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烈风霸锦城 > 第五章 幽潭激水情难抑(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辛冉的妻子冯氏携三个子女来到临渭时,已是五天之后的事了。这五天间,李特在城内寻得了三处上好的宅子供辛冉选,辛冉就从中挑了一处,这一处,距李特家不近,也不远。房宅因一直有人守着,保持得还算整洁,家具也有,不必大幅整修,只需略加清理就可以入住了,冯氏来的时候,正是房舍清理完后的第二天,冯氏见着这房宅远好于想象中苦荒的陇右地区的粗简房舍,心下总算有了些欣慰,她对丈夫一意钻营到这种所在一直耿耿于怀,并且还存着些疑惑,她不相信自己的丈夫真的是一心为国尽命,更不相信他有多少义节操守。

    辛冉入住新居,自然是要请一干新同僚吃喝一番,这一番宴请没有请李特,李特是在随后的第二天才受邀的,所请的,也只有李特一个人。辛冉亦同到李特家一样,唤来妻儿与李特相见,李特豪爽,并不扭捏拘谨,与冯氏见过礼,一把抱起辛冉的幼子,打算嬉斗几下,却不想李特的胡须太浓太硬,扎疼了孩子,惹得孩子大哭起来,李特大笑,将幼子抱还给冯氏。

    这是李特第一次在辛冉家里赴宴,此后,便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礼尚往来,辛冉也同样频频到李家赴宴,开始,只是辛冉独自去,后来,就带上了妻儿。

    冯氏到李家,出面照应的只能是李特的妻子罗紫瑶,紫瑶是字,那大约是在十五六岁时,罗家的一位辈份颇高的学究给她起的,她的名是一个单字——瑛,当然也是这位学究起的,在这之前,罗家人一直称她为阿瑶,学究不过是在瑶字前加了一个紫字,他说,紫为祥色,主大贵,此后族里人便都喊她为紫瑶了。

    冯氏第一次见到罗紫瑶时,心里暗吃一惊,她的一个反应,就是把辛冉左右来回地怀疑了一番,然后,就仔细观察辛冉见到紫瑶的神色,她观察到的,是一个在女人面前谨慎规矩、恪守礼仪并且自始至终目不斜视的辛冉,这时,她那颗高悬的心才放落下来,她终究是了解自己丈夫的,她相信纵使自己的丈夫并非是一个贤德的忠臣,高义的君子,但在女人方面,他绝不是那种见异思迁、花肠满腹的下作小人。于是,她就和紫瑶成为了好朋友,好姐妹,并且抛开了辛冉和李特,圈了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小世界。

    转眼到了次年的四五月间,正是春未初夏的季节,空气是暖洋洋的,既弥漫着诱人懈怠的沉沉惰气,也充满着骚动难耐的勃勃生机。

    郡守大人又要履行他一年一度的到各县乡巡视体察的公务了,这种巡视基本就是官员的对外表演,观众既是所辖县区的官民,也是州府和朝庭的高官,郡守往往要在这个表演阶段把自己的严督下属、体恤民情的贤能形象充分展示并树立起来,这个形象既是稳定自己目前官职的基础,也是继续攀升的资本。虽是下到各县乡巡视,庄严的官体是必须保持的,当然不能搞得过于华奢,威严的仪仗和前呼后应的从属是必须有的,职为门下督的李特更是必要的从属人员,去年他已随行过一次,知道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巡不完的,便免不了多嘱咐妻子紫瑶几句,也无非是要妻子督促两个孩子习文练武,多加用功,而后又多加了几句,遇有急难的事,可找辛冉帮忙。

    郡守大人带着他的随从们热热闹闹的去了,没有郡守的临渭城并没有什么变化,一如以前一样,兵士每天开城关城,依例巡街,百姓依旧着每日的平凡而平静甚至是有些枯燥的生活,就这样,一天,两天,五天,七天再到十余天。

    冯氏也已有十多天没见着罗紫瑶了,知道李特外出,紫瑶不便行走,本想亲自去李家,辛冉却以不要扰了人家教子为由阻拦住了。冯氏便于这每日的无聊中生出无限烦闷来,又无所适从,毕竟在这临渭城,她只识得这一个情好意洽的姊妹。

    这一天,辛冉回家带来一个消息,城东凤南山上的青云宫经过两年的整修将于近日重新开启,青云宫已请得三位得道的仙长同来传讲道法义理,届时,城内的善男信女们必然要蜂涌而至,又听闻各大小官员的家眷也准备到青云宫去敬香祈福,那日,青云宫必然热闹非凡。辛冉对冯氏说这件事的时候,脸色并不好看,他告诉冯氏,都尉把那日负责巡察弹压、护卫青云宫的差事派给了他,而这差事却绝不会是轻快的。

    冯氏的心念立时一动,就央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也去嘛。”

    辛冉摇头,“那日必定人多,各色人等都有,你一妇人出门,又带着三个孩子,多有不便,我公事当值,分不开身陪同照应你,你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了。”

    冯氏就道,“孩子我不带去,他们既不懂得进的什么香,也不知要许什么愿,还只会添乱,也用不得你陪,我约着紫瑶一同去,相互也就有个照应了。”

    辛冉想了想,还是摇头,说,“李夫人在家教子,还是不去打扰的好。”

    “教子总不似那看狱的吏卒,一刻也离不开,我寻思着紫瑶在家里闲呆着这一阵,一定也烦闷得很,必也想和我一起出去走走。”

    辛冉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就没再搭这个话茬。

    冯氏见辛冉这般表示,知是可以去得的了,便就急急地去联络罗紫瑶,紫瑶本也闲闷得难受,得知可有这好去处游逛,自是很高兴的应允下来。

    当日一早,冯氏备好了进山需用的物品,上了轿车,在几名家仆的簇拥下,来至李特家接罗紫瑶,紫瑶却也早已准备停当,因冯氏这边带的仆从多,便只叫一个家仆,挑了敬献随礼跟着,自入了冯氏的轿车,一同出城,向凤南山而去。

    凤南山距城有十余里路,出城而东,一路上是熙熙人流,尽是去往凤南山的善男信女,有钱势的人爱家自备车马,随同一班仆众,幺五喝六地开道前行,家境宽裕的,就雇车租牲口,带齐一家人前去,更多的人,则是步行,因怕路长耽搁了时间,多是趁天还未亮就走,至于赶着这场盛事做买卖的小商小贩,则起得更早,沿途就摆好了摊,一直延至凤南山。

    冯氏的轿车抵达凤南山山脚下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了,上山的路只有一条石阶路,直没入林木繁茂的崇山中,要到那座青云宫还需再翻过两道山梁。平民只有靠两条腿一步步登石阶而上,有钱的人家,则雇了一种上山的小轿,或可称是轻简的肩?,实是用两根长杆中间绑夹一只藤竹制的小兜,人坐在兜里,由脚夫一前一后的搭肩抬起,上山下山亦是方便,这东西在当地被叫做杆轿,在蜀中一带被叫做滑竿。

    冯氏和紫瑶到达时,已雇不到杆轿了,瞧着石阶上满满的人流,两个人叹起气来,看到也有官宦人家雇不到杆轿的,只能徒步沿石阶而上,便也要跟行。

    这时候,正有一小队官兵走过来,领队的人远远地望见了冯氏,忙拔开人丛,过来躬身施礼,并呼冯氏“大嫂”,见罗紫瑶在旁,又施一礼,口称“夫人”。冯氏见那人正是刘挺,不禁一喜,问辛冉在何处,刘挺遥指一处幔帐,说,“大哥正在那里处理公事,我这就带大嫂过去。”

    冯氏摇手道,“不必了,别扰了人家忙公事,只是这山路太长,想雇个肩?都不成,你能不能给想个法子?”

    刘挺挠着头,左右瞧了一会,说,“大嫂您在这儿稍等一会,我去去就来。”喊了两个兵卒跟着,让其余兵卒护着冯氏众人,就转身没入人丛中了。

    不多时,刘挺一个人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对冯氏道,“大嫂,事情办妥了,跟我走吧。”

    冯氏就拉着紫瑶跟住了刘挺,后面一班仆从和兵卒也相继跟上。

    众人随着刘挺离开了大道,转到一处僻静的所在,便看到两副杆轿和四名不知所措的脚夫,两名兵卒正看着他们。

    刘挺道,“大嫂,夫人,这里有一条去青云宫的小路,路虽不如前面的官道好走,却没有闲杂的人相扰,幽静得很,途程也短一些,只因这番来的人太多,恐有奸邪不肖之徒在偏僻狭窄的地方为非作歹,所以,大哥就和几位协办大人制了个规矩,封了诸条小路,只开通官道,这几名脚夫不顾禁令,为多贪几枚钱,私带客人上山,被我抓到,本要严惩的,今就让他们送大嫂和夫人上山,也就免了他们的罪了。”

    冯氏略一踌躇,道,“这不好吧,别人行不得,独是我们行得,这让别人怎么看?他们怎么看?”用嘴向脚夫们一努。

    刘挺一笑,“这规矩是咱们定的,咱们说的算,让谁上去不让谁上,都凭着咱们的一句话,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至于他们——”刘挺瞧了一眼那几名脚夫,“有什么资格看?讨咱们的好还来不及呢。”

    冯氏还是迟疑,刘挺已唤那四名脚夫抬杆轿过来了。

    刘挺道,“大嫂、夫人快上轿吧,我护着你们上山。”

    紫瑶见冯氏仍是犹豫,就轻推她一把,道,“姐姐上吧,既然有这便利总是对要沾些的,若是从官道上走,免不要挤碰到行人,还占了人家的道,让人说不是,再说了,封闭小路是怕有奸邪恶人做出歹事,我们有这么多官兵护着,歹人见了也要远远地躲着,这也不违背定那规矩的初心。”

    紫瑶说得看似有理,冯氏本也只是要在紫瑶面前端一点中正的姿态,见紫瑶此说,自是应了,就各上一轿,四名脚夫抬起,为首的轻喝一起,迈脚向前走去,众仆从左右相随。

    刘挺吩嘱下几名兵卒去前面继续巡视,并遣一人去辛冉处报信,自己则带了五名兵卒前后护定杆轿,一起向山上走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