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隆万之变 > 170阅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魏广德吃了送来的午饭,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写他的策略。

    魏广德虽然年轻,可也不是那些不通世事的呆书生,皇帝出的题目,自然要歌功颂德才好,褒扬了皇帝还要记得吹捧下朝臣,至少在当下,元首股肱真是一体,上下相资。

    当然,委婉提出一些建议还是要的,不然就没一点亮点,不过都是别人用烂了的招数。

    魏广德可不会学那些愣头青,想要靠着谏言搏出位,殊不知在读卷官这关前便会败下阵来,根本连令皇帝听见的机会都没。

    继续往下写:“臣观《书》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则君者,天之所以立以为生民主,而民之所以利赖者也。又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则臣者,君之所资,以为臣邻,而为国之所倚重也。君欲求人以恤民,必秉知人之哲,备能官之智,而后鉴别始精,自可以得汇征之贤臣。欲为君恤民,必尽有相之道,竭匪躬之节,而后忠贞不失,自可以尽代终之责。君不知人,则贤否混浠而莫之辨,忠邪并进而莫之察,膏泽不能下究,望其恤民也难矣!”

    从《尚书》中有抄了两段话结尾。

    话里意思是说上天佑助天下的民众,为人民选立君主、师长,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

    自然,魏广德最后说的意思其实就是嘉靖皇帝是上天给民众选择的君主,大臣是君主的肱骨,如果君主有过失,大臣要辅佐君主,大臣不要当面顺从君主,但是却在背后议论,君主也要注意大臣,不能被大臣蒙蔽。

    写到这里,魏广德又是沉思良久,觉得该说的也说了。

    前面吹捧了,后面稍微提一点吏治就是了,皇帝会不会被蒙蔽,这个他也管不了。

    魏广德感觉这篇策论还算不错,主要是没想到嘉靖皇帝没按常理出牌,弄出个“君臣题”来考人,之前准备的几篇腹稿都只能作废,临时凑一篇出来也就这样了。

    魏广德仔细检查一遍,觉得没什么好修改的,这才誊抄一遍在题纸上,检查主要也是防止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字,格式有问题一眼就能看出来。

    魏广德在检查完题纸后觉得确实没什么问题了,这就起身走到大殿东角门处递上自己的卷子,在受卷官手下题纸后,转交弥封官进行弥封,之后就不管魏广德什么事儿了。

    走出奉天殿,魏广德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环视一圈,依稀感觉似乎和当年他来这里旅游时候差不太多,或许有些细节上的变化,但是也已经分辨不出来了。

    出了大殿就代表魏广德殿试结束,随即有当值小太监过来带他离开这里,魏广德也没法多做停留,跟在小太监身后出了紫禁城。

    到了大街上,魏广德找到张吉就说道:“找家最近的酒楼,少爷我饿了。”

    现在魏广德十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皇宫里提供的那俩馒头那里够吃。

    上了马车,李三赶着马车就往前跑,为魏广德找吃饭的地方,张吉坐在里面还纳闷问道:“少爷,皇帝不给你们准备午饭吗?”

    “有,就俩馒头,够少爷吃吗?”

    魏广德不提还好,一提就来气儿。

    到了晚上,随着最后一个贡士夏可范回到九江会馆,今天的殿试算是彻底结束了。

    不过考生们没事儿,可是紫禁城文华殿里此时却是灯火通明,掌卷官已经把弥封好并盖上弥封关防印章的试卷送到了这里,按照读卷官的人数分成了十四份分别交到十四位读卷官手中小说

    此时大殿中央已经摆上十几张桌子,相互拼接在一起,十四位读卷官各占一张桌子开始阅卷,根据题纸上的策论给出自己的评价,并按照“上、中上、中、中下、下”五个等级记上一个记号,便于后面进行统计。

    执事官是直接把贡士们的题卷送来,而省去了以往科举考试中的誊抄环节。

    在各人都做好自己的准么表情。

    两日后,也就是三月十七日,嘉靖皇帝再次乘坐龙撵出了西苑来到文华殿。

    本来一般皇帝都是下朝后过来的,不过嘉靖皇帝已经常年不上朝,只是让大臣们在午门外行礼后就离开,自然他也只能从西苑直接回到这里。

    经过一天多的时间,今科会试三百名贡士的题卷都已经看完,按照上面的记号分出三六九等,今天就是读卷的日子。

    在贡士们看来,他们的殿试题卷应该是公平的接受读卷官的评判,分出高下后由皇帝给出名次,但是实际上,在嘉靖五年以前,贡士的题卷其实已经按照会试成绩分成了三等。

    像魏广德这样的名次,题卷肯定是在最低一等的卷子里,不管他把策论写的如何天花乱坠,都不可能大方向改变他的等级名次。

    特别是在此之前,在弥封的环节上,弥封官往往会把会试成绩靠前的贡士策论优先其他贡士题卷交到读卷官手中,自然他们就是一甲和二甲靠前位置的有力争夺者。

    这也是为什么会试成绩和殿试成绩往往非常接近的原因。

    但是在嘉靖五年的时候,因为大臣的强烈抵制,特别是时任礼部尚书席书的反复建言,为防止殿试阅卷时发**弊现象,试卷应该“糊名混送”,鼎甲三名的人选亦应由众读卷官共同商议决定。

    此外,他还向嘉靖皇帝建议,“弥封官不得预送,读卷官退朝直宿礼部”,不得回宿私第。

    这些建议,最后都被嘉靖皇帝采纳并已圣旨的形式发布,确定为朝廷法令。

    明朝的末代皇帝长期被文官蛊惑“祖宗制度不可废”,其实在嘉靖朝,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根本就没人在乎,该改就改。

    只不过因为嘉靖皇帝以藩王上位,让他很多事实都采取试探进行,而不是全面推开。

    嘉靖皇帝当政之初,很是改动了不少成例,由此后世才有了“嘉靖新政”或是“嘉靖改革”的说法,其中更是不少涉及“赋役”和“爵位”,而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张居正改革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参考了嘉靖新政的一些做法。

    只是,因为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嘉靖新政大多仅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且“数行数止”未能全面而持久地展开,因而它的成效和影响也很有限,远不如张居正时期来的猛烈。

    进入文华殿的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看了看下面十四位读卷官,“开始吧”。

    现在的嘉靖皇帝更希望把时间花在修道事业上,自然不愿意在不相干的事务上占用他太多时间,所以现在的他说话和做事都很简单直接。

    随即,内阁首辅严嵩就捧起一份题卷开始朗读起来,这就是“读卷”。

    这次和以前也是完全一样,内阁三位大学士各读一卷,也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试卷,一甲小说

    嘉靖皇帝从严嵩还是读卷后就闭目养神,似乎在神游一般,一字不语。

    直到吕本读卷完成后,才微微挥手,嘴上说道:“继续”。

    随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许论也展开手中的题卷开始朗读起来。

    按照嘉靖十四年嘉靖皇帝的命令,将进读试卷由之前的六卷增加至十二卷。

    读卷官在提前将其分好的上、中、下三等题卷中各选出四卷进呈皇帝御览。

    十二卷读完后,嘉靖皇帝才缓缓睁开双眼,看着面前御案上依次放好的十二卷题卷,题卷摆放的顺序,其实也就是它们的名次,如果他不想干预的话。

    那么,面前的十二卷题卷,就分别是一甲三名和二甲前五名的卷子,剩下的则是三甲前四名。

    “拆开弥封。”

    显然,嘉靖皇帝想要看看这些贡士的名字,因为这里面还有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选人。

    鼎甲进士作为全体进士的表率,代表着整个官员群体的形象。

    因此,外观条件是否合格亦是确定一甲人选时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至于皇帝还会注意的其他,比如名字的好坏,皇帝做的梦,也都会在这个时候作出一个决定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