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考古中国 > 第45章 、中华何处是桥山 (下、3、终结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来,到高阳以后,臣胲家族住进了蓐收氏的住地。蓐收氏一些家庭陆陆续续随颛顼去了帝丘,他就占据人家的房屋,整天羊肉汤饼吃得满口流油。这里人虽然不服气但不敢反抗,有这样的好日子,臣胲哪里肯打仗。

    若水流域盛产牛,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这里也是。养牛大家都一样,成牛力大,不去,登基大典天下瞩目,颛顼为帝就既成事实。到那时,他就成了正统,名正言顺。”

    共工却不以为然:“原来颛顼就是以这种方法激我去帝丘的,放心,我早就想好了对策。我的地域我是主,以引河为界,不许任何人去河西。”

    臣胲说:“嘿,这倒是个好办法!河东是咱们的,河西是他的,两家都举办大典,他做他的帝,我们做我们帝。人说天破,只要有一个人,也要和颛顼拼一回。”

    看现场还在混乱着,有哭的,有劝的,还有救死扶伤的,匍匐着的人还趴在地上。因为共工杀人督战,突击队有人就向前冲,冲了几步,看后面没人跟上来,就又退了回去。有一个已经冲到颛顼的面前,看他一动不动,凛然地站着,吓得竟然掉了手中的刀。

    只见颛顼身后武士的阵形变化了,后一排上来替换前一排,手中拿的是清一色长柄大斧,斧刃的亮光叫人胆寒。队伍开始向前靠近,手中挥舞着的各式金兵器,一片声的铿铿锵锵。而颛顼此刻并没有发动攻击,句龙着急:“打吧,你在等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些,共工都看到了。是冲上去和和颛顼拼搏一场,又害怕那一片金兵器,还是退回去,而自己又不甘心。场上的气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他不敢再杀人。

    后土一时也无计可施。

    勾正突然说:“我有一个办法,黄帝战蚩尤杀刑天,都用单打独斗。我要让颛顼与我对战,杀了他,岂不一了百了。”

    后土说:“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你是举世无双的大力士,只要没人帮场,就一定能够杀了颛顼。如果有人帮场形成混战,那就更好,我们的突击队还可以发挥作用。”

    共工如同捞到一根救命稻草:“好,好,你一定能够打死他。没有了颛顼,也就再没人与我争帝,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你去!你去!”

    史籍记载共工的资料甚多,其中与颛顼争帝,没有介绍两个人对战。比之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以及黄帝战刑天,几乎没有战役规模的描绘,只是一笔带过。《考古中国》再现这一历史场景,两人争帝背景不是群雄角逐军阀混战时代,而属于太平盛世,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斗智不斗勇,心力较量,民意比拼。一旦与战,共工的年纪比颛顼大,相当于两代人,争帝可以,格斗则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惧怕于对方的金兵器强于自己,所以,勾正此刻要与颛顼单打,也不提出使用兵器。

    勾正就扔掉大斧,赤手空拳上前叫阵:“颛顼,我们不反黄帝,但不能容忍你为帝。知道你冶炼了真金,占有战争的优势,打不过你。人都说你有德,有德者不要伤及无辜,咱两个不用刀枪,一对一打一场。你赢了你为帝,我们臣服,做你的牛做你的马。你输了,就把帝位让了,由共工氏登基大典。”

    刚好地上有一个打场碾谷的石碾盘,勾正一手轻松拿起,一手挥掌劈去,那碾盘竟然被手掌打得粉碎。两阵的人一片叫喊,勾正越发张扬:“颛顼,你不敢打,就让帝吧。当心你的脑袋,也变成这粉碎的石头。”

    他的话还没说完,句龙出来了:“勾正,你算什么东西!不要卖弄雕虫小技,颛顼大帝是黄帝钦命的天下共主,尊贵如神,岂能和你这等臣民过招。你们不尊帝命,就是犯上作乱,杀鸡焉用牛刀,我高阳氏随便挑一个人,都能打倒你。你来!你来!”

    勾正的目的是激怒颛顼,逼他下不来台,好和自己拼斗。但句龙已经上阵,他没办法不打,心想只有三拳两脚把句龙打倒,再挑战颛顼。两个就在阵上放对角逐,一拳一脚打了起来。

    打了好久也不能分出高低,场外的人都看呆了,安静得连喝彩叫好声都没有。看看已到午后,太阳照得人花眼,两人都大汗淋漓。勾正到底是大力士,名不虚传,一拳打到句龙的箭伤处。句龙“哎呀”一声,捂着胸口,说:“咱们歇一歇如何?”

    勾正恨他出来搅局,巴不得立时打杀,哪里肯放手:“想歇没门,我就要你死。”恶狠狠又一拳过来,句龙一个踉跄,立脚不住。只听身后蓐收一声大叫:“鱼藏何在?”

    句龙忽然醒悟,故意卖个破绽,又做出一个躲闪的动作,让勾正赶入一步。自己略一转身,伸手从怀中抽出短剑,一挥手。连耳朵带眉毛,勾正的脑袋被削去了大半,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

    句龙一声大叫:“好个鱼藏!”

    两边阵上的人,不知道句龙叫的是什么意思,也随声附和:“好个鱼藏!”

    颛顼阵上武士又换了阵势,摆成一字长蛇,踏着步缓慢地排墙而进,“嗨,嗨”地呐喊着。挥舞起的刀锋迎着红太阳的光芒,让人不寒而栗。后一排是战鼓,随着前排的队伍敲得震天响,不动的是最后一排号角,吹奏得几乎要撕破苍穹。句龙问颛顼:“他们已经不堪一击了,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杀上前去?”

    “我在等人。”

    “还有人来帮助打共工?”

    “那倒不是,而是另外一种战法。句龙啊,我告诉你,立威容易立德难。共工输就输在了失去民心上,我们不能学他,要让人臣服,岂在多杀伤?”

    看对阵中还有人举着刀枪棍棒,蠢蠢欲动的样子,颛顼朝前走了几步,指着倒地的勾正。说:“兵凶战危,劳民伤财。你们本来都是勤于耕作的种田人,家中还有孩子老人要吃饭,不要跟着共工打仗。否则,这就是好战者的下场!”

    正在这时,漫山遍野来了一群一群的人,多得竟然把现场包围起来。有的拿兵器有的赤手空拳,没有人战斗,只有一片“颛顼大帝”的呐喊声。巨人勾正硕大的脑袋,在句龙挥手之间,就像一个被剖开的瓜。面对着一簇簇金光闪闪的刀锋,和众人欢呼的声势,共工氏不再敢战,每一个人都放下了武器。

    这就达到颛顼的目的了。

    玄和说:“这就是你所说的大火吧?人心似火!”说过,还自以为理解的好,抖了一下自己的发髻。

    句龙明白了,说:“是的,这比杀人更有价值。”

    后土叹了一口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颛顼要拿我们做大典的牺牲了。”

    共工彻底绝望,他扔下手中的斧头,迷茫地走出人群。

    颛顼随后在万众欢呼声中,举行了登基大典。

    他重新宣布釜山合约十盟十誓,又发号施令:“共工作乱,部民助殃,虽及时悔悟,但不可以饶恕。把共工氏族的人全部瓜分到各个邑里,女人为奴,男人为隶,永远低人一等。特别是女人,不再享受平等,看到男人必须让路行礼,吃饭必须让男人先吃,劳动必须比男人做得多。人皆可夫,没有婚嫁的权利。”

    黄帝之后,颛顼是一个有为之帝,他继承了黄帝的事业,为建立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史记》夸赞:“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介绍颛顼的统治辖区:“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但传说在他当政的时间里,所制定的法规中,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社会学家认为,这是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男人社会地位提高的标识。

    《考古中国》考据,历史传说中的这一故事,它真实的事实,原来是针对共工氏俘虏们的。奴隶之名称起源于颛顼,女人为奴男人为隶,女人放在男人之前。是因为在争帝之战中,共工氏的女人参加了战斗,而战争不是女人的事。这一制度开了一个坏例,以后战争中的俘虏作为奴隶身份主体,是奴隶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可以说,颛顼是奴隶制度的始作俑者。

    作者在这里继续考据,句龙所使用的鱼藏剑,后来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吴公子光想杀吴王僚,楚国亡臣伍子胥向他推荐刺客专诸,专诸刺杀吴王僚的剑就是鱼藏剑。专诸根据蓐收对剑的命名顾名思义,真的把剑藏在煮熟的鱼腹中,在把鱼端到吴王僚的饭桌前,从中抽出杀死吴王,以后就叫鱼肠剑。此剑都认为是春秋时,越国有一个也叫欧冶子的人铸造的,是以讹传讹。

    吴王阖闾以“鱼肠剑”为不祥之物,此后函封不用。有史料记载,死后他的孙子夫差把剑作为陪葬品,后来秦始皇凿山挖墓也没找到,这就是今天的虎丘剑池。至今下落不明,考古发掘也无线索。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一柄青铜剑。剑长557厘米,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有八个鸟篆铭文,郭沫若先生破译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句龙的鱼藏剑,《考古中国》没有证据可以证实。

    句龙要追逐离开战场的共工,颛顼制止了。

    “穷寇勿追吗?”

    “不,他不是穷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共工一路跑到了不周山。

    之所以来不周山,是因为蓐收在这里发现了金,被颛顼拥有而从意志上彻底摧垮了自己。看着那高高的巍巍山峰,他仰头问天:“一样的石头,怎么成了颛顼无坚不摧的利器;一样的强大,为什么人都相信他而不相信我?上天,你告诉我!”

    天高云淡默默无语,除了萧瑟的山风,没有声音回答。他怒不可遏,一头向山崖撞去。

    随共工离开战阵的,还有后土和一部分家族的人,这时尾随到不周山下。看见共工愤怒,在山岗上咆哮着嘶喊着以头撞山的情景,谁也无法阻止。就听得轰隆声响惊天动地,突然间山崩地裂乱石腾飞,树木倒卷土地坍塌,使人立身不住东倒西歪。

    原来,就这同一时间,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碰巧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山下的臣胲被吓得胆战心惊,哆嗦着问后土:“这就是大地动吧!地动山摇,把不周山都震倒了。”

    后土说:“不,不是地动,是共工的头撞倒的不周山。他虽然失败了,还是一个英雄。”

    后土为了美化共工,美化自己的家族,不愿意按照事实说话,而是宣扬为“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后世世代代一直传诵下去,成了一个神话。《淮南子天文训》,《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伟人也说过:“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个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现代学者根据以上词语释义:“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共工氏怒触,山毁,就不周全。因此,所有的山都可以叫不周山。”

    后土维护了共工的形象,也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因他在帮助共工治理所辖领地中,对初学刀耕火种的人们如何土壤改造,保证优质耕种,有积极贡献,后世敬他为土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所谓社,上古时代指土地神。

    大地震发生时,黄帝一行刚刚来到了乔山。

    原来的有乔氏部落,还一直居住在这里,顶礼膜拜欢迎他们。也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向黄帝致颂词,黄帝问:“你是谁,也是这里的首领吗?”

    老人说:“我不是首领,我是乔长老。”

    “长老?这是怎么个称谓!”

    乔长老告诉说:“颛顼大帝发布新号令,天下有九州,我们这里属于雍州。我是族长,又是三老,他们就叫我长老。”

    黄帝欣然动容:“九州方圆,颛顼开辟的疆域比我大。”问乔长老:“你们都服从他的号令吗?”

    “那有什么不服,山欢水笑。”

    “好吧,就来看看你们的山水。”

    黄帝心情好,不肯休息,欣赏山光水色,也看到了一座造型如桥的山梁。正在这时大地震发生了,刹那间山摇地动墙倒屋塌,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见到宇宙的威力。天人一体,心理上恍惚间产生一种暗示:“天,你要破碎了吗;地,你要坍塌了吗;龙神,我要死亡了吗!”再加上一路辛劳,老态龙钟的他一病不起。

    岐伯百医无效,想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俯身问道:“需要把你送回涿鹿去吗?”

    “一样是桥山!”

    这是轩辕黄帝说的最后一句话。

    岐佰根据他的遗嘱,就在这里埋葬了他,之后和仓颉云游四海去了。

    隶首同日而死,大鸿留居在这里,彤鱼氏守墓终身。

    这就是《史记》说:“黄帝崩,葬桥山。”

    纪录片《黄土大塬》,说在今天甘肃省正宁县五顷塬乡境内,有一座圜丘一样的山峰,有学者考证,那才是真正的轩辕黄帝的坟冢。理论依据也和神农氏炎帝陵的说法一样,黄帝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首领的代代相称。桥山的黄帝陵不是轩辕黄帝,而是他的后世子孙,也叫黄帝。

    《考古中国》再现这一史实,证实轩辕黄帝只有一个人。《统谱》“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今天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就是中华第一帝,轩辕黄帝的陵寝。

    石佳琪站在桥山顶上,关闭了自己的手提电脑,《考古中国》写到最后一句,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附身向山下望去,沮河水由西向东绕山而过的的形状,如同河水穿过桥洞,人说此为桥山之得名。轩辕黄帝辉煌的一生虽然写完,但其真实的归宿之地尚有争议,于是又打开电脑补写上:

    所以此山叫桥山,最初不是因为山的形状像桥而命名,而是这里在黄帝时代,有乔氏的原始部落居住地,以自己氏族姓氏作为山的名称命名为乔山。古文字“乔”与“桥”通用,且上古时代没有“桥”这一物体。后世“桥”这一文字和物体出现,顾名思义,“乔山”变成“桥山”,“乔陵”为“桥陵”。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无比崇高地位,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此桥陵为黄帝陵。

    补写好这最后一段阐述,她的目光眺望到了轩辕庙里的那一棵古柏,传说中是轩辕黄帝手植的。论文中她没有认可,因为轩辕庙在宋朝年间曾经搬迁过,这样,对于这一棵树的来历,就出现了考古学上的真实性。而《考古中国》,是根据考古事件撰述的。尽管如此,在自己的心中,她分明看见那棵摇曳在秋风中的苍劲老树,就是伟大的轩辕黄帝,巍巍千古。

    (全文完)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