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考古中国 > 第2章 、 远古画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972年至1979年,在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合作,进行了11次大规模发掘。这就是姜寨遗址,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姜寨遗址距今约七千年。

    姜寨遗址出土生产和生活用具有一万多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许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陶器上还有用各种颜色在石砚上磨成粉搅拌,然后绘成的各种彩绘图案。有人面纹、鱼纹、几何纹、网纹、鸟纹等几十种饰纹。

    除了陶器上的彩绘图案,在一处地层里,还发现精美的壁画,花鸟虫鱼,人物头像,栩栩如生。一处墓葬中,一位男性骸骨旁出土了一件鱼鸟纹彩陶钵。还有一套画具,带盖石砚一方,石研棒一根,陶水杯一件。黑红色颜料数块,成份为三氧化铁。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画具和彩陶,是这个男人的陪葬,他生前是从事绘画的。

    《考古中国》考证,这个男人叫苍头,是神农氏的画师。

    故事还从有熊氏部落,被一个外来氏族打跑以后说起。

    他们狼狈的向东逃跑,这是轩辕第一次迁徙。行路中,女人背上是树条子编织的筐篮,筐篮里是生活用品和纺车,或者还有不会走路的孩子。男人手里拿着石斧和标枪,背上是弓箭,注意可能出现的敌人或者是兽。是敌人就战斗,是兽就捕获。但只要不抢占别人领地和领地上的谷物,一般不会有战争。到处都是大漠荒野丘壑沟渠,几乎没有路,只是走过的地方,那里就成了路。行走中生活,生活中行走,这就是原始人的生存方式。

    路上不断有兽出现,都离人远远地,警惕地注视着行人。男人们技痒,一个个跃跃欲试,张弓搭箭。少典严厉的禁止:“为了寻找一个有谷的居住地,赶路要紧,没时间逐兽。”

    这样,兽就很少捕到。渐渐地,带着的谷就不够吃,只能采集野菜瓜果充饥。

    老伊耆脾气暴躁,风风火火的:“好长时间没吃肉,人还就没力气。”一边走一边骂:“这些兽全他妈的变鬼了,好像跟我们有仇似的,离人八托远。”

    人就笑话:“这叫什么话,它不躲着你,还送来给你吃?”

    走了多少天的行程,天气慢慢开始炎热。这一天下起了小雨,附近没有山洞,巫男大公望着天,说:“夜里还有雨,大家赶紧先搭建茅屋。”

    人们就停下来,各家选择适当的位置,熟练的用石斧砍伐树干做房屋的框架,茅草铺盖。刹那间,一间间草屋席地而起。轩辕问巫男:“你是怎么看的,能知道天气的好坏?”

    巫男说:“那是经验,一句两句说不全。不懂人,就会受人欺;不懂天,就会受天罚。风雨云雾,阴晴晦暗,都有规律可循。按说现在这天,雨在云下走,三天不到头。”

    轩辕也抬头看天。

    巫男又说了一句:“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尽信天,不如信自己。”

    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来有熊氏借火,附宝这时正在泥土支起的临时灶台上烧水。问:“怎么了,蓝玉?就走了这一会路,你该不是把钻木取火都忘记了吧。”

    叫蓝玉的不好意思说:“刚才那一阵雨,我的木头被淋湿了,钻不出火。”

    “我看雨来了,把木头揣在怀里,才没被淋湿。”

    “行路就这不好,不如长住时,家家都保留火种。”蓝玉拿一根树枝在灶下接火,还牢骚满腹:“我们家一个好看的陶罐,来不及带走,便宜了那些强盗。”

    附宝安慰她:“到了新地方再烧嘛。我们家煮饭的釜都抢出来了,你先拿去用。”

    一个氏族一个食堂,夸父一直跟着轩辕。问附宝:“轩辕妈妈,你们家今天吃什么?”

    附宝正在洗肉干,说:“肉干煮薇菜,还有一点麦子。”

    夸父吧嗒着嘴:“有肉,那我还和轩辕一起吃。”

    附宝正要说话,老伊耆从自己的驻地走过来,他是来找少典的。看见了蓝玉,两只眼睛直勾勾的望着,姑娘忽闪着一对长长的睫毛,笑了一下。伊耆的脸就红了,急忙岔开话题:“夸父将来一定是大力士,小小年纪把一个大男人摔倒,应当多给一点好吃的。”

    “哦,我已经多放了一块肉。再放一块吧,走路辛苦,也让大家解解馋。”

    附宝又去背篓里用石刀砍肉:“不过,也快没有了。省着点,顶多还够吃一两顿的。”

    轩辕说:“妈妈,你把带着的肉干全都煮了吧。”

    附宝在一个陶釜里洗肉干,和麦粒一起放到正在烧着火的陶罐里。一边说:“那为什么?一顿全吃光了,下一顿吃什么。要省着点,穷家富路。”

    “以后的路上,肉会吃不完。”

    附宝嘴里问着:“是吗?”真的就去筐篮里把所有肉干都拿出来,洗干净,再放在陶罐里。

    伊耆这时还没离开,见到这一事,不解道:“附宝,你信轩辕的?他说以后肉吃不完,就吃不完?”

    “是的,我信!”

    伊耆不相信:“怎么会呢,难道以后天上能掉大肉?”

    少典不在,他就回去了,走着,还一路的不以为然。回到住地摇头晃脑把这事当笑话讲,然而,没有一个人发笑。一个老女人正在煮饭,听到这话,立即去筐里把肉干都拿出来煮。他傻眼:“你疯了,我跟你说的是笑话。”

    女人平静道:“你认为是笑话,我当真。”

    这一顿饭,四个家族不约而同都把肉干煮光了。老伊耆莫名其妙:“人都怎么了,一个孩子的话也当话。”

    晚饭后大家开始睡觉,男人一个屋,女人一个屋,小孩一般和女人睡一起。少典说:“屋子不多,大家挤一挤。”夸父要和轩辕在一个茅屋里睡:“我不和女人在一起,要到男人的屋子里去睡。”女人们哈哈大笑。

    早上起来,正如巫男大公说的,天有不测风云,雨不下了。朝霞明媚的照耀着,大家继续走路。前面的路,一望纹、鸟纹等几十种饰纹,表现了精湛的画技。苍头这时正在一个成型的陶坯上精心绘着,这是一个三耳罐葫芦形鱼鸟纹彩陶瓶,人面鱼像。头圆、顶部有头形饰物,细眉弯曲,双眼眯成线,鼻如倒“丁”字。大嘴呈三角形,两耳紧贴一条小鱼,线条简练而形象有趣。他的身旁有黑红色颜料,分别放进一方带盖石砚里。陶水杯里有水,倒一点进去,用一根石研棒搅拌,几支兽毛做的笔,交替画不同的颜色。一会儿,一个独特的人面鱼像就画成了。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是仰韶文化的特色,是原始人制陶工艺的一大进步。

    苍头全神贯注地作画,在陶胚上着色,但看到轩辕来了,就停止了手中的画作,毕恭毕敬的站立起来。也还是不说话,直到轩辕离开了,才又拿起画笔。

    女娃佩服不已:“这个苍头从来不理睬人,不管是谁,哪怕炎帝大人来了他也这样。轩辕,真有你的,你就比人有智慧。”

    各个氏族分配到了彩陶器皿,洋溢着生活的快乐,相互之间比较着哪一个更好看。去窑上领陶器的时候,为了选择那些美画,经常是男男女女把陶屋挤得水泄不通。有人要苍头画一只小鸟,有人要一条红鱼,苍头越发高傲,爱理不理的。

    三个每天都在一起玩,经常看到炎帝一个人背着草筐出去。轩辕问:“炎帝大人这是去采草尝药?”

    女娃说:“是的。他喜欢做这样的事,了解哪些草谷能吃,哪些草谷不能吃,哪些能治伤疗病。一次,有扈家的刑天在山上摘了一个蘑菇吃,几乎被毒死,炎帝尝了多少种解毒草,才把他救活。以后,各个家族采集了什么吃的东西,都送来给他看看再吃,就不会被毒死。能治疗伤病的草,炎帝把他叫做药。”

    正说时,来了一个少年,他是来找女娃的。女娃嘲笑说:“他就是那个几乎被蘑菇毒死了的形天。”

    刑天很不友好地望着轩辕和夸父:“我不喜欢他们。”

    女娃问为什么?刑天说:“有扈首领说,人多了,采集谷就要走更远的路,不要这么多人。”

    女娃说:“那有什么,人多,还不怕敌人呢。”

    “敌人有什么可怕的?强者无敌!”

    夸父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混话?我还不喜欢你呢。”拉了轩辕和女娃就走。

    转眼夏天就过去了,秋天正是采集的时间。每一天早晨,各个氏族都来听赤松子的,他说没有雨,大家就都出行。有扈的不欢迎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口多了,有限的捕兽分配量就少,采集谷就要走更远的路。所以,这一个秋天,各个氏族采集的路,渐渐地就越走越远。大家把采集到的谷,让男人们先背回来,放在打谷场上晒。女人们继续采集,再由男人运输。

    神农氏和有扈氏两个家族同行,走到一个长长的大河沟边,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瑶姬一眼看到这里长着一种植物,看上去很像大麻。她仔细地研究着,然后叫人砍了许多,用制作大麻的方法放在河沟的水里沤。

    有一个少女是有扈氏的,年纪比瑶姬还小。问她:“你把这些草木放在水里干什么?”

    瑶姬说:“青阳,你不懂。我一直在寻找比大麻更好的织布草,看它有点像,就采用制麻的方式放在水里沤。很多事物都还不了解,尝试一下,或者能用来织布也未可知。”

    青阳活泼好动,为人不拘一格,做事任性,说话也任性。这时她说:“神农尝百草,用嘴巴。你尝大麻草,用水。”

    说得大家一笑。

    过了一段时间,采集经过这个河沟,从水里把它捞起来。打成麻坯后再看,纤维细长柔韧,平滑而有丝光,比穿在身上的布结实绵和。瑶姬欣喜万分:“比大麻更好,可能是一个新品种,就把它叫新麻吧。多砍一些放在这里沤,过几天再来打坯。”

    青阳说:“嘿,干脆就把砍下来的新麻背回去,还要再跑这么远的路来打坯。”

    瑶姬说:“真是一个傻丫头,麻杆那么沉重,背着沉。在这里沤熟打坯回去,多轻松。”

    大家笑话了一回,依旧砍了许多放在水里。然后把打好的麻坯放在背筐里,一路歌唱着回去。

    新麻织出来的布轰动了整个联盟,家家户户做新衣。

    瑶姬发现的是苎麻。

    使用苎麻,大麻,亚麻的纤维织布穿衣,是人类从原始人走向现代人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人类不再赤身裸体,或者仅仅用树叶、茅草、兽皮遮身体。当时普遍使用的是比较常见的大麻,在轩辕谷,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就盛产它。但大麻没有苎麻质量好,特别是柔软程度和韧性。因为苎麻布夏天凉爽,人们把大麻织的布叫“葛布”,苎麻织的布叫“夏布”。穿麻布衣服,后世叫“布衣”,区别于布衣的那就是丝绸。

    1958年,浙江省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发掘出几块纤维细致、经纬分明的苎麻布。其经纱密度大约每厘米24至31根,纬纱大约每厘米16至20根。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苎麻织物,说明在五千年前就利用苎麻织布了。

    瑶姬自己也很高兴。等待放在水里的麻杆还在沤的时间,她穿着新织的衣和裳,在路上走着,愉悦地体验着创造的快感。走到河边,看到轩辕他们在水里捕鱼:“喂,小伙子,是你让苍头把有颜色的石粉,着色在陶坯上制成彩陶?”

    轩辕身上也穿着新麻织的衣:“是啊,我看女娃的脸上染上瓜汁,夸父说像岩画。我就想,苍头能把颜色画在石头上,为什么不可以画在陶器上。”

    “你启发了苍头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才发现新麻。是一个肯想事情的人,谢谢你。”

    轩辕指着岸上的新衣:“我什么事没做,也有了一套新麻衣,该谢的是你。还有,你刚才说到苍头,他发现使用墨碳石并且完美着色于彩陶,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人都不喜欢苍头,你还这样夸赞他。”

    “不。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心思都用在了事业上,这样的人是可敬的。炎帝不让这些有特长的人,包括祝融赤松子他们参加劳动,是对发明创造一种最好的支持鼓励。”

    “你这一说,他还是一个可爱的人。”

    “是的,我们应该敬爱他们。”

    小河沟是大河的一个分支,浅浅的长流水,岸边一排不整不齐高高低低的杂树。有抓了的鱼丢上来,瑶姬就放进柳筐里。夸父急性子,说最不喜欢摸鱼,到手就跑了。怨天怨地的骂,瑶姬就笑。一棵树垂下枝条上布着蜘蛛网,没注意一头碰上去,粘了一脸。抹去蜘蛛网,拨开树枝待走,抬头看见蜘蛛在树叉上织网捕虫。一只虫子飞过,被网拦住不能跑,就被蜘蛛捕捉了。

    她一动不动地看,又仔细地想,想了好久。突然也脱下衣和裳跳进水中抓鱼。鱼穿梭着,有时抓到手,一滑就跑了。也有时抓了一条在手中,但她有意松了手,让鱼跑掉。夸父说:“你不是来抓鱼,是来玩鱼的。”

    瑶姬说了一句:“我懂了。”

    爬上岸穿了衣裳就走。

    女娃问:“你懂什么了?”

    轩辕说:“她一定是有什么发现。”

    原来瑶姬在赤手空拳捕鱼时,发现了蜘蛛网捉虫可以模仿。回去后就用新麻织成网状,第二天再来到河边,以网捕鱼。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第一张渔网。传说中渔网的发明人是伏羲氏,《考古中国》考据,是炎帝的女儿瑶姬。

    使用网捕鱼,效果当然要比空手道或者鱼叉鱼钩强得多。一网拉起,网里的鱼四个人抬不动。

    瑶姬成了神农氏联盟的英雄,这一季,那条大河沟里的新麻被采集一空。除了人人换上新衣,每一家的食堂天天有鱼,每一氏族门前都挂满了干鱼。人们不再赤身裸体浑水摸鱼,或者拿着一根尖尖的木棍,侥幸的守候着鱼儿的出现。不需要竭泽而渔,且流动的河水是没有办法竭泽的。网,代替了一切。

    苍头有了一套夏布衣裳,经常到织布屋去看瑶姬。女人们说他是一个“不说话的男人”,都站起来阻挡着,不让他看:“你说话,说喜欢瑶姬,我们就让你看。”

    他就是不说话。回去以后,陶器上的画就有了各种不同的鱼,还有许多网状图形。

    这一天他又来了,手中拿着一个美丽的陶器。女人们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女人?婚礼都不参加,是你不喜欢女人呢,还是女人们不喜欢你?”

    有的诱惑他:“和女人在一起很快活的,你不想吗?”

    “看我美不美?来,来,我跟你好。”

    “或者,你就是一个女人吧。”

    他还是不说话,就看着瑶姬。

    女人们笑着:“瑶姬,他看上你了。”

    瑶姬从织布机上抬起头,也笑着说:“他要是说出来,我就让他看上。”

    大家都逼着他:“你说呀,说呀。”

    苍头不说,就这么看,就这么让别人笑话。一天是这样,两天是这样,终于有一天他说了:“瑶姬,我喜欢你。”

    女人们哈哈大笑。

    “轩辕是我崇拜的男人,你是我崇拜的女人。这个彩陶依照你发明的渔网绘画的,送给你。”

    大家笑疯了:“哎呦瑶姬,这下你可真的要嫁给他了。”

    半坡遗址的标志性物品,是一件画有渔网状的彩陶钵。《考古中国》考据,苍头是此画的原始创作人。

    晚上,中心大广场,年轻男女们载歌载舞:“明明上天,灿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女娃说:“这叫《八伯歌》。你们看,苍头从不来这里唱歌跳舞,现在一次都不少。”

    看那苍头真的也挤在人丛里,拉着瑶姬的手边唱边跳。夸父说:“他说话尖声尖气,唱起歌来声音倒洪亮。”

    一个看晚会的人接口道:“他是为瑶姬才来的,瑶姬不来,他也不会来。”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叫《河姆渡》。其中,介绍史前人类的婚姻时,人类学家对于他们有没有爱情,难以定论。《考古中国》根据苍头对瑶姬的举动,认为哪个时代的人是有爱情观的。爱的本质是两性交配,只要不是限制范围的配种,动物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异性。动物如此,有着高级感情的人类更是如此,喜欢和不喜欢,动物和人都一样。

    这,就是爱情。

    冬天是捕兽的时节,这里的逐兽场,在轩辕和夸父的眼里,比他们的轩辕丘要大得多。所以,捕兽必须是大规模的,各个氏族的男人都要参加。这一次,参加捕猎的人都由有扈组织,分配指定的地域位置,埋伏在各个山场。

    集合的时候,苍头也来了,手中还拖着一根大木棒。木棒太粗大,几乎拖不动,累累巴巴的走几步就歇一歇。看热闹的女人喜欢拿他笑话:“一个女人样,尖声尖气扭扭捏捏的,看见猛兽不吓倒才怪呢,还敢去捕猎?”

    “等你拿这么大个木棒去砸的,那一定就是一只死老虎。”

    瑶姬也劝他不要参加:“炎帝大人有规定,你们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不参加捕兽和采集、建筑等事务。你怎么也来了?你只会作画,不会做这些,回去吧。”

    苍头认真地说:“谁说我只会作画,不会捕猎?就是要让你看一看,我也是一个坚强的男人。”

    “那你就和我们在一起,助助威就行。”

    “不,我是个猎人。”

    坚决拖着木棒去了家族的男人行列。

    男人们拿着武器,在前面排成队伍,吆喝着向前逐兽。女人和孩子们也一同来助威。一时间,山林里又是那样的风起云涌,狼奔冢突。女娃一手拉着轩辕,一手拉着夸父,走在助阵的队伍里。看着百兽毕集,人生豪迈,轩辕浮想联翩,心里涌起无限壮志,有感而发:“人生天地之间,不能与禽兽为伍。”

    女娃不懂他的豪情,也聊着禽兽:“兽有长牙利爪,禽有飞天双翅,而人没有。却总是被人消灭,为什么?”

    “那是人有智慧。”

    “是的,人会发明创造,比如制作衣裳。不过,禽兽不穿衣裳,怎么也冻不死?”

    夸父说:“我懂。鸟有羽,兽有毛,乌龟王八赤条条。这就叫物竞天择,各从其类!”

    突然,被人群向前推进的兽,其中有一只折转身回头逃跑。这是一头古牛,肥胖巨大的体型像一座山,两只长长的犄角向前突起。它鼓舞着牛脾气,冲破神农氏男人阵线,向正在阵后助威呐喊的女人和小孩冲过来。

    瑶姬走在最前面,看到牛向自己扑来,睁大着眼睛呆呆地不知所措。眼看一场灾难就要发生,正在这时,和神农氏紧邻的杞葛氏队伍里,跃出一个男人,奋不顾身向野牛扑去。牛大吃一惊,措不及防被人拦了一个失前蹄,栽倒在地。再看那个男人,身体被牛蹄子踩碎,满身血肉模糊。

    他就是苍头。

    人们崇敬地把他埋葬在了公共墓地。瑶姬把他使用的画具,和送给自己的一个网状彩陶钵,放在身边陪葬。

    这里是陕西临潼姜寨,传说中神农氏炎帝居住过的地方。苍头的绘画工具,和他所绘的陶器,现都保存在姜寨遗址博物馆。我们今天能够亲眼看到,还能够用手去摸一摸祖先创造的文明。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花鸟画、人物画与陶塑。苍头,就是六七千年前的“中国画始祖”。

    轩辕黄帝出生地是三皇沟,最后迁徙到涿鹿居住,而且还在那里建立邦国,成为所有部落的共主。他所在的有熊氏部落,东迁时沿着渭水流域的路线,姜寨是必经之路。

    这两个部落,曾经在这里汇合。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