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考古中国 > 第7章 、中华第一笛(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979年秋,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在带领学生开荒种地时,挖出一些石铲、陶壶。有一定文物保护常识的他,把发现的物件上交到县文化馆。

    贾老师当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造就了“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遗址中有房基、陶窑、墓葬及数千件遗物,也有契刻符号的一批甲骨。8000年前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里不再论述该契刻的文字意义,要说的是其中发掘的16枚骨笛,引起考古专家的关注。

    这16枚骨笛,采用猛禽的腿骨或翅骨制作而成。它们形状固定,多为七孔,有的先刻好等分符号,然后钻孔。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了一支七音阶鹤骨笛,全长222厘米,七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靠近第七孔的地方,穿有校音的一个小圆孔,说明当时制作骨笛前已经过精确的计算,制成后还用加小孔的方法调整音差。可见古人对乐理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具有音阶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骨笛发现后,河南省文化厅在郑州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一位专家走上讲台,向与会者展示了一只骨笛,并用它吹奏了一曲家喻户晓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骨笛发出的悠扬曲调,如泣如诉,哀怨悲伤。

    遥望远古的蛮荒时代,有一个音乐天才,他(她)不仅能够用高超的手工艺、工具,制作出难度很大的乐器。还能够根据人类音调的高低,唱歌声音的节奏,创造了应该和今天人们一样的音阶。为了纪念他(她),或者按照他(她)的遗愿,在他(她)死后,人们把这一伟大的发明埋在了他(她)的身边,留给七八千年以后今天的人们一个惊叹!

    《考古中国》考证,这个音乐天才就是伶伦。

    伶伦又称泠伦,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吕氏春秋仲夏纪》载,泠伦为黄帝时代的乐官,中国音乐之祖,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创始人。“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她,是一个女人。

    她和她所制作的“箫管”,出现于今天的考古发掘,起于轩辕经历的第三次迁徙。

    那一天,附宝在家用石纺锤打麻线,快到煮饭的时辰,蓝玉来说火石没有了。附宝放下手中的打纬木刀,找了一下,说:“我们也没有了,你去向祝融首领要。”蓝玉正要走,附宝又关嘱她:“要到了,也捎一块给我。”

    祝融不在,人说上山寻火石去了,她就找上山。祝融正和少典在一个山壁研究石头,蓝玉告诉说:“没有火石煮饭了,我们不会找,来跟你要。”

    祝融问:“你们不是会钻木取火吗?”

    “钻木取火不如火石好使。”

    蓝玉接了火石就和祝融聊天:“石头和石头都一样,怎么你就能认出火石。人都说你是神农氏的火神,你是神吗?”

    祝融笑道:“是啊,我就是神,神就神在祖先燧人氏把这个技能传给我,知道什么是打火石。正在这里教少典呢,等他学会了就能够帮你们辨认。”

    蓝玉拿了火石下山,穿行过一条羊肠山道,迎头碰上有扈。山风吹起年轻姑娘一头秀发,白里透红的粉面,粗麻布衫下饱挺的胸脯,有扈看得目瞪口呆。他又摇头晃脑唱《八佰歌》,蓝玉不听,就明白地向对方提出性要求,被拒绝了,毫不犹豫地扑上去,两个人撕打起来。蓝玉就是不肯,一边喊救命,一边用力地挣扎反抗,把有扈的脸都抓破了。有扈脑门上的血流下来,遮住了眼睛,他晃晃脑袋,眨巴眨巴眼皮,再看身底下的蓝玉比先更红润好看了许多,不仅激情更狂,抓住蓝玉的头发用力朝地上磕。地上是石头,蓝玉被磕昏了不能动弹,有扈掀起她的裳,强暴了她。

    远处,少典和祝融听到了救命声,跑下山来。祝融背着石头筐篮,走的慢,少典在前。有扈不知道山里有人,看自己的丑态暴露,恼羞变怒。对少典说:“你不该拣这个时候来。”一拳击去。他天生神力,少典招架不住,被击倒在山石上头破血流,自己扬长而去。

    祝融来迟了一步,扶起少典,再看蓝玉已经死了。

    部落或者联盟的规则,就是法律,如同神农氏处死了青阳两人一样,没有争议。同样,杀人必须偿命。炎帝通知首领们开会,有扈知道会议的目的,豹皮腰围两边各挂一柄大斧。路上碰见杞葛,也知道了这件事,就抱怨有扈:“你呀你,女人多着哪,杀人干什么!嘿,全副武装的,你不会是要和人拼命?”

    有扈很聪明的说:“防人之心不可捕鸟呢。

    轩辕提醒着:“嘹亮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但是,鸟听到就不会来了。”

    夸父自作主张:“我来,我最喜欢做这样的事。”

    轩辕征求两个意见:“这个位置不好,刚才在前面的来路上,看见芦苇丛中一个小水泊,有几个鸟窝。还有几只大鸟来来回回在捕鱼,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到那里去好不好?”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一句话,最早是轩辕说出来的。本来的意思是,水深的地方有鱼虾捕,丛密的地方有鸟雀捕。孟子在他的《离娄章句上》里,借用了这句话,把鱼赶到深渊里,把鸟雀赶到密林里。比喻不善于团结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和轩辕本意不太一样。

    本文出现许多名词,成语,歇后语,俗语,民间谚语,后世多归类于某一个名人,引经据典某一句话出自于某人某文。比如这一句现在作为成语,认为是出自于孟子。殊不知,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轩辕黄帝始,文化传承也是一脉相传的。名人们所说的名言,一样也有它的渊源,来自于更早的先人。

    夸父不等她们同意,取下网,去来路上一个小水泊处架起来。两个少女好像忘记了他们是陌生人,也跟着走。夸父说:“趴下,趴下,不许说话。”四个人头靠头埋伏在一地松软的芦扬的伴奏,是你吹的芦管吗?”

    伶伦拿给他看,是一根竹管,自己又放在嘴边吹,吹出了高高低低的音调。她说:“这叫器乐,它发出的音,在同样作用力之下,有固定的声调。人的声音,兽的声音,鸟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和涛声,每一种音都不一样。比如‘啊’、‘哦’、‘咦’等,这些音,人的嘴巴不能准确的重复,而乐器能够。这,可以形成乐曲。”

    接下去她吹的,就是刚才嫘祖唱的那一曲《南山有鸟》:“我想制造形形色色的乐器,创作不同音律的乐曲,领略更高乐理,追求天籁之音!”

    她忘情地向两个少年,畅谈着自己的理想。

    夸父说:“你吹奏的管乐,我觉着比人唱的还好听。那么伶伦,我来唱一首歌,看你能不能合出它的音律。”

    就高声地唱起了《八佰歌》。

    伶伦全神贯注的听着,夸父唱完了,她说:“这是一首情歌,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夸父问:“什么叫情歌?”

    伶伦说:“就是男女爱情歌曲。它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男女一方对自己所爱的人,赞美和仰慕之情。”

    叫夸父:“你再唱一遍。”

    夸父再唱起这一首歌时,伶伦就已经能够吹着竹管伴奏,一曲终了,四个人都陶醉。伶伦说:“每一首歌有它固定的旋律和音调,我归纳为五声八音。可以自成音乐,也可以为歌协律。”

    这是轩辕两人第一次听到的器乐,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和伶伦的理想中,忘了此来的目的。四个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尽情的谈天说地,探讨音乐和人生。

    伶伦突然感慨着:“你们发现了吧,《八佰歌》和《南山有鸟》韵律风味全然不同。可想而知,有多少美妙的音乐和歌声,值得去追求传播。”

    轩辕听出了她的意思:“你想干什么,想去天下采风?”

    “不可以吗?”

    “没有一个大同世界,人生的路不好走。”

    “我连这小小的山沟都走不出去,还想什么太平盛世!”

    说了,伶伦就沉默着。

    其时,许多部族称民间歌谣为“风”,后来的《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属于民歌来源于此。轩辕说伶伦采风,指的就是采集民歌的活动,这在后世成了一个风俗。《史记乐书》“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因为民歌能够反映民生,采风又被官府学习,以体察民情。《汉书食货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大家也沉默。

    夸父痴迷地看着伶伦的大眼睛,嫘祖一笑,他才醒过来。没话找话:“我们来了这么长时间,回去吧,他们该着急了。”实际上他不想走,说了就后悔。

    嫘祖这才问:“你们是谁,干什么来了?”

    轩辕就介绍了:“我们几个家族迁徙来到了这个地方,想居住下来,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嫘祖说:“叫牛河梁,这里山多,前面这个山梁下,是我们几个氏族居住的地方。远处有一条河,山梁上有许多一种长角的兽叫牛,一群一群来到河边喝水,这条河就叫牛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连山带水,一起取了这个名字。和你一样因地取名,不过,牛河梁既不像牛也不像河,而你就像一座山。”

    说了,脸又红,手捂着,趴在地上咯咯地笑。

    四个人不肯分开,继续说话。

    夸父问:“这漫山遍野的谷叫什么?”

    “叫芦粟。”

    “好一片美丽的谷,把这里的山水都映红了。嘿,告诉你们,轩辕把它的名字叫做红高粱。”

    两个女孩说:“真好听,那我们以后就把它叫做红高粱。”伶伦说:“你们不要走了,留下来好吧。”

    夸父说:“我不想走,想和你在一起。”

    轩辕说:“我们来,就是想和这里的首领谈,能不能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劳作。”

    嫘祖似乎很有把握:“我们的大首领叫女魃,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也不愿意你离开,走,咱们一起找她去。”

    于是,几个人一起去见女魃。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