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晋时归 > 173舌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司马府中,百余人的盛宴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家都沉浸在一阵欢心笑语之中,各自攀谈着生平趣事。

    唐一明坐在其中,看着面前摆放着的醇酒佳肴,却无心吃喝,他来大司马府目的是为了见大司马桓温,而不是为了这所谓的佳肴和美酒。

    他端起了面前的一杯水酒,耳边响起的是众人的笑声,将酒端到了鼻子下面,闻了一闻,只觉得酒香扑鼻而来,却是他从未闻过的酒气。再看看面前摆放着的各色佳肴,这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在北方的情景来。

    一河之隔,南北却有着天壤之别。

    南方繁华富裕,百姓安居乐业,而北方则是一片荒凉,百姓却都在为怎么样填饱肚子而发愁,这种差距,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无论如何也是体会不到的。

    “哎!”唐一明放下了酒杯,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只期望宴会能够快点一结束,他也能早一点亮明身份,和独自桓温面谈。

    “大丈夫何必唉声叹气?你坐在这里,任谁也注意不到你,如果想要别人注意到你,就必须有非常之举!”坐在唐一明左前方的谢安背过头来,淡淡地说道。

    唐一明看了看谢安期待的目光,准备开口说话,却见谢安已经扭转了头颅,背对着他。

    “虽然说我相信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现在这里坐着的都是晋朝社会的名流,每一个人都有着莫大的名声,我虽然跟随王羲之而来,却丝毫没有能够引起桓温注意,只怕不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谢安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却是在提醒我应该引起桓温注意。该怎么引起桓温注意呢……有了……就这样办!”唐一明听了谢安的话后,觉得他说的有理,心中缓缓地想道。

    没过多久,众人都在欢笑之中时,突然听到凉亭内一声大叫:“诸公在此举行盛宴,好不自在,倒是将天下黎民置于了水深火热之中,诸公于心何忍啊?”

    声音落下,原本喧哗,甚至有点吵闹的凉亭里,百余人尽皆静默,将所有的目光都移动到了发出此声音的唐一明身上。

    “大胆!竟然敢公然藐视诸位大臣?来人啊,将此人给我拖出去,立刻斩首!”一个身穿铠甲的三十多岁的站在桓温背后三米处的白面汉子大叫道。

    几个武士突然从四周涌了过来,还没有走上来,便见桓温突然站了起来,将手一抬,这几个武士便不再动弹,而是站在原地,等候命令。

    桓温身后的那个白面汉子见了,走到了桓温的身边,大声叫道:“大哥,这人公然藐视诸位大臣,更加藐视大司马府,留他何用?”

    桓温厉声叫道:“桓云,退下!这位唐先生是跟随逸少而来,我大司马府今天在这里宴请宾客,但凡来者,都是本府的客人,你们不得怠慢。”

    那个叫桓云的,便是桓温的弟弟,长的倒是和桓温十分相近,只可惜心胸却没有桓温那么宽广,眼睛里更加容不得半粒沙子,见到唐一明这样公然搅局的人,只有一个做法,那就是杀!他见桓温对他训斥,便缓缓地退在后面,不敢多言。

    桓温从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感觉唐一明不是个普通人,只是他也没有去细想,只顾着宴请宾客了。此时听唐一明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便问道:“唐先生,本府的耳朵有点背,没有听清楚刚才先生讲的是什么,先生能否再讲一遍?”

    唐一明神情自若,哈哈大笑道:“别说一遍,就是十遍、一百遍,我也讲的。诸公在此举行盛宴,欢天酒地的,好不自在,倒是将天下黎民置于了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就是诸公所说的为国为民吗?”

    “哪里来的狂生!胆敢在此口出狂言?大司马为国为民,操劳辛苦,岂是你这等卑贱的小人所能体会的!”不知道百余人中谁最先吼了这一声,反正这一声过后,在座的五六十个所谓的名士,都群起而攻之,言语间都是对唐一明的谩骂。

    唐一明静静地站在那里,便览了哪些开口骂他的人,嘴角上却扬起了一丝笑容,突然大声说道:“骂吧,就你们这样的素质,还配当名士吗?都是一些徒有虚名的鸡鸣狗盗之辈。”

    桓温的右手微微抬起,大声喊道:“肃静!”

    刚才还是沸沸扬扬的五六十个知名人士的语言攻击,一听到桓温的一声大喝,便全部变得鸦雀无声了。

    “诸公,今天的宴会就到这里吧,诸公请各自回去,本府就不远送了。桓云,将这位唐先生带到华云堂来!”桓温面无表情地说道。

    声音落下,唐一明便见谢安、王羲之等十人跟随着桓温离开了,而桓云则带着武士向他走了过来。

    几名武士一进入凉亭,便将唐一明给捉拿起来,推着唐一明下了凉亭,也顾不得让他穿上木屐。唐一明在几名武士的簇拥下,走下了凉亭,却斜眼看见了在那里坐着的诸葛攸,而诸葛攸正在不住地摇头,目光中充满了惋惜之情,似乎唐一明这一去,就要不能回来了一样。

    唐一明冲诸葛攸笑了笑,没有说话,然后回过头,踩在了呗太阳晒得发热的地面上,在前面桓云的带领下,径直向着华云堂而去。

    转过了几个房廊,桓云带着唐一明便来到了华云堂。

    华云堂是大司马府中一个僻静之处,同时也是桓温和他的智囊团在一起议事的地方。

    桓云带着唐一明大踏步的进入了华云堂,但见桓温坐在上首,王羲之坐在桓温的右手边第一座,而谢安则坐在桓温左手边的第四座,其他还有八名年龄、长相各不相同,唐一明并不认识的人坐在那里。

    “大哥,这个该死的狂生带来了!”桓云一进大厅,便大声说道。

    桓温摆摆手,示意武士退下,上下打量了唐一明一番,见唐一明还在赤着脚,便对桓云说道:“唐先生是跟随逸少前来的贵客,怎么可以怠慢?你快去将唐先生的木屐找来。”

    “什么?大哥,让我去给他找木屐……”桓云听了不耐烦地叫道。

    “少罗嗦!让你去你就去,哪里来的那么多废话?”桓温厉声说道。

    桓云无奈,瞪了唐一明一眼,便离开了华云堂。

    此时,王羲之径直走到了桓温的身边,在桓温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桓温听后,脸上出现了一点吃惊的表情,不过也就一小会,便又恢复了原状,摆手示意王羲之回到原位。

    桓温打量了一番唐一明,见他虽然穿着晋朝文人的衣服,可是骨子里却透出来的是一种军人的不屈不挠的气息,然后缓缓地点了点头,轻轻地说道:“我当是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在我大司马府上撒野,原来是泰山汉国的大王来了,实在是失敬失敬!”

    此话一经说出,便见桓温手下那八名不知道唐一明身份的人大吃一惊,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身为汉王的唐一明,居然会出现在这里,而且还就站在他们的面前。

    唐一明拱拱手,说道:“大司马过奖了,在下与大司马相比,相差甚远,既然来了建康,自然就要来拜会拜会桓大司马了。”

    “恩,既然是汉王大驾光临了,那本府就不能亏待了汉王。来人啊,看座!”桓温温文尔雅地说道。

    唐一明一屁股坐在了几个武士搬过来的一张椅子上,对桓温面对面的坐着,眼睛同时扫过了同样在堂中的另外八名他不认识的人的脸庞,并且答谢道:“多谢大司马赐座!”

    “举手之劳而已,我大晋可是礼仪之邦,岂能不好好照顾贵客?在座的这些人都是本府的智囊,本府给你介绍介绍。在本府左边的依次是车胤、孙盛、袁宏、谢安、伏滔,在本府右手边的,依次是王羲之、谢奕、郗超、王坦之、罗友。”桓温一一介绍道。

    为了来大司马府,唐一明对桓温也是做了一番功课,他从金勇那里要来了收集来的信息,并且观看了一切和桓温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桓温的这个庞大的智囊团,对里面的人物也都做了一番了解。

    桓温本来就很有名望,但是他也很爱才,经常去礼贤下士,礼聘一些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就拉到他的身边听用。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桓温渐渐成了许多名士的首领,一呼百应。颇为注重人才的桓温,也从此奠定了自己的雄厚基础,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召集他的智囊团,进行一番商量。

    “诸公大名,唐一明如雷贯耳,今日能有幸一见,实属三生有幸!”唐一明文绉绉地说道。

    桓温以下的十个名士,都同时向着唐一明拱拱手,寒暄了一番。

    “本府听逸少说,你之所以敢冒险前来建康,是为了求和而来?”桓温开门见山地问道。

    唐一明摇了摇头,说道:“大司马言重了,我不是来求和的,而是来想和贵国和睦相处,相互通商的!”

    桓温故意说道:“这不都一样吗?”

    “不一样!求和是两国发生了战争,一方打不下去了,而被迫祈求和平,而和睦通商则不是。我来这里,是以一国之地位,想与贵国建立起邦交的,并非是因为战争而求和。大司马从政多年,若是连这点都分不清楚,似乎有点太过迂腐了吧?”唐一明言辞正色道。

    “大胆!竟然敢公然谩骂大司马?左右武士何在,将他推出去,斩首示众。”坐在桓温右手边末座的罗友怒声叫道。

    只见门外走来了两名武士,刚跨出一步,便被桓温叫了一声“退下”而重新走出了华云堂,继续守卫在门口。

    唐一明斜眼看了看罗友,对罗友的信息也是一清二楚:罗友,字宅仁,襄阳人。出身寒门,年少时行乞于荆州,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桓温召入府中,担任幕僚。他作战勇猛,处理政务也很拿手,缺点是脾气有点暴躁,逐渐得到桓温的重用,现任襄阳太守。

    罗友这个襄阳太守倒是当的有意思:桓温将罗友辟为部属,但未重用。有一次,桓温任命一个人为郡守,会集僚佐为此人饯行,只有罗友姗姗来迟。桓温问他因何来迟,罗友答:“途中遇见鬼取笑我,说,只见你每次送别人去作郡守,却从未见别人送你去作郡守。我先是害怕,后来又觉得惭愧,伤心落泪,故而来迟。”桓温听了,也觉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不久,罗友就被任命为襄阳太守。

    还好唐一明事先做了功课,不然的话,他根本不知道该罗友是谁。他斜眼看了看罗友,便呵呵笑道:“原来是那个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襄阳罗友啊,真是失敬失敬。听说罗将军入了大司马府,很久没有官职,便自己厚起脸皮来向大司马索要,不知道此事当真否?”

    罗友听后,气的脸红脖子粗的,他长的国字脸,浓眉大眼,身体健硕,脸上更是有着一个刀疤,此时一气起来,脸上便显得很是狰狞,指着唐一明大叫道:“你……”

    “好了,罗将军,稍安勿躁,过去的事情,就算被提出来了,也无妨,入座吧!”桓温大声说道。

    罗友气冲冲地坐在了椅子上,双目怒视着唐一明,似乎要将唐一明生吃活扒了一样。

    “汉王既然冒险前来请求和睦,那咱们就开门见山的说吧。据本府所知,汉王之前做出了一些对不起大晋的事情,最使得大晋朝野震惊的就是汉王身为汉人,居然会将到手的传国玉玺拱手送给了燕国的鲜卑人,这件事本府没有冤枉汉王吧?”桓温脸上变色问道。

    唐一明十分的冷静,听到这话后,便说道:“大司马,你说错了。不是送,而是让我拿去换粮食了。”

    桓温道:“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你不对。你应该知道,传国玉玺一直都是我们晋人的,只是蛮夷入侵的时候,失落了,既然到了汉王的手中,汉王理应将传国玉玺送达我们大晋,可汉王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给了鲜卑人……”

    “桓大司马!”唐一明打断了桓温将要说的话,缓缓地说道,“请桓大司马听我一言。在当时那个时候,我只有不到一万的人马,却被十数万燕军团团围住,我写信到大晋求援,大晋却不闻不问,将我和数十万百姓抛弃。试问大司马,既然我可以用玉玺和燕军换取粮食以求存活,为何我一定要将玉玺转送连我们的死活都不闻不问的大晋呢?如果说有错的话,那大晋就是先错在我们的前面。”

    桓温听到后,不觉陷入了沉思,当时他还在驻守荆襄、巴蜀,对于这件事他毫不知情,因为当时的朝政并不在他的手中掌握着,而是在司马昱一伙人的手里,此时听到唐一明的如此解释,他却觉得大晋确实有对不住唐一明的地方。他在想,如果当时掌权的是他的话,他必然会派出大军救援唐一明的泰山民众,从而得到这一支无形的力量,可惜,这只是他的设想罢了。

    唐一明见桓温和众人都没有说话,便继续说道:“大司马,是大晋先抛弃了我们这些冉魏的流民,我作为这些流民的首领,理应对他们的死活负责,玉玺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既然燕军那么想要,又用粮食来换,我又何乐不为呢?如果当时换做是大司马,一面是什么用都没有的玉玺,另外一面是堆积成山的粮食,大司马又会做如何选择?”

    桓温无言以对,因为在他的心里,如果当时他是那些流民的首领,遇到这些的事情,也绝对会像唐一明一样去做。

    “大司马,晋朝立国那么多年了,自从在建康建都之后,天子的手中就一直没有玉玺,这么多年的白版天子都做了,有没有玉玺又有什么关系?百姓不是始终都承认着皇帝的帝位吗?”唐一明继续说道。

    “好一张灵牙利嘴!这个问题暂且不说,姚襄是叛晋之人,殷浩二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姚襄背叛,反戈一击,你明明知道,却为何还要收留姚襄?”桓温刁难道。

    唐一明笑道:“大司马是不是在袒护殷浩?二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我想大司马应该比我更加清楚吧?不然的话,大司马又怎么能够将殷浩赶出建康呢?”

    “你……”桓温突然站了起来,略微有点生气,但是随即怒气便烟消云散,突然拍手叫道,“好,好,汉王果然是个不凡之人,今日一见,本府总算才知道,为何汉王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泰山立足而未曾动摇了。不过,两国邦交,注重的是利益,我大晋疆域广大,而你汉国却只占领了弹丸之地,与你这种小国结盟和睦,对我大晋有什么好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