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 109.与她又何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冯煦轻轻地叹了一声,真心可怜这个女子。

    当年李贵人直到最后的时候才知道她的命运,毕竟还曾肆意张狂了几年,而李夫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从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有显出来时就开始恐惧,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但是冯煦不可能帮得了她,当年她自己也曾熬了一碗汤药,最后怀着必死的决心倒掉了汤药。

    现在自己成了太后,虽然有了崇高的威望,也可以施展更多的手段,但是与魏国的祖制做对还是很难的。

    最重要的是,冯煦不想为了李夫人竭尽全力与整个朝廷作对。

    虽然李弈和去斤伽罗等人都说自己善良、心软,自己也的确是个善良心软的人。但是冯煦更明白,如果只是善良心软,自己根本活不到现在。她的善良心软从不是对着所有人的,眼下的李夫人就不在她善良心软的范围内。

    “你有父亲在朝中为王,亲姑姑在宫里为太妃,为什么要求我呢?”冯煦摆摆手,“而且,即使你有了身孕,现在还不知道是男是女,更不知道会不会被立为太子,现在就想到立子杀母,未免太早了。回去好好养胎吧!”

    “我就是知道,一定会是的,”李夫人颤抖着高声喊了起来,“我父亲和李太妃就想我像元皇后一样,为李家带来无尽的荣耀!”

    “就算是那样,我也帮不了你。”

    “太后,你能帮我的,”李夫人下了决心放弃李家来求冯太后,当然是用心想过,“我想求太后让我手铸金人,只要我能成为上天选定的皇后,谁也不能杀我了!”

    “如果我能手铸金人成为皇后,我一定把太后视为亲生的母亲,把生下的孩子送到太后身边养大,让他孝敬太后,奉养太后一生!”

    能参加手铸金人,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要有皇上允许,其实也要有百官,尤其是宗室的拥戴。自立国以来,魏国有幸参加手铸金人的后妃无一不是出身高贵,品行出众,从慕容皇后到赫连皇后,再到自己,都是皇族后裔,也都得到拓跋皇家的认同。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李夫人都够不上。

    但能够参加手铸金人还仅仅是第一步,能不能成功完全在于天意。当年出身道武帝身边的刘氏打理内廷二十余年,深得魏国上下赞许;还有明元帝倍受宠爱的姚妃,便都在此止步。比起她们,冯煦更看不出李夫人有能够成功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冯煦根本不相信李夫人的许诺。李家人的品德不足为信,从元皇后和李太妃开始,冯煦不可能被李夫人轻易哄了去。

    后宫的妃嫔们想法对于冯煦总是太浅薄了,李夫人的提议也是如此,她淡然地问:“如果你果真生下大皇子,也果真被立为太子,将来他也果真成了魏国的皇帝,他敢不孝敬我,不奉养我吗?”

    “不,不会,”李夫人下意识地反驳。做为拓跋弘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她一直知道皇上根本不想孝敬奉养嫡母,他甚至是恨嫡母的,因为他的生母死了,可是嫡母却活着,而且还活得风风光光,还压住了皇上的光芒。可是李夫人也懂得,皇上依旧不得不孝敬嫡母,奉养嫡母。曾经包括父亲、姑姑和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太后交出了皇权退居方山之后,皇上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但事实让他们明白自己错了。最终无力掌控朝野的皇上只得到方山请太后回朝,现在她也只能承认,“太后是他的祖母,当然要尽心孝敬奉养。”

    然后,李夫人也知道太后的一句话就将自己所有的愿望推倒了。可是她不甘心放弃,膝行一步上前,涕泪交加,“太后,我真心投靠你,脱离李家!”

    也许李夫人是真心的,但血缘改不了,人的本性也改不了。况且,冯煦完全没有收下她的必要,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身边的人已经不少,只要将这些人都保护好于冯煦已经足够了。再多的,她没有那么多的野心。

    “除了李家,你还有皇上,”冯煦提点她,“天下毕竟是皇上的。”

    “皇上……”李夫人迟疑着道,目光十分迷离。她对李家的确死了心,能将自己的女儿骗到宫里的父亲、姑姑完全不可再信,但是皇上——尽管他们是夫妻,再亲密不过了,可是李夫人还是凭着直觉认为太后更可靠。

    就在这时,皇上也到了北宫。

    自从冯煦回平城后,皇上尽足了孝子的本分,不仅各地晋献的财物有如流水般地送到北宫,他本人也时常到太后面前嘘寒问暖。元皇后是他的生母不假,但是她根本帮不了自己,唯有冯太后才能帮助他稳固皇权。

    皇上带来了雍州的物产,“母后,你一定喜欢的。”

    冯煦笑着点点头,“果然我小时常见的。”说着便命宫人收下。

    皇上这才看到李夫人,“你也来向太后问安?”

    “是的,”李夫人早将眼泪擦去了,此时悄悄瞄了一眼太后,见她脸上浮着淡淡的笑意,似乎刚刚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便含笑道:“我知道皇上整日忙着,便想着过来陪太后说说话。”

    皇上显然没有生疑,他的确在李夫人等几位爱妃面前说过要讨好太后的话,此时笑着点了点头,又向太后道:“今年雍州贡品只有这些,如今那边的官道已经断了。”

    冯煦也听了些消息,便顺了他的话淡淡地问:“雍州又起乱事?”

    “正是,”之前太后临朝称制时,朝野十分平稳,可是自拓跋弘接过皇权,天下却不太平了,他之所以一定要接太后回宫就是为此,“我将一些居于塞外鲜卑人、高车人、柔然人接到关东一带,还为他们建了房舍,分了田地,可是这些人竟不知我的善意,竟然纷纷逃亡,集结在一处谋反。”

    平城内宗室重臣对于天子不大敬重,平城之外又有数处生乱,拓跋弘有如坐在炉火之上一般难受。当此之时,不平乱不行,可平乱又要将平城的大军都派出去,他亦不放心,“母后,当年你怎么平定拓跋道符之乱的呢?似乎又快又轻松。”

    “当年拓跋道符之乱迅速平定,其实就在于顺应人心,”冯煦指点皇上,“你将塞外之人迁至关东,原本是好意,想着既能让中原地带人口越加稠密,也能使得那些边民从此离开朝不保夕的游牧生涯,转为稳定的农耕。但是你可想到了人们都会觉得故土难离?且魏国的官员一向贪弊甚重,岂能不于迁居之间欺压百姓?”

    “我也正为此生气,若不是那些官员们处事也不当,也不至于如此,”拓跋弘之所以与群臣们关系越来越僵,也是因为他一直认定自己没错,错的都是下面的人,而且还有一事,“虽然如此,可是,好多年前便有雍州有王者气的传言,我特别担心。”

    雍州有王者气之说冯煦也曾听过,不过她倒是不以为然,“拓跋仁、拓跋道符都以为王气正应在他身上,结果还不是身首异处?现在雍州谋反的不过是一群不明白圣旨之意,又被贪官污吏逼反的百姓而已。只要皇上下一道诏书,说明迁户的好处,再赦免大家的罪行,乱像就可以平定了。”

    “可是那些人本就是乱臣贼子,我不讨伐他们,倒先赦了他们的罪,岂不是太过纵容?便是于大道上也不合。”

    “你统治魏国,为的是国泰民安,却不是与谁争强比胜。如今我们想要雍州平定,只要一纸诏书便可以达到,为什么不如此行事呢?而且,如此才更能显出你圣明天子的胸怀呀!”

    拓跋弘便问:“若是还有人不肯听从呢?”

    “对于继续做乱不知悔改的人,就可以派兵前去平叛了。”

    这些天对于雍州平叛,诸臣们各有想法,吵得拓跋弘头都昏了,最让他心里受不了的是许多臣子话里一直在暗示当初他们便反对迁徒塞外百姓,此举完全是错的。拓跋弘恨不得将那些人拉出去砍了头,可是他也知道不成——便是自己不在意得个昏君的名,非要动手也没有用,臣子们不会服从的。

    眼下听了太后之语,虽然他觉得不合道理,但总归没有责备自己,且太后轻松自如的神态还是让他心里平静了许多。既然没有了别的办法,也只能如此了,皇上便赶紧起身给太后行礼,“多谢母后了,儿子便如此传下诏令。”

    “前些时候我见你下了一道诏书,官吏收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皆死罪,又有赠与者也以从犯论罪,原意自然是好的,恨不能立即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让魏国朝廷一下子清明起来。”虽然旨意未必出于拓跋弘,但还是说明他有治国之心,冯煦也就有心教导他,“如此雷霆手段,其实反使得许多贪污收贿转明为暗,更不能真正杜绝此风。对于此事,我先前曾上书过,还是要从根本下手,均分田地,衡准税赋,明定官员俸禄,如此才能真正杜绝贪腐。”

    “母后所言自然不错,只是若是如此麻烦,不知多少年方才能成功。眼下又有太多的事情,除了雍州之乱,又有南边刘宋想夺回降魏的数州之地,我一时顾不过来。”拓跋弘没有说的还有宗室重臣原本就不信服他,严惩念腐,势必会波及许多高官,他不敢轻易动大家的利益,只下一道严肃的诏令表明他的态度就容易得多。

    冯煦不免有些失望,从很久以前她就时常面临失望了。

    也许是因为曾经参与过朝政,亲眼看到种种的不平之事,也许是因为读过太多的书,冯煦时常忘记自己是个女子,而有一种要担起天下的情怀。

    其实魏国的天下与她又何干呢?自己不过是一个没有亲生儿子的太后而已。想到这里,她也就释怀了,只笑着勉励道:“你即将成人,未来的路长着呢,从现在开始努力,将来成为一代明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