他也说不清楚了。

    只是逐渐的,他轻松的笑容有点僵住了,目力保护的很好,这一世的耳力也不错,因为他此时已经隐约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

    魏广德敢肯定,这不是打雷。

    晴天霹雳,虽然有这个词,可魏广德没遇到过,他并不怎么相信。

    “轰轰轰......”

    魏广德已经发觉不对劲,双手放在耳后希望加强自己的听力,回忆着刚才听到的声响,心里默数到底是响了四声还是五声。

    “翁大人,翁大人,情况不好。”

    好吧,随着青烟逐渐靠近,魏广德已经看清了那青烟那里是炊烟,那是一股股升腾而起的浓烟,而且随着燃放烟火墩台的靠近,魏广德也看到了那也不是一股烟火,而是三股还是几股,只是升腾起来后隔得远,看着像是一股浓烟。

    烽火小】

    【说】

    后世人,因为中国普及的义务教育,新生群体中少有人不识字,自然也知道历史上中国传递军情用的什么方式,那就是烽火台。

    那一个个墩台此时不是在准备午饭,而是在想着远方报信,有敌情。

    随着魏广德的喊声,翁溥等人都转过头来,很轻易就看见了远处几股青烟。

    不经意间,翁溥已经走到城墙边,双手撑在墙垛上向那边看去,嘴上还问道:“看得清吗?几烽几响?”

    魏广德以前也是不懂的,可是这次出公差,自然恶补了一点军事知识,这些都是九江卫没有的东西,以前他也从没关注过。

    明成化二年有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在魏广德反应过来后,他就已经在算炮响了几声,这时候还是看不清烽火的堆数。

    “看不清,大概是四声还是五声。”

    魏广德只能回答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